瑞银投资(基金同盛)瑞银*持仓股一览表

2022-08-16 14:31:53 证券 xcsgjz

瑞银投资



本文目录一览:



“减排时间的推进与国际碳交易的启动是我认为本次会议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两点。” 北京时间11月25日,瑞银投资银行亚太区ESG/可持续发展研究主管胡炳熙在“可持续发展主题媒体电话会” 中称,前者意味着若各国按照协议所号召的实践,或需付出比当下更多的努力。而会议对国家间的碳交易开绿灯则意味着,把全球碳交易的实施细节通过之后,有助于各国在未来打通碳交易的市场。

在“短期阵痛与长期受益”这一投资权衡中,胡炳熙认为,需要从对对财务的影响力、发生的可能性与发生的时间点具体行业具体分析。而其他一些受到关注的行业,如氢能、石化能源、钢铁与水泥等,预计在2030年之后才有机会达至成本平价。

亚太区超90%ESG投资为整合型

据瑞银测算,若要达至2060净零碳排放,中国须将一次性的能源结构,从当前的化石能源占85%,调整为可再生能源占比约85%。“我们预计此条碳中和路径也昭示着关键颠覆性替代技术的渗透率须由当下的9%升至2060的85%。在此种情境下,多个行业都将会受到影响,而其所需要的资金又将会是非常巨大。”胡炳熙说,

胡炳熙称,电力行业、电动车、电动电池、氢气、塑料、基本材料、储能等行业是瑞银预计将受净零承诺影响明显的行业。

在投资者获益方面,胡炳熙表示,从其自身判断出发,目前针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一些主体性投资,预计未来将会比较完整的将气候相关的风险完全整合在一起。

“首先,以全球视角观之,欧美发达地区正以整合的方式进行ESG投资,是全球趋势。”他表明,这在亚太区也是绝大多数ESG投资者、投资的基金采取的方式。根据瑞银统计,在亚太地区ESG基金投资中,90%以上采取的是此种整合方式。

胡炳熙继而对ESG整合予以解释,简单说,ESG整合就是在投资策略或投资分析中,将各个ESG相关因子、各个ESG相关的问题等均纳入考量。

然而,即便瑞银研究显示亚太地区超90% ESG基金投资均采用了整合形式,胡炳熙指出,瑞银发觉至少在油、汽油行业里,碳减排还未被完全反映在价格中。

“未来或将有一些改变。” 胡炳熙说,到目前为止,ESG基金或公募基金相对规模较少,中国2020年ESG公募基金规模仅为约1210亿元,ESG基金约有120家,规模与影响力相对较小,可随着ESG基金数量与规模的增加,预计或会促成改变。

胡炳熙指出,市场很多投资者可能会认为碳减排仍属遥远之事,2050或2060目标听起来仍有一段距离。“市场的反映却恰恰相反,许多气候行动已立刻开启,它们由此对市场带来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投资者会逐步意识到其重要性。”

此外,胡炳熙表示,现今谈论减排时,很多时候依旧仅考虑企业本身直接碳排放,而间接碳排放,即“范围三”(Scope 3)的排放或仍未被纳入考量。“然而,可以看到,如今越来越多关注ESG的投资者,会逐步将范围三排放纳入其投资组合考量。在此种趋势下,未来将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只不过目前尚未反映在价格中。”

在胡炳熙认为的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碳市场”中,他强调国家间或市场间达成协议的必要性。

“国家与国家或者市场与市场之间必须达成协议。”胡炳熙点明,如同我之前所说,碳交易属自愿性的系统,它也不是自动形成的,它需要国家与市场间达成共同协议后方能生效,但这其中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如各方讨论许久的双重计算(double counting)问题。

不过,在胡炳熙看来,格拉斯哥协议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方向基本锁定,而正是在该框架下,明确的发展才得以顺利进行。“《京都条约》其实已有类似国际层面的碳交易。” 他称,中国当时是全球大体量的碳信用额提供方,我认为中国在该领域有望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碳市场。

开启“ESG雷达”

纵ESG投资满是机遇,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企业短期ESG转型成本与长期受益二者间的权衡。

