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非银金融】
天天基金增速领先,产品策略和客户禀赋影响市占率——2022Q2基金销售渠道数据点评-20220728
事件:7月27日,基金业协会披露2022Q2公募基金销售机构前100规模数据。
1、券商阵营市占率提升或与ETF有关,天天偏股规模环比和同比增速领先
(1)前100家机构阵营中,偏股基金(股+混)口径下,2022Q2银行系/券商系/三方系保有规模分别环比+7%/+9%/+6%,市占率分别为55%/20%/25%,环比分别-0.1/+0.3/-0.2pct;非货口径下,2022Q2银行系/券商系/三方系保有规模分别环比+9%/+14%/+9%,市占率分别为48%/16%/35%,环比分别-0.3/+0.5/-0.2pct。券商系市占率连续两个季度提升或与统计口径加入场内ETF有关,ETF增量更多反映机构资金行为。(2)头部排序稳定,2022Q2末非货基和偏股型基金销售保有前三均为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非货口径来看,TOP3分别为蚂蚁(13269亿元)、招行(8597亿元)、天天(6695亿元),环比分别为+10.8%/+13.2%/+8.4%,同比分别为+25.3%/+8.0%/+31.9%。从偏股口径来看,TOP3分别为招行(7095亿元)、蚂蚁(6500亿元)、天天(5078亿元),环比分别为+4.4%/+5.8%/+9.5%,同比分别为-5.8%/-1.3%/+15.0%,天天基金环比和同比增速在头部机构中均位于领先位置,体现出在偏股基金领域较强的成长性。
2、渠道竞争有所加剧,产品策略和客户偏好影响渠道保有市占率
为剔除机构端资金行为影响分析零售端格局,我们选取41家零售端为主的渠道商进行市占率分析(扣除机构端为主的三方机构和券商渠道),从这41家渠道商市占率的变化趋势看(见表5、6):(1)偏股口径下,2022H1招行和蚂蚁市占率有所下降,天天零售端市占率微幅提升,工行、建行、农行、邮储银行、中国人寿以及雪球、同花顺等市占率呈现提升态势,零售端CR3和CR10都有小幅下降,大型商业银行市占率提升或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属于混合型产品)发行有关。(2)非货口径下,2022H1蚂蚁、腾安和京东肯特瑞市占率提升明显,银行系市占率普遍下降,天天零售端市占率有所下降。(3)上述结构变化或与渠道商产品策略、客户偏好差异有关,上半年股市下跌明显,银行渠道和天天基金偏股保有市占率体现出更强韧性;蚂蚁、腾讯等广谱流量渠道对债基推荐力度或有所加大,非货保有市占率提升明显。
3、2季报基金申购规模超预期,净赎回幅度好于预期
从基金产品2季报数据看,2季度末股+混基金规模7.73万亿,环比+5%,2季度份额环比-1.9%,净赎回幅度好于我们预期,预计6月净赎回幅度明显减弱;我们估算2季度股+混基金申购金额1.15万亿,同比-23%,保持万亿以上,活跃度仍较高。新发基金数据持续改善,截至7月27日,2022年7月偏股基金新发447亿,较6月的242亿增长84%,连续两个月环比大幅改善。
4、3季度全市场或重回净申购,看好财富管理主线龙头标的
2022Q2偏股基金申购额和净赎回情况均好于我们超预期,基金新发连续两个月环比改善,预计3季度全市场或重回净申购,利好大财富管理主线龙头,2季度末天天基金偏股规模环比和同比增速均领先头部机构,数据表现超预期。推荐渠道端稀缺龙头,推荐广发证券、中信证券、东方证券和华泰证券,受益标的兴业证券和长城证券。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加大;行业竞争加剧。
罗青山/文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78篇文章1500字 | 全文阅读需7分钟
在基金市场上,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全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基金经理“一拖多”或是“多拖一”,都还是蛮常见的。
“一拖多”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很多新基金在完成建仓后,持仓机构跟老基金不断趋同,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基金业绩也会相差无几。
“多拖一”就有点不一样了,多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一只基金产品,被多次写入新基金的宣传资料中。但是,采用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真的会更好一些吗?
关于多位基金经理管理同一只基金的争议
“太扯了,两个基金经理管一只基金,两个人的投资思路怎么可能会合二为一嘛”,类似这样的非议,是笔者听到的最为普遍的不认可理由。
但当大家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基金公司时,他们一般会给出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两位基金经理有明确的分工,能够呈现出“1+1>2”的效果,不会出现意见“打架”的问题。
再聊到具体的分工上,一般会出现3种情况:
第一种,一个人做研究,一个人做决策。这种情况会偶尔出现,一般是一位研究总监搭配一位基金经理,前者提供股票池和投资建议,后者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第二种,一个人做股票,一个人做债券。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在权益投资方面由股票基金经理决策,固收投资部分由债券基金经理负责,各管各的。
第三种,两位基金经理共同投资,分别负责不同的行业。很少见但存在,比如给一位基金经理50%的仓位,负责投消费,给另外一位基金经理,负责投科技。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涉及到基金经理合作的有效性,即1+1是否>2的问题。基金公司在宣传资料上说的那么好,但真实的情况如何?
第一种情况,前者提供的股票池后者就是看不上怎么办,两人的选股标准有很大分歧怎么办?
第二种情况,基金的持股仓位谁来负责,到底该配多少仓位的权益资产?
