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5月份美国复工数据出台后,美股周五大涨,美国总统特朗普难掩内心的狂喜,不仅在推特上疯狂表扬自己,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取笑了一下“股神”巴菲特……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美股航空股持续大涨,巴菲特这下亏大发了!本周,美股航空股涨势如虹,波音总市值暴增约336亿美元。巴菲特曾经持有的四大航空股,本周全线暴涨。不少网友纷纷感叹:“股神这下亏大了”,“股神卖在了底部”。甚至连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巴菲特不久前卖出了航空公司股,他一生都是对的,但有时即使是像巴菲特这样的人也会犯错。他不应该卖出航空股,因为今天这些公司的股票已经涨破天际了。此外,北京时间6月6日,航空业传来利好消息。据新华社报道,美国运输部宣布,允许中国航空公司每周总共运营两班往返中美的定期客运航班,即刻生效。
美航空股集体暴涨,股神割在地板上
一个月前被股神巴菲特强烈看空并亏本清仓的航空股,近期涨势如虹。
在今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宣布已出清所持有的美国四大航空公司股票,并作出悲观预测:“该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显得模糊不清,尤其是旅游、航空、邮轮、酒店行业,所受影响巨大。现在要买航空公司股票风险更大。”
但是自从巴菲特表示清仓了航空股之后,航空股就开始小幅反弹。尤其是近两日,中美航线有了重大进展之后,美国航空股*反弹。
其中,美国航空两个交易日一度反弹超110%。6月5日晚间,继头一个交易日大涨超40%之后,美国航空开盘继续拉升,一度上涨超36%。截至收盘,美国航空涨幅收窄至11.18%,报收18.59美元。以4月30日的收盘价12美元和6月5日的收盘价18.59美元计算,美国航空自巴菲特清仓以来,已经反弹了55%。如果以4月30日的收盘价和6月5日的*价22.8美元计算,美国航空已经反弹了90%。
截至2020年3月31日,巴菲特曾持有美国航空近10%的股份。如果巴菲特持有到现在的话,仅美国航空的股票市值就近8亿美元。
据Wind数据,而截至6月5日收盘,蓝筹股波音大涨11.47%,报205.43美元,领涨道指成分股,本周波音累计涨幅为40.85%,按目前5.64亿的总股本计算,波音总市值本周暴增约336亿美元。
巴菲特曾经持有的四只航空股——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西南航空、美国联合航空,本周分别累计上涨77.05%、35.50%、18.94%、51.23%,本周总市值分别增加34.22亿美元、57.10亿美元、35.20亿美元、41.67亿美元。此外,捷蓝航空本周涨35.95%,总市值增加9.77亿美元。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消息面上,美国航空公司相继宣布恢复航班运营。美国航空日前宣布将于7月份大幅提高航班规模,届时恢复的美国国内航班量将超过2019年美国国内航班量的55%,国际航班的恢复量也将是2019年航班量的近20%。美国联合航空宣布,将恢复超过150个目的地为美国和加拿大的航班。
美国航空下月将复航55%
自5月开始,特朗普就开始要求美国各州积极复工。在复工预期下,美国的航空股板块在5月中旬再度探底之后,稳步回升。
据中国基金报6日报道,据悉,随着美国实施经济重启计划,国内航空旅客人数稳步回升。4月,美国每日平均的航空旅客数为32154人,而5月1日至5月23日之间,日均旅客数上升了两倍至78178人,而自5月24日至5月29日,则进一步攀升至每日110330人。
此外,美国航空的声明又为航空股板块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地时间本周四,美国航空称计划下月国内航线恢复至去年同期的55%,其中,下个月的国际航班数量将恢复至去年同期近20%。55%的恢复比例与5月份的20%和6月份的25%(计划比例)有极大的增加。
美国航空*副总裁瓦苏·拉贾(Vasu Raja)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看到国内需求缓慢而稳定地增长。在仔细研究数据之后,我们制定了7月份的时间表以进行匹配。”“我们的7月计划包括自3月以来最小的同比减少容量。我们将继续寻找谨慎的机会来恢复服务,以便我们的客户随时随地旅行。”
Vasu Raja还提到,下个月高峰日美国航空航班数将会超过4000班次,而五月份高峰仅为一半。但在疫情之前,公司日高峰航班数量大约为6800班次。另外,美国航空将会在八月份恢复更多来往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航线。公司此前已经宣布将在7月7日恢复迈阿密(美)至里约热内卢(巴西)的航线。据悉,5月份下旬,该公司每日平均运载大约11万名乘客,较比4月份的3.2万名猛增71%,但是仍然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6月的大规模复航计划出台后,美国航空的股价也开始飙升,盘中一度涨超50%,最终收涨41.10%。龙头老大的复航计划,也引爆了其他航空股的做多热情。
航空股估值接近历史低位