“各行各业会有不一样的情况,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对其分析。”胡炳熙解释,从成本价格比较的角度出发,以新能源行业为例,可以对比其绿色方案与传统以石化能源的方法,观测有无达至所谓的成本平价,二者是否为同等价格,亦或是前者较为昂贵。而因每个行业达到成本平价的日期不一,我们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具体行业具体分析。

胡炳熙指出,可再生能源在中国与火电在2020年基本上已达到成本平价,而也正因此,可再生能源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助益,至少在成本价格方面,前者已占优势。“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越来越低,我们预计其未来的发展非常迅速,或将从当前750亿瓦特/年升至约2200亿瓦特/年。” 而在如电动汽车等一些行业领域,他预计将有望在2024年会达至成本平价。

至于其他一些受关注的行业,如氢能、石化能源、钢铁、水泥等行业,瑞银预计于2030后才有机会实现成本平价。

“瑞银此前对中国碳中和的研究显示,以氢气为例,虽然目前其还不足1%,但我们预计2030年氢气将会占中国能源总量的5%,到2050年或会占中国能源总量的10%。” 胡炳熙说,而如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技术层面的提升也或将带来更大的潜力。电钢炉如今市场的渗透率仅为约16%,但预测2060渗透率将达至86%左右。

在胡炳熙看来,在此过程中,投资者如何得益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ESG因素。“可再生、氢气、钢铁、水泥等,各自受影响因素不一,需要个别行业具体分析。”

基于个别行业具体分析框架,瑞银认为,对财务的影响力、发生可能性与时间点是重要的三个判断维度。“针对中国,我们认为气候因素对石油汽油、航空、汽车三个行业或引发相应风险,而相对来说,中国的机械行业或会寻得契机。”




基金同盛

市场经过了近半年的调整,无论是指数还是个股都有不小幅度的调整,现在的时点,有善于动态的去看待不同风格,不同行业,比较性价比的*基金经理,分析市场脉络,总结投资得失,对于投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的。近日

仓位调整幅度不大 组合搭建以成长为主 周期为辅 均衡配置

郭堃:在仓位管理上,我一般做的幅度不是特别大,但这两年还是做了一些调整,比如今年从去年底85的仓位,在一季度末做过10个点的调整,整体上调整幅度不会特别大。

首先,我的组合以成长作为主线,在成长和周期里面做搭配。在一个偏均衡的组合里面,成长占绝大多数的。成长*也不会低于70%;高的时候可能整个组合里全偏成长。在成长和周期里面,我们可能会更多依据成长相对于周期的估值溢价,去做一个动态的调整:如果觉得成长相对于周期的溢价幅度特别大,比如说成长处于它历史的分位数的一个较高位置,周期一直处于底部,会相对的把权重分配给周期。但如果成长相对于周期的溢价大幅收敛,我觉得现在可能处于这样的状态,或者说两边都非常低估的时候,组合里面更多就以成长为主。

再者,在成长的内部与周期的内部细分领域的搭配。成长内部分成三大板块:一是偏成长型的制造业,二是整个大的消费,包括医药,三是TMT。我们根据每个板块,尤其是细分行业的性价比,去做出综合比较,哪个板块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景气度和估值的匹配性更好一些,就会在我们权重里面相对占比高一点,否则,在权重里面相对占的少一点,但总体上单一行业的比例不太会超过20%。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好某板块,我其实更喜欢从里面找出*的一两个公司去配置,而不是把这个板块里面的公司全部买一遍。这可能跟自己持股周期比较长的习惯有关。

周期内部,我的组合基本不太会买偏大宗的周期品,因为这种商品价格波动受到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所以我周期品里的组合搭配,除了金融外,更多的偏向在有供需平衡表逻辑的品种里进行选择,包括化工、有色这些的小品种,我们较容易去清晰计算出它的需求增速和供给产能的投放进度,以此去判断它所处的周期阶段,这个相对容易把握。

最后,当我们划定了某一细分领域的权重之后,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从里面选出一些长期看不错、持续性确定性都很强;从短期去看,估值匹配度也比较好的公司去重点配置,把我们原先设定好的细分板块的权重填充满。我自己的投资框架大概是这样。

成长板块里笼统地看机会可能是,新能源>军工>汽车零部件,TMT的汽车电子或有机会,半导体估值可能没到较好的水平,医药略>TMT,消费相对谨慎

郭堃:成长型的制造业,TMT、医药和消费,如果先把这4个领域放在一块去看的话,我觉得现在整个偏成长型的制造业,虽然有些在盈利端可能会受到一些原材料成本的影响,但总体上它的性价比相对来说是*的。