第三种情况,在不同行情下,两位基金经理的仓位如何分配?
单&双基金经理管理基金业绩对比
我们在上述内容中提到“1+1>2”的问题,其实就是看两位基金经理各自负责的部分合起来,能不能有更好的业绩表现。这个业绩对比的参考系,就是单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业绩。
为此,笔者选取了成立时间满5年的权益基金,做了一组数据统计。
拥有数据统计的1317只基金产品中,有1026只是由单基金经理管理,有281只是由两位及两位基金经理管理。两批产品的业绩对比
快看看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果!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在短期、中期、长期业绩上的表现,居然全部跑输了单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
当然,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原因,比如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会给固收资产更高的比例,等等。但投资者最终买账的还是业绩,没有好的业绩,这一切理由都是借口。
双基金经理制的基金已然“不香了”
市场存在一种魔力,会逐渐淘汰业绩差的产品,不断向*的基金产品集中。这个“自然选择”的规则对于单&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同样适用。
我们同样做了详细的数据处理,列出了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在近几年的规模变化,持有人数据变化:
为了巩固这个结论,我们也做了单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在近几年的规模变化、持有人数据变化情况:
结果一目了然,跟5年前相比,单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在规模和持有人数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正在被资金和持有人抛弃。
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相对较差、被抛弃,只是对比了平均水平,代表整个行业的基本情况。
换句话说,无论是单基金经理还是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都有很*的产品,不仅净值回撤低,还能持续地为持有人带来稳健的回报。
End
截至3月30日晚间,随着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度报告,易方达、广发、汇添富、南方等多家头部公募的2021年业绩也随之公之于众。
按照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界面新闻
2021年,虽然A股市场上演*的结构化行情,但仍是当之无愧的公募基金“大年”,基金管理规模屡创历史新高,基金公司也纷纷实现营收与净利的双增长。
业内*易方达率先实现了营收破百亿。广发证券(000776.SZ)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17,064.29亿元,较2020年末上升39.28%;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12,289.04亿元,行业排名第1。
2021年,易方达基金的营收为145.57亿元,同比增加58.14%;2021年净利润为45.35亿元,同比增长64.92%。广发证券持有易方达基金22.65%的股权,是其三个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一。
广发、汇添富两家基金的营收紧随其后,也突破了90亿元大关,距离百亿近一步之遥。
其中,广发基金2021年营收为93.46亿元,净利润 26.07 亿元,同比增加 42.95%。广发证券表示,这主要是基金管理费收入增加。
截至2021年末,广发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11,296.25亿元,较2020年末上升47.97%;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6,919.52亿元,行业排名第3。
汇添富基金2021年营收为93.79亿元,同比增长41.18%;净利润为32.63亿元,同比增长27.16%。华夏基金2021年营收为80.15亿元,同比增长44.7%;净利润为23.12亿元,同比增长44.68%。
从净利润的同比增长来看,招商基金、东证资管两家相比去年均大增70%以上。作为在2021年*杀入非货公募规模前20位的*一家券商资管公司,截至2021年末,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东证资管的非货币理财月均规模为2298.7亿元。
在已经披露的15家头部公募中,仅中银基金一家净利润不增反降。2021年底,中银基金净利润为10.25亿元,相比2020年的10.54亿元,同比减少2.66%。这和中银基金裹足不前的规模有关。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中银基金2021年第一季度的非货币理财月均规模为2873.68亿元,截至去年四季度,该数据为2768.82亿元,不增反降。
2021年,公募行业的“马太效应”也愈发严重。截至3月30日,还有海富通、兴业、民生加银、光大保德信、创金合信等多家公募交出了2021年成绩单。
相比头部公募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大增,部分中小公募的业绩有些惨淡。浙商基金、方正富邦、中海基金、南华基金四家公募的净利润均为负数。
其中,南华基金2021年净利润为-0.28亿元,这是该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来,净利润连续6年亏损。
“经过2019年至今三年的告诉发展,申购资金向头部产品集中,头部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在管规模持续提升,正在成为当前公募市场的突出特点。”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与头部公司相比,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着包括销售渠道、投研能力在内的一系列发展困局,弯道超车的难度越来越大。
基金收益这么看,基金净值增长率是什么
很多人买基金时,都会查看该基金的历史业绩,业绩*优先选择。不过,基金收益有那么多指标,比如净值增长率、七日年化等,这些你都清楚吗?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基金净值增长率
基金净值增长率,指的是基金在某一段时间的资产净值增长率。以“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基金为例,截至2019年2月15日,该基金近1月、近半年、近1年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0.1%、1.03%、-11.74%。
通过净值增长率,可以从时间维度了解该基金的历史表现。我们比较业绩不同的基金,就是看一段时间内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看它的同类排名高不高。
二、七日年化收益率
七日年化收益率这个数据常见于货币基金和理财型基金,相关数据还有“万份收益”。七日年化收益率是指某只货币基金/理财基金过去七天的平均收益年化后的数据,只是该货币基金近期盈利水平的一个短期指标,不能完全代表这只基金的长期收益水平。
万份收益,意思就是每一万元投资货币基金当天获得的收益。货币基金的万份收益数据每天都会浮动,有的时候波动较大,所以这项数据也不能完全反映货币基金的收益水平,只有七日年化和万份收益结合来看,才能衡量货币基金的短期盈利能力。
好了,关于基金收益指标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基金增长率》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基金增长率、一对多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