业内人士看来,全球代表性航空公司的估值整体接近历史低位,A股及H股航空股性价比较高。
方正证券首席交运分析师许可表示,整体来看,全球代表性航空公司的估值多数已经处在或者接近历史性的低点。由于行业属性的原因,事件性冲击导致的航空股寻底时间,一般持续最多一到两个季度。同时中外航司历次经验也表明,航空股大周期级别的行情,从底部启动之后,持续时间往往会在一年以上。
对于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现状,兴业证券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团队表示,在受疫情影响、出行意愿大幅降低的情况下,以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定价吸引旅客,使飞机和人员运转起来是航空公司的*策略。国内航线伴随国内复工复产的继续推进和需求正常化,恢复势头良好。截至5月底,民航国内需求已经恢复至同期6成,目前各大机场中,重庆、成都、深圳、三亚机场恢复较好,国内航班量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浙商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姜楠表示,A股和H股航司当前估值水平,均已接近上市以来的*位,H股航司当前PB值已跌至历史*位以下,性价比较高。
在业绩方面,姜楠预计,航空公司经营情况二季度有望见底,三季度有望开始改善。
美国5月非农数据有误?美航空股盘中跳水
周五,引爆美国股市的是美国劳工局公布的5月非农就业数据。当地时间6月5日,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公布了5月非农就业数据,美国5月失业率为13.3%,好于19.8%的预期,相比于4月14.7%的前值有所提升,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50.9万人,大幅好于预期。股市应声大涨,道指开盘即上涨超过700点。
然而,统计局却随后表示,失业率数据在统计过程中出现错误,纠正错误后的5月真实失业率至少在16%,比目前发布的数据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
据CNBC报道,统计局称该错误源于统计人员在调查中将许多“暂时停薪留职(furloughed)”的人员计入“由于休假等其他原因缺勤”人员这一类别,因此有大批人虽然失业,但并未计入在失业率内。统计局表示,这个错误很可能使失业率严重被低估,修正后的5月失业率可能高达16.3%甚至更高;并且,4月的数据统计中也出现了一样的错误,修正后的4月失业率可能接近20%。
据CNBC报道,多位经济学家对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就业数据提出质疑。最近的其他就业相关指标,例如初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等显示,5月每周都有数百万美国人申请失业救济。就在两天前,美国*的薪资处理服务公司之一ADP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私营部门在5月份失业了280万个工作。
万神殿集团首席宏观经济学伊恩·谢泼德森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劳工统计局的月度就业报告与其他数据相抵触是一个“谜”。
也有一些华尔街分析师将高科技公司的高频数据集纳入其预测模型。在疫情期间,他们一直在监视Google移动端数据“失业”一词搜索频率以及OpenTable预订等内容,还有工作计划软件Homebase跟踪的工时数据。这些数据显示,美国就业形势的恢复并不乐观。
此外,劳工统计局官方的失业率数据不包括可能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工人,自二月份以来,已有超过600万工人退出劳动力大军。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对当前经济中的就业机会感到悲观,因而不再愿意寻找工作。CNBC报道还指出,根据另一项指标判断,美国的失业率可能高达21.2%。
在数据统计错误的消息当日下午被CNBC报道后,虽然美股市场仍旧维持涨势,但是美国航空股却盘中跳水。截至收盘,美国航空从*涨幅超36%,收窄至11.18%;西南航空从上涨超10%,盘中翻绿,收盘时下跌0.24%。其他各大航空股也纷纷盘中跳水,或涨幅收窄。
中国证券报、中国基金报、网
4月25日,小编了解到,建信鑫恒120天滚动持有中短债债券(主代码:015516)基金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年3月21日证监许可[2022]590号文注册募集。 基金管理人为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托管人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本基金为契约型开放式,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的认购费率*为0.3%,申购费率*为0.4%。
1919年8月9日,福州马尾闽江口岸边挤满了人群,大家目光一致,直直盯着水里的大家伙,看它能玩出什么花样?
