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毗邻广东、福建、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境内河流密布,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74.4%。赣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古朴的客家民居和浓郁的客家风情特色盎然。
赣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拥有“一纵一横”的铁路干线、“二纵二横二联”的高速公路、“三纵三横”的国道省道干线和一个民航机场,是我国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赣州市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黑钨矿和离子型中、重稀土矿储量居中国之冠。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已经形成了以钨、稀土、氟盐化工产业为支柱、以有色冶金、机电制造、轻纺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以蔬菜果品、苗木花卉、草食畜禽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全市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赣州钨工业的发展即是赣州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独特地质结构蕴藏丰富资源
赣州市地处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区带——南岭成矿带的东段,有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两大山脉在此交汇,具有非常独特的地质结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使赣州成为了世界*的钨矿聚集区,钨矿资源保有储量占中国的30%左右。
赣州的钨矿藏具有储量集中、矿床类型多、矿石质量好、伴生组分多等特点。据统计,赣南地层中钨的富集为9.53ppm,部分地层高达12ppm以上,为世界地层中钨平均值1.3ppm的7倍以上。矿床类型有石英脉型、矽卡岩型、岩体型、云英岩型、砂矿型等,其中石英脉型钨矿床之多、规模之大,为我国乃至世界之最。矿石类型最主要的是质量优良的黑钨矿,该类矿石品位较高,可选性好,大多为易选矿石,选矿回收率大于85%。钨矿床中已查明的主要伴生元素和矿物有锡、钼、铋、铜、铅、锌、银、铍、铌、钽、稀土、锂、水晶、萤石等,这些矿物一般均可以回收利用。
根据赣州市钨矿成矿机理和特定的围岩条件,地质工作者创立了脉钨矿床“五层楼”“七层楼”模式,即由地表向深部依次为:微细线脉组成的标志带、细脉带、细脉-薄脉混合带、薄脉带、大脉带。该模式在地质勘查、矿山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黑钨矿的找矿远景再次打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赣州市被确定为国家战略钨矿找矿地区,中国地质科学院也在赣州成立了地质研究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特殊地质结构条件下钨的成矿规律,提出了令人振奋的找矿前景。预计今后5年内该市新增资源储量将是目前保有储量的2倍,毫无疑问,赣州的钨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中国四大钨矿是赣南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
1、赣南西华山:西华山位于云南省文山市,与贵州的施秉县相隔。它横列36峰,迄崖峭壁,由于长期的雨水侵蚀,峰腰那群石攒簇,是不是像那叠萼莲葩的出水芙蓉,花瓣清晰可见,西华山因此而得名。
2、大吉山:大吉山位于江西最南端全南县,与广东省连平县、翁源县相毗邻,因境内有丰富的钨矿资源而闻名于世,有“世界钨都”的美誉。
3、岿美山:岿美山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的西南角,东与广东省和平县的上陵镇、大坝镇相接,西与龙南县的临塘乡、南亨乡、汶龙乡相邻,北靠定南县的老城镇西接和平县的利源镇。
4、盘古山:盘古山,地处桐柏山脉北陲,南阳盆地东缘,河南省泌阳县南部盘古乡境域。主峰海拔459米,周围山峦丘陵环峙,如同众星拱月。据泌阳古《县志》载:“盘古山,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本名盘瓠,后演为盘古,因立盘古庙于上”。
西华山钨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是我国最早开采的大规模有色金属矿山之一。赣州享有“世界钨都”的美誉,西华山钨矿则是其中代表性钨矿之一。
西华山钨矿位于江西大余西华山复式岩体的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侧,成矿区带属南岭东段W-Sn-Mo-Be-REEPb-Zn-Au成矿亚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粉砂岩。地层走向北东东或南东,倾角60°~80°,为一套复理石建造特征。在一些山岭上残留有中泥盆统砂砾岩层。由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和岩浆的侵入,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热变质。钻孔中常见到黑云母角岩、角岩化砂岩、板岩及斑点状板岩等。
(2)构造