医药跟TMT其实差不多,从性价比去看的话,医药很多品种的确定性要高很多。医药好于TMT,再后面我觉得是整个的大消费。如果再细分的话,制造里面新能源是性价比*的;再往后军工、汽车零部件也还可以,但相比新能源的估值略贵;TMT里面像消费电子还有部分的汽车电子,还有一些通讯里面,比如说光通信也都还处于一个性价比较好的阶段,尽管它的景气度,可能不像新能源那么好,但它的估值确实也到了一个非常底部的位置;关于半导体,我觉得国内的这些半导体公司的估值没有跌到一个特别便宜的水平,没有到可以重仓的阶段;然后医药里面的器械,包括一些CXO,从它历史上、包括对于未来成长的稳定性来看,都处于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阶段;在消费整体上,从去年底开始一直比较担心收入对消费的负反馈链条在不断形成和强化。尽管很多股票有时候会反映到疫情修复之后的消费复苏,但复苏进程现在还是比较难有特别乐观的预期。虽然很多公司确实是比较*的公司,但估值还没有到能让人特别放心的阶段。

郭堃:白酒包括整个酒水消费里面,真正*端的可能是相对来说稳定性最强的,因为它受到整体收入性影响可能是最小的,因为从量的占比上看,它确实非常小,它面对的消费客群,这最狭窄的部分人群他的这种收入端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我觉得高端相比次高端来说,这个阶段它的稳定性可能是所有的这些可选消费里面最强的,所以也是最值得去配置的。

其他的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大环境,包括收入端的影响,因为跟整个大环境的关联度*,所以客群越广泛的可能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像对白酒的判断,总体上高端比次高端还有一些区域酒要好。

猪这一块,我觉得这可能是我组合里面比较少有的一个偏博弈性的,因为对这里面股票价格的把握性,还是挺难去评估的,它每一个阶段什么时候开始涨,什么时候开始跌,它其实在动态变化,不像有一个特别有迹可循的规律,所以它每到下一轮周期,它整个股价的反应可能都会前置,结束的也会比之前快。我觉得这里面把握性还是比较难的,从我自己的角度去判断,我把它作为一个比较偏博弈性的品种。

新能源、军工性价比相对来说更高,需求端的确定性相对较强

郭堃:比如说我们觉得新能源、军工这两个品种,它性价比相对来说会高一点,第一它需求端的确定性相对较强,而疫情对供给端更偏一种一次性的影响,很多需求只是延后,但消费品的一些需求现在消失了,当收入端的影响作用于整个消费端,这个影响可能会更持续一些。

所以疫情对新能源和军工需求端韧性的影响不会有消费品和其他行业那么大。

供给端的影响好多是一次性的影响,因为停工停产能确实没有办法,就这个季度业绩确实会比较差,但是从下个季度开始,只要需求还在,通过加班加点,可能还能把产能的潜力发挥的更充分一些,后面很快就会追上来,问题可能就不是特别大。从需求端的韧性去看,这几个行业,可能受影响相对比较大的是更偏消费品的新能源车,二季度缺失的需求,能不能从三、四季度来补充,现在大家都有一个预期,到了三四季度,只要需求在,就能把产能利用率往***去提,甚至还再去超产,能把前面给补回来,但我觉得新能源车是这里面最值得担忧的,因为它最终还是to c端的,如果和其他消费品一样,缺失的整个二季度不一定能从三四季度补回来。

当然,如果再看长一点,比如明年它终将是回补的,因为新能源车趋势电动化的趋势是不会再有任何逆转的。

发电领域里的需求端是不会变差的,这里面我相对来说更看好海上风电,在现阶段,或者说再看后面几年,海上风电可能会比光伏更好一些。

另外就是军工,尤其是在现在环境里面,军工的需求端是不会受到疫情影响的,我们看到包括20年那波疫情,全国很多地方都停工停产了,但是很多军品受到*保障。

从估值来看,4月下旬的调整,成长股估值回落至底部区间

郭堃:从短维度估值去看的,在4月份这波反弹前的估值已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从整个历史上看的话,那一波成长股对应的估值它都基本上在分位数上都是在0~20之间的,有很多板块可能都已经是历史上0%的分位数了,我们稍微定性的去看,那时候我觉得基本上成长股的估值,如果我们看到明年的话,(今年整个盈利预测它比较难),我们就假设明年它是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做一个正常的预测,基本上看那一些成长股在那个阶段基本上估值都跌到了15~25倍,一些成长性可能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的,基本上到了15倍,有的还更便宜的一个估值。

