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北京基金公司
在北京的基金公司中,从排名和规模来看,华夏、嘉实、工银等位居前列。此外,包括东方、长盛、新华、华商、中邮等多家公司,它们的规模都在六七百亿的水平暂居二线,它们也在谋求上位机会。
举例来看,东方基金去年凭借李瑞的新能源主题产品实现规模飞跃,全部资产合计从一季度末的大约450亿元到年底的突破700亿元,但是一柱擎天并未能带来公司质变,况且新能源主题产品今年也随行业调整而势微。
从五家公司整体情况看,相对*的是华商基金,每年都有基金经理冒出升至排行榜前列,但是每年居前的掌门都会换人,该公司权益一哥究竟是谁尚难定论。
利润连续五年下滑、健康文娱业绩垫底
成立于2006年的中邮基金,公司规模分别在2007年和2015年两个牛市创下了超过700亿元的高光时刻,但终究昙花一现。
经历规模的几番浮沉后,中邮基金在去年末的规模仅为618亿元,在149家内地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在第71位,而在排行榜上,位于其前两位的是2018年才成立的“个人系”公募睿远基金。老牌内地公募难敌陈光明的个人魅力,看似偶然的结果下也存在着必然的原因,任泽松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中邮缺乏一位*的权益领军人物。
从财报来看,盈利能力的下滑似乎是公司目前面临的*压力。从2017年至2021年5年间,中邮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2.42亿元、1.65亿元、1.52亿元、1.46亿元和1.28亿元,逐年呈现下滑的状态。同时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约为0.98亿元,创下了2007年以来的新低。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销售费用也增加了500多万元,成为了公司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红周刊》了解到,目前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和营销现有的老产品,都需要向渠道支付不菲的销售服务费用。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虽然频创新高,但其背后也是越来越高的销售费用。据统计,中邮基金去年新发产品数量达7只,其中,中邮淳享66个月定开债总份额近80亿份、中邮悦享6个月持有总份额也达到48.54亿份,或许销售费用猛增与新基发行开销增大有关。
而在今年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中邮基金的盈利能力显然不容乐观,存在着继续下滑的风险。《红周刊》发现,公司旗下2022年之前成立的2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均未能实现正收益,其中,中邮健康文娱以-29.99%的收益率不仅在公司中排名垫底,而且也位列2213只同类基金中的倒数第一位。从*的净值数据来看,截至4月7日收盘,该基金业绩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一路走低,年内净值增长率只有-32.11%,仍在同类基金中处于末位。
究其原因,从业绩走势判断,该基金此前重仓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年内跌幅*的几个板块,其中半导体、军工、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板块都有标的被该基金重仓。再审视四季度末的重仓股,新能源板块的阳光电源、天齐锂业,半导体板块的北方华创等都隶属于上述板块,或许是它们拖累了组合的表现。
但是作为主题型基金,中邮健康文娱在基金合同中规定,投资于健康文娱主题的证券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而其持仓并未围绕主题重仓,选择追逐热门的赛道板块。在去年监管已经对风格漂移进行窗口指导纠偏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似乎对此无动于衷。
年报中,基金经理表示:“密切关注未来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新的机会,比如元宇宙、智能驾驶等。”客观分析,元宇宙概念尚与文娱相关,而智能驾驶与基金主题的关联则十分牵强。从结果来看,或许因为继续风格漂移,导致重仓今年没能为组合带来较好回报。
当下,公司的头号权益明星当属国晓雯,她在管理中邮新思路期间曾录得174.71%的任职回报率,似乎是公司惟一能够依赖的权益*了。但是擅长军工等硬科技领域投资的国晓雯,今年所管产品年内的净值回撤幅度几乎都在20%以上。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欠佳和*缺失,确实是中邮目前之殇。4月1日,中邮权益类基金经理郑玲离任,公司再失一员悍将。
7成产品规模不及成立之初
长盛投资总监业绩差强人意