突然,大家伙猛烈转动着螺旋,慢慢地贴着水面飞行,直到完全飞离湖面,所有人都发出惊呼:“飞起来了,这木疙瘩飞起来了!”
甲型一号
他们口中的木疙瘩,是*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它试飞成功意味着中国人可以独立研制出飞机,这也是中国航空史上最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新中国国力微弱,王助助力航空事业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有人将它与电视、电脑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同时也改变了军事史。
莱特兄弟
1910年,法国人费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成功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意义重大。但对于中国而言,如此伟大的成就可望不可即。
当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瓜分,尽管处在如此悲惨的境地,但中国还是没有放弃独立制造飞机的梦想。很多民间组织自发研究,可没有专业知识的依靠,众人如同盲人在夜间走路,四处碰壁。
福建船政局
1918年,北洋政府决定在福建船政局成立“海军飞机工程处”,这是我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刚刚留美回国的王助和巴玉藻果断接受了北洋政府的邀请,决定为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尽管有了专业人士,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的中国比不上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没有制造飞机的工业基础。
图源网络
王助和巴玉藻只能利用船政局原来的机器加工部件,仔细寻找替代材料,测试物理性能;招收*技工,集中培训。
就是在这样举步维艰的条件下,“甲型一号”横空出世。它是初代教练机,木质机身,起飞后*速度可达每小时126公里,飞行高度可达3690米,可搭乘两人,装载4枚炸弹。
甲型一号
严格来说,“甲型一号”的性能和质量不亚于欧美各国的飞机,然而,当时前来参观的英国人却对它不屑一顾:“你们制造的飞机像个大玩具,*飞不到天上去!”
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创造力不比外国人差,孙中山的侍从武官,也是航天局的局长杨仙逸决定亲自试飞。最后,“甲型一号”的起飞有力回击了英国人的质疑。
图源网络
这背后离不开巴玉藻和王助的拼搏努力,前者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后者被认为“波音之父”,这个名号来源王助的留学经历。
天赋异禀,出国留学积攒学识
王助1893年出生在北京,后因清末战火纷飞,举家搬回了河北省南宫县。王助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年代,所以铸就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
王助
王助天资聪颖,在同龄人中是堪称天才的存在。小学毕业时正好赶上清政府创办初代海军,12岁的他壮志酬酬,只身前往天津,报考了烟台海军学校。
这所学校就建立在海军训练营里面,其规模和教学水平堪称四大海军学院之首,王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学校举荐,参加留学生选拔。
烟台海军学校
当时的选拔要求非常简单,写文章和体能训练(从船头游到船尾即可)。王助出色的表现能力,被时任海军事务大臣萨镇冰成功选中,留派到英国学习。
当时的飞机刚刚发明,虽然引起了世界轰动,但还是航海的运用更为广泛,所以王助主要学习舰船制造技术。
图源网络
可王助进入英国埃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学习后,意外地喜欢上了飞机制造专业,开始了与航空的不解之缘。
大学第二年,王助和同学好不容易凑够了两英镑,才终于有机会登上飞机。为了更近距离了解飞机构造,他特地转到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1915年,一战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了美国,王助奉命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大学,学习航天工程专业。
图源网络
因为清政府腐朽落后,所以中国的国际地位非常低下,再加上大学的中国面孔少之又少,所以王助时常会被人嘲笑。