成长性好一点的,但是反弹又高一点的,大概基本上也就是25倍左右,大概平均去看的话,所以整体上包括这一轮反弹,15~20的估值依然还是处于一个挺便宜的位置。

所以从估值角度去看,前面基本上就已经到底部了,如果稍微看长一点的话,其实它向下的风险已经不是特别大了。

总体看来,二季度是企业业绩底部,预计从三四季度开始会慢慢的环比恢复。从估值来看,4月份跌完那波之后,就是底部了。至于股价后面还会不会继续下跌,这比较难判断,因为受到的海外、国内因素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看某一个时点它是不是*低点仍较难判断。

郭堃:其实我们从18年仿制药大量采购之后,基本上就把A股里面好多相关公司给屏蔽掉了,其实这几年大家基本上配置相对比较多的环节,也就是医疗器械,包括设备、CXO,然后还有医疗服务,另外就是创新药,这两年可能还加入一些上游的原料药或者生物试剂,但这个可能都跟前面那些包括创新药都有比较深的关联。但我觉得医疗服务从性价比去判断的话,它相对来说比较贵:CXO我前面一直觉得它比较贵,但现在很多公司基本上对应明年的估值水平也就在30倍左右,已经到了一个值得去比较多的去配置的位置;医疗器械这一类的,确定性比较高,去年以来大家过度的担忧了集采对医疗器械板块业绩造成的影响,又选择性的去忽略了很多有利的因素,包括混合国产化的比例提高、整个医疗新基建的触动等等。




瑞银*持仓股一览表

本刊编辑部 | 齐永超

据《红周刊》统计,大摩(摩根士丹利)、瑞银、高盛等QFII*调仓聚焦矿业、建材与食品饮料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严重分化中,QFII重仓的多只以上领域标的,均开启了逆向大涨模式。

外资爱上“矿”

紫金矿业、粤桂股份获重点布局

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目前,QFII共出现在35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其中有70只标的QFII持股数量(包括新进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仓数量+增仓数量)出现增加,有20只持股变动超过200万股,持股数量显著增加的个股包括几只矿业股,如紫金矿业、粤桂股份。

从紫金矿业*披露的2021年四季度以及今年一季度的股东持仓来看,阿布达比投资局对其进行了重点布局。如紫金矿业去年四季度的股东持仓显示,阿布达比投资局共持仓 1.41亿股(为当前QFII持股数量变动最多的标的),新进成为公司第十大流通股股东,持仓市值达到了13.68亿元。到一季度,阿布达比投资局继续增仓紫金矿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其增仓紫金矿业768.25万股至1.48亿股,*晋升第九大流通股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阿布达比投资局共出现在 17 只股票的十大股东之中,而对紫金矿业的持仓市值位居第二。

不仅紫金矿业,粤桂股份也获得了QFII的重点布局。据粤桂股份2021年四季度末的股东持仓显示,瑞士银行对其增仓332.94万股至494.42万股,期末持仓市值为0.33亿元。另一家QFII摩根士丹利持仓268.20万股,新进成为第6大流通股股东,期末参考市值为0.18亿元。

《红周刊》注意到,QFII重点布局矿业概念的背后,是这些公司基本面的显著改善。紫金矿业主业为铜、黄金、锌等开采冶炼。据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6.73亿元,同比增长140.80%。今年一季度,公司共实现净利润61.24亿元,同比增长143.88%。

而粤桂股份主业涵盖制糖与采矿等业务,其中,矿业业务出现显著增长。据财报,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增长314.02%;今年一季度净利预增3559万元,同比增长2891%。

从近期市场表现看,紫金矿业、粤桂股份股价均出现上涨。其中,紫金矿业股价在3月16日至4月14日期间上涨33.40%,粤桂股份股价在3月1日至4月14日期间上涨了49.83%(见图1、图2)。

