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本文从基尼系数定义、洛伦兹曲线定义、gini系数应用案例、gini系数python和excel计算四部分展开说明,预计用时3分钟。
基尼系数:G=SA/(SA+SB)
如上图
基尼系数定义 基尼系数定义: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对于中国的收入GINI系数,还引发一段影响较大的争议: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统计局、北大分别给出了0.61、0.46、0.51的中国的收入gini系数。不管是哪个数据,抽样差异如何,结果都可以符合你的认知,中国存在“贫富差异”的问题(补充资料:中国储蓄率50%,中国资产 Gini 0.73,美国储蓄率6%,收入基尼系数0.45,资产基尼系数0.78。说明国际上资产贫富悬殊,资产的积累不是一辈子可以发生改变的,但是劳动可以改变收入,从而提升资产储备)。GINI系数也会被应用在公司、平台等资源分配的均衡性评估。洛伦茨曲线定义:20世纪初,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了洛伦茨曲线,将社会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平均分为10个等级组,每个等级组均占10%的人口,再计算每个组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然后以人口累计百分比为横轴,以收入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绘出一条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曲线,即为洛伦茨曲线。gini系数应用:评估资源分配平衡性实际案例:比如,某公司要面对全量客户做一项客户福利。规则如下,如何评估这个活动是否很健康。1.活动时间维持6个月;2.客户每天都可以报名参加;3.机会有限即福利资源,每天只有1000个(1/10)客户可以获取奖励;4.奖励是个大礼包,需要用户领取且在当天使用。数学问题:如何评估资源的有效分配?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分配?目标2个: 1.福利礼包即资源分配均匀:尽可能分散。(人人有机会抢到,而不是小部分人重复抢到——现实是抢到的人有技巧,尝到甜头后,抢到概率会更高,所以更加需要规则去限制); 2.福利礼包资源分配有效:a、得到资格用户尽可能完成购买(抢到不使用,资源浪费);b、得到资格的用户必须是合格的客户,黑灰名单客户、恶意抢到不使用客户等。解决方式:评估指标2个。使用gini系数评估资源分配是否平等,使用资源利用率评估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 1.抢到/参与用户gini系数:时间周期:周/月(活动周期内) 横轴是抢到资格人,纵轴是抢到的福利个数,查看gini系数。根据福利个数分层,查看基尼系数分布;gini=0.58,说明分配资源不平衡,小部分用户重复抢到福利。 2.资源有效利用率(辅助):日维度 资源有效利用定义是:抢到福利礼包后指定时间可以使用;抢到的用户是健康的客户,降低非黑名单用户等其他不符合预期用户比例。暂定公式资源有效利用率=(抢到福利用户-抢到未使用用户*权重1-抢到黑名单用户*权重2-抢到灰名单用户*权重3-……)/抢到福利用户如果资源有效利用率<0.5,说明存在活动的补贴资源浪费掉了一半,也是不合理的。4.gini系数代码和excel计算方式
4.1gini系数python计算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 utf-8 -*-"""Created on Tue Jul 2 15:10:37 2019@author: cainiao"""# coding=utf-8# !/usr/bin/pythonfrom scipy.integrate import odeint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pandas as pd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def main(): data=(pd.read_csv('/Users/jinzhi/Desktop/gini.txt',encoding='UTF-8',sep='\t')).sort_values(by=['money1'],ascending=True) wealths=data['money1'] pl.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pl.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gini(wealths=wealths)# 计算基尼系数的简单方法def gini(wealths): # 计算数组累计值,从 0 开始 wealths=wealths #wealths = [1.5, 2, 3.5, 10, 4.2, 2.1, 1.1, 2.2, 3.1, 5.1, 9.5, 9.7, 1.7, 2.3, 3.8, 1.7, 2.3, 5, 4.7, 2.3, 4.3, 12] cum_wealths = np.cumsum(sorted(np.append(wealths, 0))) # 取最后一个,也就是原数组的和 sum_wealths = cum_wealths[-1] # 人数的累积占比 xarray = np.array(range(0, len(cum_wealths))) / np.float(len(cum_wealths) - 1) # 均衡收入曲线 upper = xarray # 收入累积占比 yarray = cum_wealths / sum_wealths # 绘制基尼系数对应的洛伦兹曲线 fig, ax = pl.subplots() line1, = ax.plot(xarray, yarray, label='Line of Equality(45Degree)') line2, = ax.plot(xarray, upper, label='Lorenz Curve') ax.set_title('gini') ax.set_xlabel(u'users') ax.set_ylabel(u'money') ax.plot(xarray, yarray) ax.plot(xarray, upper) #ax.set_xlabel('nums') #ax.set_ylabel('money') ax.legend() pl.show() # 计算曲线下面积的通用方法 B = np.trapz(yarray, x=xarray) # 总面积 0.5 A = 0.5 - B G = A / (A + B) #return(G) print (G)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4.2gini系数excel计算