西华山矿区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东端,经受了华夏、新华夏构造的影响,构造异常发育。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形成了北北西向古老褶皱基底。后期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叠加其上,在北东与北东东向断裂交切基底的地段,是构造的有利地段,控制了西华山花岗岩岩株的侵入。矿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两组,一组为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另一组为东西向。它们的联合和复合、迁就部位控制着西华山岩株的侵入和成矿裂隙的展布。成矿前断裂构造发育,成矿后断裂表现微弱。对矿体破坏性小。
(3)岩浆岩
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侵入时代为燕山期。西华山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60~184Ma,应属燕山早期。岩体呈椭圆形岩株,出露面积20km2,是一个复式岩体。花岗岩具高硅、富碱特点,钨、锡、钼等元素丰度很高。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西华山钨矿属于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床,矿脉主要由石英(占90%~95%以上)和黑钨矿组成。矿体以脉状产出,分布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内的近东西向剪切节理裂隙中。矿脉的形态变化受成矿裂隙的控制,矿脉的构成复杂。单体矿脉形态常见波状弯曲、膨大缩小、分支尖灭、分支复合、尖灭侧现等。目前,已探明工业矿脉有700余条,可分为北、中、南3组。矿脉成群成组近地表密集分布,走向北东或东西,倾向北西或北,倾角70°~85°。矿脉长度一般为100~600m,最长为北区299号脉,达1075m。脉幅厚度多数为0.20~0.60m,最厚3.6m,平均脉厚0.94m。矿体延深一般在几十米至350m,*延深600m。北区矿脉一般规模较大、厚度变化小;中区东段矿脉短小、矿化深度最浅,中区西段矿脉延伸较稳定,但其长度、矿化深度不大;南区矿脉厚度一般较小、延伸较长、矿化深度较大。
矿床中矿石的WO3平均品位为1.08%,沿矿脉走向矿体中部较富,两端逐渐变贫。在垂向上,矿化深度一般在花岗岩体顶部以下70~100m,其中主脉可达250~300m。WO3含量在中部较高,上部和下部较低,根部无矿。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类型主要为热液型黑钨矿矿石,主要矿物为石英(90%以上)和黑钨矿。矿区累计探明钨矿储量达8×104t以上,平均品位1.086%,同时伴生可观的钼、铋、锡、铜、稀土等矿产资源。
矿石结构以自形晶结构为主,次为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尚有浸染状构造、梳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树枝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少量的晶洞状构造出现。
标本名称 石英大脉型钨矿矿石 编号 DB029-1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西华山矿区。石英脉为灰白色,标本具结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石榴子石。WO3品位为3.5%
成因类型 高温热液-石英脉型 产地 江西省大余县西华山钨矿
钨是稀有金属,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古代被称为“重石”。1783年被西班牙人德普尔亚命名。钨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已发现的含钨矿物有20种。钨矿床一般伴随着花岗质岩浆的活动而形成。经过冶炼后的钨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极高,硬度很大。
主要的钨矿有十几种,我国主要有两种;黑钨矿(钨锰铁矿)和白钨矿(钨酸钙矿)。
1.黑钨矿(FeMn)WO4。颜色有暗灰色、淡红褐、淡褐黑、发褐及铁褐等颜色。半金属光泽、金属光泽及树脂光泽。通常为叶片状、弯曲片状、粒状和致密状;也有的呈厚板状、尖柱状等单斜晶系晶体,常与白色石英一起以脉络的形式充填在花岗岩及其附近的岩石裂缝中。硬度5-5.5,比重7.1-7.5。参差状断口。性脆,有弱磁性。黑钨矿是炼钨和制造钨酸盐类的主要原料。
2.白钨矿MnWO4。颜色为灰白色,也有黄褐、绿和淡红色等。油脂光泽。它属正方晶系,形成双锥状的假八面体或板状晶体,晶面有时可见斜条纹,其中插生双晶者较为常见。也有的晶体呈皮壳状、肾状、粒状和致密块状。硬度4.5-5;比重5.9-6.2。性脆,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受荧光灯照射时,白钨矿可发出美丽的浅蓝色荧光。白钨矿产于我国江西大余、湖南大顺窿、云南文山等地。多成砂矿,可用淘重砂法淘洗得到白钨矿。
我国是产钨大国,钨资源储量520万吨,为国外30个产钨国家总储量(130万吨)的3倍多,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湖南、江西、河南三省的钨资源储量居全国的前三位,其中湖南、江西两省的钨资源储量占全国的55.48%。湖南以白钨为主,江西以黑钨为主,其黑钨资源占全国黑钨资源总量的42.40%。
我国的钨矿大体上分布于我国南岭山地两侧的广东东部沿海一带,尤其是以江西的南部为最多,储量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以上。此外,江西的大余、湖南的汝城、资兴、荼陵等地;以及广西和云南等省也都产有钨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