人强自强,王助丝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努力完成繁重的学业。同时,他还经常到附近的飞机工厂观摩学习,仔细研究飞机的构造,一待就是一整天。
图源网络
最终,王助的努力换来回报,顺利成为了麻省理工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成为中国拿到航空硕士学位的第一人。
王助用实力堵住了悠悠众口,他归国心切,准备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可没想到袁世凯突然称帝,他们的公费留学款项没了着落,无法返回国内。
波音公司
王助不甘心苦苦等待,决定在美国找份谋生的工作,自己积攒回国费用。很快,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也就是后来的波音公司。
一鸣惊人,创造飞机新领域
虽然现在的波音公司是世界上*的飞机制造商,控制着美国*的出口收入,但创建之初的波音公司差点“死”在摇篮里。
威廉·波音
波音公司的创始人是威廉·波音,他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专业。1903年接管了父亲的木材生意,并在西雅图建造了一处家具厂。
1915年,波音先生前往加州学习飞行,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的他左思右想,决定转行“造飞机”,很快便成立了“太平洋航空器材公司”。
后来,波音先生联系到了另一位创业伙伴维斯特维尔特,他是麻省理工大学航天工程的研究生,同时也是名海军军官。
图源网络
两人一拍即合,买来了一架马丁飞机,研究它的缺陷并重新设计,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为“B&W”飞机。
他们本想将改造好的飞机卖给美国海军,结果海军又提出二十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生意告吹。与此同时,维斯特维尔特被海军调到了东海岸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源网络
飞机设计不佳,合伙人出走,这让刚刚起步的公司还没来得及迈出第一步就走向衰败。维斯特维尔特不忍,给波音先生推荐了自己的同门师弟——王助。
早在上学期间,维斯特维尔特经常和王助讨论飞机的原型和原理研究,他深知王助的才华,觉得他能代替自己,助公司渡过难关。
左一威廉·波音
没多久,波音先生聘请王助担任公司第一任工程师,并将公司改名为“波音公司”。王助的到来,给了波音公司真正的转机。
他分析了“B&W”飞机的设计缺陷,解决了下落机翼的涡流问题,包括国定翼导致飞机飞行不灵活的问题,成功设计出Model-c飞机。
图源网络
而行业内关于王助与波音之间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主要是王助是否是“总工程师”和飞机是“改造与建造”的问题。
波音刚成立时只有24个人,王助加入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工程设计的一把手,统揽所有工程问题。
因为当时的波音公司没有考虑过头衔问题,王助确实没有“总工程师”的叫法,但他对波音公司的贡献与总工程师无异。
图源网络
王助设计出的Model-c飞机采用了新的设计理念,与“B&W”飞机借鉴马丁公司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不仅如此,Model-c飞机与其他飞机的设计原理也是不同的。
王助一方面是改变了飞机的翅膀,由原来的中间垂直倾斜了40%-50%左右;另一方面是去掉了飞机的固定尾翼,换成了***的升降舵。
其实,在二战结束前,所有双翼飞机都只有水平固定翼,直到二战后,***升降舵才开始普遍使用。
图源网络
而王助在麻省理工期间,通过不断试验才确定了有升降舵的双翼飞机会更加灵活,足足领先了当时飞机制造水平30年。如今的垂直升降舵仍在民航飞机和战斗飞机中广泛使用。
因此,王助建造出Model-c飞机被波音公司形容为“the first and the best”(第一和*的一架)。并成功拿到了美国海军的飞机订单,为波音公司带来了第一桶金,成就了波音的百年基业。
图源网络
因为波音公司量产出Model-c飞机时已经是1918年,所以并未投入到战场上。而当时的波音飞机只有两个座位,充其量算是富人的“玩具”。
后来,波音先生将它用于国际邮政事业,成为了全球航空邮政的第一架飞机。而王助作为世界航空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为飞机工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他本可以继续留在美国深造,为什么后来又回国了呢?