1.将已知样本数据(收入数值)在EXCEL表中按照从小到大自动排序,形成第一列数据,字段名称“收入排序”
2.第二列数据字段名称设为“人数累计”,即从1开始逐个向下累加,每次累加1人
3.第三列数据字段名称设为“收入累计”,使用EXCEL公式表示:
本单元格数据=上单元格数据+同行的“收入排序”单元格数据
4.第四列数据字段名称设为“人数百分比”,用同行的“人数累计”单元格数据除以人员总数
5.第五列数据字段名称设为“收入百分比”,用同行的“收入累计”单元格数据除以收入总数
6.第六列数据字段名称设为“梯形面积”,以S2为例,S2=1/2*(收入百分比1+收入百分比2)*(人数百分比2-人数百分比1),按照前述的计算原理编辑公式即可,通过以上步骤,最后将“梯形面积”字段的数值累加,即为前文所述的B面积
7.用直角三角形面积(工资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减去B面积即得A面积,则基尼系数可得。
北京10月12日讯 今日,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泰信优质生活混合(290004)增聘基金经理吴秉韬,原基金经理刘杰因个人原因离任。
吴秉韬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2011年4月加入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员兼基金经理助理,现任研究部总监。2019年7月至今任泰信国策驱动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刘杰2009年7月加入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员兼专户投资部投资顾问。2015年3月17日至2020年5月6日担任泰信中小盘精选混合基金基金经理。2016年12月1日至2021年10月12日担任泰信优质生活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泰信优质生活混合成立于2006年12月15日,截至2021年10月11日,该基金今年来收益率为3.80%,成立来收益率为131.11%,累计净值为2.1029元。
王东京: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
说起基尼系数,有个误会需澄清:不少人以为,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差距;学界也有人这么看。事实上,这个看法是错的。基尼系数虽也包含收入差距,但那仅是一小部分,无足轻重,它所反映的主要还是财产差距。比如有人讲中国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显然说的是财产而非收入。既如此,于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若基尼系数高是指财产差距大,那我们如果只单调收入不调财产岂不是避重就轻?
是的,比起收入差距来,目前财产差距的确更大,也正因如此,与其调收入就不如调财产。再说,政府调收入的办法也并不多。前文讲,收入即消费。这样调收入实际是要调消费。问题是消费怎么调?最近拜读了不少学者的文章,来来去去似乎就两条,即对工资“限高”或者“提低”,可困难在于工资乃劳动力之价,高低要由市场定。政府“限高”只能针对国企,对私企则鞭长莫及;当然,政府可提高法定*工资,但前提是得先减税,若只加工资不减税,失业增多反而麻烦更大。
至于如何调财产,我只说重点:第一,将农村资源变资产,并为农民资产确权。农民有了财产权,才能取得财产性收入。第二,对财产课税。现在不少富人到处买房置地,你钱多买什么别人管不了,但政府要调收入应对其征税。第三,开征遗产税。此事已说多年,但不知为何至今未开征,也不知究竟难在哪里,若再久拖不决,日后财产差距会越拉越大。
原文链接: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
推动“三孩政策”落地见效,实现“三孩政策”的预期目标,需要有良好的配套政策机制设计。
首先,健全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影响家庭生育选择排名前三的原因是经济负担重、婴幼儿无人照料和女性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因为“经济负担重”的占75.1%,“没人带孩子”的占51.3%,女职工生育后工资待遇下降的有34.3%,其中降幅超过一半的达42.9%。因此,要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一体考虑纳入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估影响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因素。二是组织定量评估影响人口的经济社会政策实施效果。逐一逐项对照、*分析判断,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营造良好社会风气,降低家庭婚育成本。一是婚育的直接成本偏高。近些年婚嫁方面花费的彩礼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有的地方车、房成为结婚标配。在房价高企的大城市,年轻人的结婚成本大大增加。二是养育耗费较大的间接成本。除了直接的经济负担之外,一个家庭还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在孩子的养育和教育培养上。
再次,充分运用财政、金融等工具手段调节生育水平。一是建立生育优惠政策的激励机制。二是使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工具对生育的调节功能作用,从降低家庭经济负担入手,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提高生育意愿。
最后,建立健全打消生育顾虑的相关服务支撑体系。养老负担和不健全的养老体制已成为制约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和变量。要建立健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进一步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原文链接:生育政策有变化配套衔接要跟上
一是有利于巩固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这是完善农民利益联结的制度之基。这些年,各地在推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保持了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未能统筹好与家庭经营的联动关系,对坚持和巩固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提出了挑战。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这是完善农民利益联结的现实之需。从世界农业发展史来看,没有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没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程度,也没有利益联结的紧密化程度。