长盛是“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在其他九家均已超千亿,甚至南方和华夏规模已超万亿的情况下,惟独长盛在短暂进入千亿俱乐部后,规模还停留在百亿级别。去年末,它的规模终于再度突破500亿关口,但是其排名却回落到76位。
不仅在规模赛跑中落后,公司近几年也一直不断有产品面临清盘危机。在2018年批量清盘一批权益产品后,此后3年,公司也均有产品被清盘。今年首季,长盛龙头双核驱动也正式公告清盘。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11月4日,在市场中仅存续两年多时间,其基金经理一直由吴达担任,他同时也是长盛国际业务部总监。从首募规模来看,由于其成立于市场回暖之际,因此首募规模达到8.96亿元。
其持仓一直是蓝筹与成长相结合的风格,只不过各阶段仓位配比和标的选择会有所不同。2020年,该基金实现了61.38%的收益率;但是2021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走强,蓝筹股杀跌明显,而该基金在2021年的持仓中,茅台、五粮液等股票的仓位一直不低,而且互联网龙头腾讯也连续三个季度处于第一大重仓股位置。此外,去年以来持续走弱的医药板块个股也被收入囊中,但普洛药业、迈瑞医疗等出现较大跌幅。
虽然其持有的天赐材料等新能源成长股有所上涨,但是也被上述股票的下跌所中和,去年全年的净值增长率最终为0.11%。而今年以来股市泥沙俱下,截至清盘,其年内的净值回撤了17.25个百分点。长期业绩欠佳,也使得基金规模在2020年停滞在1亿元以下,2021年继续腰斩,最终彻底谢幕。
目前,吴达还管理着沪港深优势精选、转型升级主题等4只基金。它们的持仓与龙头双核驱动颇为相似,而且都在2020年后业绩增长趋于乏力,其中沪港深优势精选和长盛成长精选规模尚不足两亿元,接下来管理压力不容小觑。
公司现存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达到43只,根据去年年报,规模超过10亿元的只有4只,大部分都是个位数的规模,规模不足两亿元的有15只。但是回溯它们成立之初,有不少基金的募集份额都是数十亿的规模,例如2016年成立的长盛同享规模由47.34亿元缩水至6246万元。
总体来看,超过7成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都出现了越管越小的情况,侧面反映了公司权益管理能力不尽如人意。除吴达外,权益团队中的王宁、赵楠、钱文礼、杨衡、周思聪等人,目前在管产品的业绩均未大幅跑赢过同类平均水平,缺乏代表作。
以投资总监王宁为例,曾在2006年至2008年管理长盛动态精选时取得了403.8%的高额收益率,在他离任后,该基金经历了7任经理,最终在2021年8月又回到了他手中。而他虽然入行早,但是中途更换管理的产品较多,而且在2017年至2021年还经历了业绩的空窗期,且目前在管的产品都未取得正回报,或许当初深耕一两只基金效果更好。
郭堃是目前长盛管理规模较大且名气较高的一位,2020年升任公司副总。作为一名均衡型选手,其回报率也相对稳健,同年5月开始管理的长盛成长优势任职回报为68.14%,同类排名靠前。但是不到两年时间,他的管理数量已经达到5只。参考圈内顶流冯明远“一拖十”,未来如果担子进一步加重,他的业绩能否维持一个稳定水准呢?
华商基金初露上位迹象
基金经理业绩欠稳定 顽疾亟待解决
此外,在北京的二线基金公司中,新华基金经理团队一直变化频繁,离职潮从权益团队蔓延到固收团队,去年末固收老将姚秋离职。团队始终处于动荡中,想要进一步突破并非易事。而东方基金的问题在于李瑞能力圈集中,光靠新能源主题产品冲锋,或难以突破规模的天花板。
比较来看,华商基金似乎有突围的迹象,截至4月7日,公司旗下的华商甄选回报、新趋势优选在年内分别取得了5.65%和4.52%的正收益,分别位列同类基金的第9位和第23位。回顾2021年,公司旗下也有华商新生活力、华商智能生活两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60%,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20名。而2020年和2019年也不例外,各年度均有排名前20位的产品出现。
近几年是板块轮动的市场,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凭借产品线优势,在高端装备、电子、医药、消费、新能源等领域,都能分得市场上涨的一杯羹。不仅如此,今年涨幅靠前的产品都由周海栋管理,他对周期性行业的偏爱,也使得在管产品在今年尝到甜头。
华商这类全面布局的模式,类似于一线基金公司中的广发。但是与广发系产品在2019年至2021年都有名列前茅的实力不同,华商系产品还没有将轮动效果发挥到*,也没有基金经理在近几年一鸣惊人。不仅如此,若拉长时间看,产品轮番上涨的优势演变成业绩持久性较差的劣势。例如梁皓管理的华商鑫安等都在2020年排名靠前,但是今年以来业绩大幅回撤已经排在后10%。不论是从近3年还是近5年的业绩来看,周海栋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表现相对出色,不过该基金此前一直规模不大,去年才增长至17.55亿元。目前看,他还欠缺管理较大规模产品的经验,未来规模膨胀后的业绩走向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本文已刊发于4月9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截至2022年8月12日收盘,冰山冷热(000530)报收于5.81元,下跌3.17%,换手率28.43%,成交量170.17万手,成交额10.51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方面,8月1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46亿元,游资资金净流入3579.9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1.11亿元。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