国家强大,是每个中国人的底气
王助
王助作为波音公司元老级的人物,留下工作可以积累更多的私人财富,同时更加深入接触飞机制造行业。
可是,王助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留学的使命:“师夷长技以制夷”,只要建造出自己的飞机,中国的领空才不会被敌人肆意践踏。,
而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情,更加坚定了王助回国的决心。
图源网络
在给飞机做试飞测试时,美国军方竟然不允许王助参观,甚至不准他踏入试飞场地,害怕他偷学到最核心的技术。
这样的*歧视直接激怒了王助,也让他对祖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王助找到好友巴玉藻,希望他能与自己一同回国:“只要我们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在外的游子才会被人公平对待。”
巴玉藻
1917年,王助等人带着委屈和愤怒毅然回国。1922年,王助与好友巴玉藻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在水上对飞机进行维修的装置——浮坞。
在王助担任飞机工程处副处长的时间里,总共发明建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和鱼雷轰炸机等15种类型的飞机。
图源网络
国内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国航空研究所,王助担任副所长,并参与飞机设计工作。
此后,王助专心致志地研究飞机建造,在他的桌子上永远有一张长长的作图纸。即便多小的问题,他也要钻研明白后才回家,有时能到凌晨一两点。
图源网络
1929年,中美联合在杭州创办了*家航空公司,王助担任总设计师。他为人正直,待人亲和,经常深入到生产车间第一线,及时解决工人遇到的问题。
1934年,由王助代表主持的第一架中型轰炸机正式投入生产。
王助的出现,让我国飞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我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他眼光独到,明白只有培养出更多有潜力的后代,才能让中国的航空业源源不断地发展。
中间为王助
于是,王助又操办起了教学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参加,其中就包括钱学森。
当时的钱学森作为实习生来到制造厂观摩学习,其才华被王助注意到,随后安排他到国内各个飞机制造厂见习,希望他能重视实践的意义。
而后,王助更是以个人名义给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亨萨克写信,推荐钱学森攻读航空工程,为钱学森日后赴美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左一钱学森
钱学森晚年曾写下对自己影响至深的17名导师,其中就有王助。可钱学森留美一别后,两人再没见面,他非常感念王助的帮助和教诲。
1949年,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与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通电起义,带领十二架飞机飞离香港,史称“两航起义”。当时的王助正好担任中航总经理,因为有“失察”嫌疑,随后被调去台湾。
钱学森和王助合照
王助虽然遭受不白之冤,但还是坚持为中国航空事业做贡献,在担任台湾成功大学机械系教授期间,培养大批航空人才,还编写了《航空工程》等教材,为教学工作和研究付出了心血。
1965年,王助因肝炎离世,享年72岁。伟人长逝,但辉煌的一生不该被人遗忘。如今西雅图的波音博物馆里,还保存着波音先生当年做家具的地方,而其中就有王助的铜像。
图源网络
原波音退休工程师唐克在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解说,他表示:“只要我还在博物馆做导览,就会守护住王助的铜像不被人取下来。”
中国有很多像王助这样的人,正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如今的中国才能如此强大,他们值得被人铭记。
假设47岁的你已经在某个领域取得了超常人的成就,你会选择转行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吗?相信很多人的解答都是否定的。
但冯元桢却不这么认为。
他曾是世界上*秀的航天航空研究者之一。47岁的他却因为个人兴趣毅然决然选择转身投入几乎是一片空白的生物力学领域,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工程学系,是生物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有着「生物力学之父」的美誉。
冯元桢这一次的「转行」也被称为科学史上最华丽的转身。硅谷洞察国庆系列第二期的主角就是这位充满奇迹的华人科学家——冯元桢。
战火中励志求学
1919年,冯元桢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期的冯元桢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那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但是他的画家父亲在如此乱世还依然鼓励冯元桢积极外出求学,并且告诉他:“如果想要改变中国,就去学理工科吧。”
冯家祖宅位于文常州横林余巷,图片来自网络
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对冯元桢来说格外的重要,他怀抱着对学术和大城市的憧憬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参加大学的入学统考。然而也正是这一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折磨中国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正式打响。
正在上海备考的冯元桢通过报上的新闻的得知了这个令人悲愤的消息,他和全中国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迫不及待的想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当时的冯元桢意识到,身材消瘦的自己并没有足以击杀敌人的肉体力量,但是他可以学好知识,利用自己的头脑来还击入侵者。