三是有利于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这是完善农民利益联结的长久之计。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民当前利益联结、长远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更长久、更深厚、更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支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期内,各地以特色扶贫产业为载体,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通过产业联动强化利益联结,通过利益联结促进干群联心,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原文链接:完善农民利益联结需把握三个原则
健全完善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机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作用,有怎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怎样的科研活动。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扎实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明确做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写什么样的论文,做什么样的科研。
健全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加快督促各地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关配套政策,制定针对勤勉尽责、转化激励兼职离岗、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等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尽快形成适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和规律的政策支撑体系,保障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转化。
加快建立自上而下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免责制度和政策,激励领导干部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担当作为。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区分科研人员和相关转移转化服务人员的贡献,依据贡献给与相应奖励,充分调动各转化主体的积极性。
原文链接:建立三个机制 促进成果转化
山陕豫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总体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对黄河流域各省区乃至其他省区的发展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系统深入地整理民间文化资源,建构文化资源谱系,有利于彰显乡村社会的内源性动力,走出一条具有本土化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民间文化资源谱系主要涵盖民间文献资源、物质生产生活资源、民间组织资源、信仰庙会资源、民间文艺资源五个系列。只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民间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模式,推进“山陕豫跨省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立,才能讲好黄河故事,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原文链接: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
浦东首获“立法权”,既是基于浦东实际需要的考虑,同时也彰显了国家立法层面的态度:以立法授权引领重大改革,不仅可以为制度设计标注红线、划清底线,而且可以为探索减负、为改革减压,以此来鼓励改革创新者挺进无人区、步入深水区。
自1990年宣布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承担了多个国家战略,扮演着先行先试的重要角色。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正式启航,由此揭开了中国自贸区探索的序幕。8年时间里,上海自贸区诞生了负面清单、单一窗口、自贸账户、证照分离等一系列新政,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
“喜提”特区立法权后,浦东获得了两项“福利”: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主动探索“先行性立法”;国家层面已经有法律规定的,可以特事特办、“变通立法”。全国人大的授权,使浦东的立法探索有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对当地的立法资源和立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浦东立法蓄势待发之际,不妨学习参考一下深圳经验。截至2020年8月,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通过法规及有关法规问题的决定496项,其中制定法规241项,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其中,七成以上属先行先试和创新变通类法规,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法律空白,也为全国立法输送了“深圳样本”。
作为改革开放的“双引擎”,浦东与深圳不仅可以在经济发展方面强强联合、携手并进,而且可以在特区立法中彼此借鉴、共同探索。
原文链接:“特区立法权”能给浦东带来什么?