该股最近90天内无机构评级。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2022年上半年,股市行情波动难测,股票策略私募曾遭遇“滑铁卢”,今年1~4月股票策略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一度降至-16.41%,与此同时管理期货(CTA)策略一只独秀,平均收益率达到4.28%。随后5~6月的行情逆转,早有准备的股票策略私募迎来转机,上半年股票策略产品的平均回撤幅度缩窄至-7.78%。
从业绩表现来看,股票策略私募对于反弹行情的敏感程度迥异,抓住机会的私募业绩出现“报复性”回暖,这使半年度股票私募*的争夺尤为激烈。私募排排网根据股票策略私募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对旗下至少有3只股票策略产品处于运行状态的私募管理人进行业绩排名,制作出“2022年半年度股票策略50强私募”榜单。据统计,入围的50家私募基金上半年的平均收益达到了27.94%。
半年度50强排名出炉,深圳雷沃夺冠,北京财智聚夺亚
半年度股票策略私募*由雷沃基金摘得。雷沃基金是一家2016年成立的深圳私募,主要基金经理有梁笑浪等,由其管理的主观多头产品“雷沃盛世机遇”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净值日期:7月15日)。据悉,梁笑浪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专业,先后任职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历任支行行长、总行部门总经理等职务。
股票策略半年度亚军由财智聚资产获得。财智聚资产是一家2015年成立的北京私募,主要基金经理有宋承东等。宋承东是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硕士,证券从业29年,曾就职于某证券机构自营部门。由宋承东管理的“财智聚专精特新”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到了***%(净值日期:7月15日)。
获得半年度股票策略季军的是深圳私募建泓时代。榜单的4~6名分别由力拓睿合投资、粤资基金、弘阳信基金摘得。
【应合规要求,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展示,文中涉及私募收益数据用***替代。】
百亿私募迎水投资惊现榜单,上海、深圳打成平手
市场反弹阶段,5亿以下规模私募反应迅速,上榜数量持续增加。5亿以上规模私募的上榜数量则降至9家,包括盛世纪投资、日斗投资、亚鞅资产、前海钰锦投资、天倚道投资、迎水投资、致合资管、久盈资产、梅山保税港区盛麒资产等。
百亿私募迎水投资惊现50强榜单,在半年度榜中排名第24,迎水投资也是年内首家登上股票策略50强榜单的百亿级私募。因为管理规模庞大、产品线繁多,百亿私募的登榜难度相较其他规模私募更大。
此次迎水投资登榜且取得榜单中游名次,与旗下几只业绩爆发力较强的产品有关,其中表现较好的产品有“迎水龙凤呈祥27号”、“迎水翡玉3号”、“迎水翡玉5号”、“迎水龙凤呈祥26号”、“迎水翡玉4号”,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净值日期:7月8日)。
5~10亿管理规模的上榜私募有盛世纪投资、亚鞅资产、前海钰锦投资、久盈资产。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新晋上榜便一举进入前十的盛世纪投资。
盛世纪投资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佛山私募,旗下产品以股票主观多头为主。其中,“盛世纪恒润1号”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到了***%(净值日期:7月19日)。
亚鞅资产、前海钰锦投资本期依然在榜且位列榜单前二十,同时上榜收益率较上期有所提升。
亚鞅资产是一家上海私募,2015年成立并完成备案,2016年发行第一只产品。在投资理念上,亚鞅资产以未来可预期的确定性部分作为股票价值的底线,在股票长期下跌且市场对它进行充分的负面思考后,以接近于底线的价格买入具有较好生意模式的公司,获取盈利增长和市场预期转变所带来的收益。
亚鞅资产旗下不乏业绩表现亮眼的产品,2021年3月11日成立的“亚鞅平常心”,运行已满一年,成立以来的收益达到***%,今年以来的收益为***%(净值日期:6月30日)。