国立中央大学大门,图片来自网络
18岁的冯元桢毅然决然报考了中央大学航空系,成为了*批航空系的学生。可是即便考入当时亚洲第一的中央大学,也无法安心的搞学问。日本入侵南京后,中央大学便举校搬至大后方重庆,在条件十分艰苦的重庆, 冯元桢度过了在中央大学的六年,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最权威的航空工程学专家。
1944年,美国为20名中国*学子提供了一份奖学金以供他们赴美留学,冯元桢正是这20人中的一份子。多年来梦寐以求进入世界*学术圈的冯元桢认为自己的机会到来了。可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美国的军民航空集体撤出中国,没有飞机可坐的冯元桢只好乘船前往美国,可是在航行的途中又遇到了各种各样恶劣的天气导致航程延误。当他抵达加州理工大学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一月份了。校方遗憾的告诉冯元桢,由于他没有按时入学,奖学金已经转赠他人了。
没有了奖学金的冯元桢自然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眼看自己多年来的梦想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无法想象当时的冯元桢在加州的土地上是怀着怎样一份绝望的心情。
年轻时的冯元桢,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好在当时一位航空系的教授非常欣赏冯元桢的才能,便给了他一份实验室助教的工作。在这位教授的帮助下,冯元桢半工半读两年后拿到了加州理工大学的航空工程与数学博士学位,并成功留校担任航空工程学教授。
叱咤航空工程学
成功成为加州理工航空工程学教授的冯元桢继续发挥着自己在工程学方面的才华。冯元桢最初在国内研究的是飞机和导弹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弹性力学结合的基本原理,后来担任加州理工教授时期从事空气动力学、超音速、弹性力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在非线性结构动力学、结构稳定性理论、颤振和冲击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并且多次获奖。
而往后几年中,冯元桢先后担任了洛克希德、波音及道格拉斯等多家航空公司顾问,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空气弹性力学》到如今为止仍然被航空工程学领域的学生称为经典,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他在航空工程学方面*的成就当属他的第一本著作《空气弹性力学》(Theory of Aero-elasticity),这本书直到现在仍然被无数气动-弹性力学领域的学者奉为必读的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当时冯远征在航空工程学的地位。
这一年,他36岁。
两年后的德国,一切转折发生的地方。
那年,冯元桢带着戈根汉基金学术奖金来到德国哥廷根大学休假,这个大学以其丰富且巨大的藏书量闻名世界,这样的地方对于冯元桢这样的学者来说是*的度假地了。
曾经的哥廷根大学为世界第一的名校,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就在他准备好好享受自己的假期的时候,突然得知远在国内的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青光眼。焦虑中的他在哥廷根图书馆中查阅不少有关青光眼的文献,并且每周都将自己读到有用的文献译文和摘要寄给国内的母亲,并对母亲说:“如果你看不懂,就交给外科医生。”就这样,靠着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冯元桢帮助国内的外科医生治好了母亲的青光眼。
冯元桢母亲(左一),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后,当冯元桢回到中国,当年为其母亲做手术的外科医生十分感谢冯元桢。不仅仅是因为冯元桢这份令人动容的孝心,更是因为冯当年寄回来的这些文献帮助中国外科临床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华丽的转身
从德国回到加州后,冯元桢开始着迷于生理学,决心要将力学与生物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要知道,在此之前,冯元桢对于生理学完全一窍不通。他不知道人体的解刨结构、生理现象、甚至连医生是如何工作的都不知道。就连他加州理工的同事都劝阻道:“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然而,外人的态度从来都不会影响到冯元桢的决心,只有兴趣才是他*的动力。
在经过几年的研究后,冯元桢认为这门学科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不应该被其他的工作所打扰。所以当时已经在航空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冯元桢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加州理工,来到了刚建立不久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这一年,他47岁。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标志性建筑物,图片来自网络
来到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的冯元桢要在加州大学从零开始建立新的生物工程,并且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和工程实验来研究生理学。那时的冯元桢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凌晨点多就起床工作。他的好友,中国爆炸学家郑哲敏说:“他是很勤奋的,经常看到他在家里哪怕一只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也拿着资料在看。”