一是不断增强“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使命意识。哲学社会科学不只是具有“学术”本身的意义,而且关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进行理论创造。
二是不断强化“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主体意识。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理论思维是以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三是不断强化“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的分享意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分享性”,集中地表现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四是不断强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分享性则不仅是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特色、优势和自信的体现。
五是不断强化“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担当意识。建设具有主体性分享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极为艰难的进程。在艰苦的学术研究中,“真诚”是学者的学术态度,“真实”是学者的学术根基,“真切”是学者的学术建树,“真理”是学者的学术追求。
原文链接:建设具有主体性分享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品质。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培育和增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面对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从而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在新发展阶段,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
原文链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从供给侧发力扩内需。一方面,要以有效需求牵引并刺激有效供给,但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供给,以免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和无效;另一方面,要以优质供给及时适应和满足需求的变化,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形成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来看,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以解决真问题为目标,不断激活创新动力,推动科研资源优化整合;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注重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鼓励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上发力,促进企业通过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既满足传统消费升级的需求,又满足持续增长的新消费需求。
要充分释放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需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上切实发力,从根本上解决抑制消费需求的重点问题。
要促进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要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更完善的社保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针对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众,要通过完善*生活保障机制,合理加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等。
原文链接:立足战略基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持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二是提升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破主要城市间现存的运输能力瓶颈,促进港口群联动协作,构建高等级航道网,推动区域港航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高层次、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规则。
三是建立协同共治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跨地区综合执法;共同开展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合作,强化执法联动。
四是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构建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跨地区、跨行业综合利用。
原文链接: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方法路径
光明网-学术频道
上传文件比较多,完整版群文件下载
https://qm.qq.com/cgi-bin/qm/qr?k=TLvkxDnUHhVkXDjaYWiotSK8aF_Rq-8Z&authKey=0cLqn5/BqjuhGiCLX4IIqseLteWQSQlDnpHNpDsVdDA5Y42qTUUh91cApe6njnBo&noverify=0
免费交友盲盒xmh7.qd234.cn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 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 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 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 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 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 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性,这种*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 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 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产量组合。
12、 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15、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价格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法: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1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目标相同;二者研究的都是基本经济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18、 基本分析方法:
成本收益法;
规范经济学(定性);
实证经济学(定量);
19、 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20、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21、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22、 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23、 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24、 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25、 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26、 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价格的变化率
27、 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28、 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
29、 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Px*Qx+Py*Qy=M;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化。Mux/Px=Muy/Py=Mum是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30、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量。用MU表示。MU=总效用的增加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量。
3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2、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实现*效用时的商品购买组合是一种*的,不应再做调整的,相对稳定的商品组合。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
33、 序数效用论:效用是消费者个人的“偏好”,物品的效用可根据消费者对其偏好程度来排列。即可用序数词(第一,第二.......)来说明效用。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4、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同一)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5、 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收入约束)
36、 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37、 生产函数:描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的依存的关系函数。
38、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重大变革。
39、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40、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使用上,以达到产量*化及利润*化。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化。(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
41、 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42、 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收入。
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43、 TC: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TC=FC+VC;
AFC=FC/Q;
AVC=VC/Q;
ATC=TC/Q;
SAC=AFC+AVC
MC=△TC/△Q;
4、短期成本的种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5、利润*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厂商应该选择*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P*P=△TC/△Q)
MP边际产量
44、 洛伦斯曲线: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45、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月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46、 市场失灵:又称为市场失效或市场缺陷。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状况。广义的市场失灵则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47、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
48、 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
49、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对于那些没有付费的人产生有利影响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收益大于其个人收益。
50、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导致人们不能补偿其成本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
51、 公共物品:指那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教育、广播等。
5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53、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国国境以内在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净增加值。
54、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
55、 国民收入:(NI)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NDP(国内生产净值)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
NI=ND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56、 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57、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和非税支付。
58、 认知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国民收入=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出口-进口)
GDP=C+I+G+(X-M)
收入法: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增值法:
59、 从总需求方面:国民收入=消费+投资
60、 从总供给方面: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61、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C)与收入(Y)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62、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或总收入中总消费所占的比重。APC=C(消费)/Y(收入)
63、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MPC=△C/△Y
64、 节约的悖论:按传统的观念,节约本来是一种美德,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是好的,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则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却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因而是恶的;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因而是好的。(仅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65、 乘数(K):又称倍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它常用表示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是国民收入增量(△Y)与引起这种增加的总需求增量(△AD)这二者之间的比率。(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K=△Y/△AD
8、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高低: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多,从而总需求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得也越多。△Y国民收入增量,△I投资增量, △C消费增量;
投资乘数:K=△Y/△I;
△ Y=△I+△C;
K=1/(1-MPC)
66、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67、 失业:是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一种状态。
68、 结构性失业:指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失业。
69、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志愿失业。
70、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相对幅度的普遍持续上涨。
71、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2)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3) 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
4) 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
5) 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
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是不平衡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发生了相对变化,就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升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得到扩张;而价格上升慢于成本上升的行业会相应收缩。在通货膨胀中,各行业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与成本上升往往具有盲目性,因而会扰乱价格体系,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
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72.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是指一国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体现为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活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基尼系数计算方法》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泰信优质生活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