深圳私募前海钰锦投资,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价值投资人,持续投资于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卓越实体型企业,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具备长线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前海钰锦投资旗下主观多头产品——“钰锦2号”、“钰锦投资慢牛2号”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净值日期:6月30日)。
20~50亿规模则有日斗投资、天倚道投资、梅山保税港区盛麒资产三家私募连续上榜。10~20亿规模的致合资管本期新晋入榜,排名26位。
地区分布方面,本期上海与深圳*打成“平手”,各有14家私募登上榜单,北京地区则有7家私募入围,较上期减少1家。杭州和宁波奋起直追,两地各有3家私募入围。
深圳的特点是上榜私募名次靠前,且以5亿以下的小规模私募为主,有雷沃基金、建泓时代、力拓睿合投资、粤资基金四家5亿以下规模的私募进入榜单前十。5亿以上则有日斗投资、前海钰锦投资两家深圳私募上榜。
上海的特点是大规模私募表现较强,有亚鞅资产、天倚道投资、迎水投资、梅山保税港区盛麒资产四家5亿以上规模私募入围榜单。但上海私募本期未进入榜单前十,仅有德传投资、沣麟财富、亚鞅资产、优波资本四家上海私募进入榜单前二十。
北京私募上半年业绩发力,虽然上榜私募数量较深圳、上海略少,却有财智聚资产、中金安石、合易盈通三家北京私募跻身前十名。其中,财智聚资产更位列榜单亚军。
另有济南的弘阳信基金、佛山的盛世纪投资分别位列50强榜单的第六、第七名。
规则说明
①数据私募排排网,截至2022年6月,公司运行中股票策略产品数量在3只(包含3只)以上,公司代表产品当月净值已更新,且3只(包含3只)以上产品当月净值已更新。
②公司排名计算规则:以公司旗下股票策略基金的月度收益算术平均作为公司月度收益,若公司近期新发产品较多,则公司业绩排名或受此规则影响。
③风险揭示:投资有风险,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在北京的基金公司中,从排名和规模来看,华夏、嘉实、工银等位居前列。此外,包括东方、长盛、新华、华商、中邮等多家公司,它们的规模都在六七百亿的水平暂居二线,它们也在谋求上位机会。
举例来看,东方基金去年凭借李瑞的新能源主题产品实现规模飞跃,全部资产合计从一季度末的大约450亿元到年底的突破700亿元,但是一柱擎天并未能带来公司质变,况且新能源主题产品今年也随行业调整而势微。
从五家公司整体情况看,相对*的是华商基金,每年都有基金经理冒出升至排行榜前列,但是每年居前的掌门都会换人,该公司权益一哥究竟是谁尚难定论。
利润连续五年下滑、健康文娱业绩垫底
成立于2006年的中邮基金,公司规模分别在2007年和2015年两个牛市创下了超过700亿元的高光时刻,但终究昙花一现。
经历规模的几番浮沉后,中邮基金在去年末的规模仅为618亿元,在149家内地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在第71位,而在排行榜上,位于其前两位的是2018年才成立的“个人系”公募睿远基金。老牌内地公募难敌陈光明的个人魅力,看似偶然的结果下也存在着必然的原因,任泽松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中邮缺乏一位*的权益领军人物。
从财报来看,盈利能力的下滑似乎是公司目前面临的*压力。从2017年至2021年5年间,中邮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2.42亿元、1.65亿元、1.52亿元、1.46亿元和1.28亿元,逐年呈现下滑的状态。同时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约为0.98亿元,创下了2007年以来的新低。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销售费用也增加了500多万元,成为了公司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红周刊》了解到,目前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和营销现有的老产品,都需要向渠道支付不菲的销售服务费用。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虽然频创新高,但其背后也是越来越高的销售费用。据统计,中邮基金去年新发产品数量达7只,其中,中邮淳享66个月定开债总份额近80亿份、中邮悦享6个月持有总份额也达到48.54亿份,或许销售费用猛增与新基发行开销增大有关。
而在今年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中邮基金的盈利能力显然不容乐观,存在着继续下滑的风险。《红周刊》发现,公司旗下2022年之前成立的2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均未能实现正收益,其中,中邮健康文娱以-29.99%的收益率不仅在公司中排名垫底,而且也位列2213只同类基金中的倒数第一位。从*的净值数据来看,截至4月7日收盘,该基金业绩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一路走低,年内净值增长率只有-32.11%,仍在同类基金中处于末位。