壮年时期的冯元桢,图片来自网络
每到周六,冯元桢和同事都早早的起床,摸黑开着车前往离家几百公里的医院听病例讨论会。他说:“只有了解医生们发现的实际问题,才能知道研究应该从何处入手。”
冯元桢的研究最开始是从血液循环、血管、血管弹性和血细胞的力学开始入手。在他的实验室中,挂着一张人体肺部血管图,这也是他毕生研究生涯中最满意的一张作品。这张图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在这场图诞生之前,全世界的医生们都不知道人体肺部的血管分布情况。
冯元桢通过建立肺毛细血流片层流动(Sheet flow)模型,研究出了肺血流动力学的规律,从而建立了肺部血管的分布情况图。而事实证明,这张人体分布血管图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也印证了他当年对
冯元桢与他毕生最完美的作品「肺部血管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
冯元桢就是这样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一步一步的在生理学领域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生物力学。并且,冯元桢还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工程学专业,从此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让这门学科能够帮助到更多的病人。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全世界都在对这位「华丽转身」的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表彰。
2000年,冯元桢获得了美国科学*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并接受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颁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生物工程学家;2007年获地位堪比诺贝尔奖的“拉斯奖(Russ.Prize);另外他还获得了美国“百年大奖”、美国国家工程院“奠基者奖”等诸多科学界重量级奖项。
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接见冯元桢夫妇,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像冯元桢这样的人才,各国自然也是要不遗余力的「拉拢」。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共担任了六个国家和地区的院士,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且,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
将中国与世界相连
虽远离故土几十年,可冯元桢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祖国。
他十分关心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他是最早一批来华访问的学者,并担任中国十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名誉研究员。冯元桢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上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
早在1979年6月中国生物力学考察组赴美时,冯元桢就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必须引起十分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使得医疗费用恶性上涨,不要重蹈欧、美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引起医疗费用狂涨的覆辙。
冯元桢为常州大学题词,图片来自网络
1979年9月至11月,冯元桢教授和他的学生、助手颜荣次教授一起回国,在武汉(华中工学院)和重庆(重庆大学)两地讲学,参加这次讲习班的成员大多成长为*代生物力学研究队伍的骨干。
为了促进祖国生物力学的发展,冯元桢教授在已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和华中工学院前院长朱九思等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中、日、美生物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扩展为中、日、美、新加坡四国),首届会议于1983年在武汉召开,冯元桢教授在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组织和器官应力-生长关系的假说(冯元桢假说),揭开了生物力学发展史的新篇章。迄今,研讨会已历五届,对中国生物力学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冯元桢在实验室里,图片来自网络
冯元桢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航空动力学到生理学再到生物工程学,他的一生都在推动人类科学研究进步的道路上奔跑,从未停止。
小探认为,引用***《大家》栏目为冯元桢拍摄的纪录片中的词来形容这位充满传奇的科学家最合适不过了。
因抗日救亡投身航空航天
因母亲眼疾激发生物力学热情
及至开宗立派、造福人类
冯老的一生
既映射着家、国、天下的学者情怀
又诠释了随心所至、活出真我的人生哲学
壮哉!快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波音公司暴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波音公司暴涨、建信债券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