图1 紫金矿业3月16日至4月14日股价表现

图2 粤桂股份3月1日至4月14日股价表现

东方雨虹等建材股获QFII“团宠”

除矿业股,QFII对建材股的持仓也较多。Wind数据显示,从目前披露的QFII持股数量来看,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东方雨虹的QFII持股数量变动为10891.36万股(该持仓数量仅低于紫金矿业)。而值得一提的是,共有5家QFII现身东方雨虹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进一步来看,在5家QFII中,摩根士丹利、高盛均为新进入东方雨虹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另三家QFII也做了进一步增仓,其中,瑞银增仓2924.73万股至5093.54万股(见表1)。

表1 东方雨虹QFII持股情况

数据Wind

据测算,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以上5家QFII合计持仓东方雨虹的市值达到了109亿元。

北新建材也是如此。据其披露的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股东持仓数据显示,共有3家QFII出现在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如***金融管理局,持仓1343.20万股,新进成为第9大流通股股东。另外两家QFII挪威中央银行、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分别持仓1781.42万股、2173.74万股,但与去年三季度末相比,持股数量均未发生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中央银行与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均为长线布局。《红周刊》翻阅北新建材的历史持仓数据显示,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曾于2019年四季度即新进入北新建材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目前已连续9个季度出现在北新建材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而挪威中央银行自2020年二季度新进入北新建材至今,已有7个季度,其间,其持仓数量一直为1781.42万股,未发生变化。而持仓市值则由3.80亿元增至6.38亿元。

从公司财报来看,东方雨虹2021年实现营收319.34亿元,同比增长46.96%;净利润42.05亿元,同比增长24.07%。北新建材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10.86亿元,同比增长25.15%;净利润35.10亿元,同比增长22.67%。

QFII对“超跌”食品饮料股坚持越跌越买

值得注意的是,QFII对一些持续调整的食品饮料股坚持了越跌越买的原则。据QFII持仓数据,如妙可蓝多、双汇发展、承德露露、洽洽食品等获QFII加仓(见表2)。

表2 QFII重点配置的食品饮料股

数据Wind

以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来看,妙可蓝多的QFII持仓股数变动为1058.25万股,其中,美林证券持仓824.14万股,新进成为第六大流通股股东;瑞银对其增仓234.11万股至1177.42万股。《红周刊》注意到,瑞银在去年一季度新进成为妙可蓝多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当时持仓592.41万股;二季度进一步增仓165万股至758万股;三季度增仓185万股。而妙可蓝多股价自去年二季度(5月)创新高后便一路下跌,至今年4月15日累计下跌了56.9%。这显示出瑞银一直在“越跌越买”。

像瑞银这样“越跌越买”的还有***金融管理局。去年四季度末,***金融管理局现身双汇发展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仓1038.80万股,新进成为双汇发展第八大流通股股东。双汇发展股价自2020年下半年创新高后即一路下跌。而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累计跌幅已经超过50%。这期间,***金融管理局保持增仓趋势。

从去年年报数据来看,双汇发展实现净利润为48.66亿元,同比减少22.21%,但推出了44.97亿元的分红预案。《红周刊》注意到,不少券商预期,行业将“否极泰来”。民生证券认为,预计未来生猪生产集中度将有所提高,猪肉价格低迷的局面将向好。

另外,承德露露、洽洽食品两只食品股也获得了QFII的重点配置,两公司去年四季度的QFII持股变动数量分别为586万股、452万股。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瑞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瑞银已开始根据重组计划在其*部门实施大范围裁员,这项重组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三年节省10亿美元。

知情人士称,此次裁员涵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部门和在瑞士的业务,涉及从董事总经理到初级员工在内多个级别。

知情人士称,未来三年仅在瑞士预计就将裁撤多达700个岗位,大部分属于公司成本中心,还有大约200个来自财富管理部门和在瑞士的个人和公司银行部门。

瑞银不予置评。

知情人士称本月裁员属于第一轮,随着瑞银推出数字化战略,预计未来三年将有更多裁员。

知情人士称,咨询和交易部门最近至少裁掉十二名董事总经理和初级员工,财富管理部门也解雇了五名董事总经理和几名执行董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瑞银投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瑞银投资、基金同盛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