究其原因,从业绩走势判断,该基金此前重仓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年内跌幅*的几个板块,其中半导体、军工、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板块都有标的被该基金重仓。再审视四季度末的重仓股,新能源板块的阳光电源、天齐锂业,半导体板块的北方华创等都隶属于上述板块,或许是它们拖累了组合的表现。
但是作为主题型基金,中邮健康文娱在基金合同中规定,投资于健康文娱主题的证券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而其持仓并未围绕主题重仓,选择追逐热门的赛道板块。在去年监管已经对风格漂移进行窗口指导纠偏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似乎对此无动于衷。
年报中,基金经理表示:“密切关注未来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新的机会,比如元宇宙、智能驾驶等。”客观分析,元宇宙概念尚与文娱相关,而智能驾驶与基金主题的关联则十分牵强。从结果来看,或许因为继续风格漂移,导致重仓今年没能为组合带来较好回报。
当下,公司的头号权益明星当属国晓雯,她在管理中邮新思路期间曾录得174.71%的任职回报率,似乎是公司惟一能够依赖的权益*了。但是擅长军工等硬科技领域投资的国晓雯,今年所管产品年内的净值回撤幅度几乎都在20%以上。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欠佳和*缺失,确实是中邮目前之殇。4月1日,中邮权益类基金经理郑玲离任,公司再失一员悍将。
7成产品规模不及成立之初
长盛投资总监业绩差强人意
长盛是“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在其他九家均已超千亿,甚至南方和华夏规模已超万亿的情况下,惟独长盛在短暂进入千亿俱乐部后,规模还停留在百亿级别。去年末,它的规模终于再度突破500亿关口,但是其排名却回落到76位。
不仅在规模赛跑中落后,公司近几年也一直不断有产品面临清盘危机。在2018年批量清盘一批权益产品后,此后3年,公司也均有产品被清盘。今年首季,长盛龙头双核驱动也正式公告清盘。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11月4日,在市场中仅存续两年多时间,其基金经理一直由吴达担任,他同时也是长盛国际业务部总监。从首募规模来看,由于其成立于市场回暖之际,因此首募规模达到8.96亿元。
其持仓一直是蓝筹与成长相结合的风格,只不过各阶段仓位配比和标的选择会有所不同。2020年,该基金实现了61.38%的收益率;但是2021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走强,蓝筹股杀跌明显,而该基金在2021年的持仓中,茅台、五粮液等股票的仓位一直不低,而且互联网龙头腾讯也连续三个季度处于第一大重仓股位置。此外,去年以来持续走弱的医药板块个股也被收入囊中,但普洛药业、迈瑞医疗等出现较大跌幅。
虽然其持有的天赐材料等新能源成长股有所上涨,但是也被上述股票的下跌所中和,去年全年的净值增长率最终为0.11%。而今年以来股市泥沙俱下,截至清盘,其年内的净值回撤了17.25个百分点。长期业绩欠佳,也使得基金规模在2020年停滞在1亿元以下,2021年继续腰斩,最终彻底谢幕。
目前,吴达还管理着沪港深优势精选、转型升级主题等4只基金。它们的持仓与龙头双核驱动颇为相似,而且都在2020年后业绩增长趋于乏力,其中沪港深优势精选和长盛成长精选规模尚不足两亿元,接下来管理压力不容小觑。
公司现存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达到43只,根据去年年报,规模超过10亿元的只有4只,大部分都是个位数的规模,规模不足两亿元的有15只。但是回溯它们成立之初,有不少基金的募集份额都是数十亿的规模,例如2016年成立的长盛同享规模由47.34亿元缩水至6246万元。
总体来看,超过7成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都出现了越管越小的情况,侧面反映了公司权益管理能力不尽如人意。除吴达外,权益团队中的王宁、赵楠、钱文礼、杨衡、周思聪等人,目前在管产品的业绩均未大幅跑赢过同类平均水平,缺乏代表作。
以投资总监王宁为例,曾在2006年至2008年管理长盛动态精选时取得了403.8%的高额收益率,在他离任后,该基金经历了7任经理,最终在2021年8月又回到了他手中。而他虽然入行早,但是中途更换管理的产品较多,而且在2017年至2021年还经历了业绩的空窗期,且目前在管的产品都未取得正回报,或许当初深耕一两只基金效果更好。
郭堃是目前长盛管理规模较大且名气较高的一位,2020年升任公司副总。作为一名均衡型选手,其回报率也相对稳健,同年5月开始管理的长盛成长优势任职回报为68.14%,同类排名靠前。但是不到两年时间,他的管理数量已经达到5只。参考圈内顶流冯明远“一拖十”,未来如果担子进一步加重,他的业绩能否维持一个稳定水准呢?
华商基金初露上位迹象
基金经理业绩欠稳定 顽疾亟待解决
此外,在北京的二线基金公司中,新华基金经理团队一直变化频繁,离职潮从权益团队蔓延到固收团队,去年末固收老将姚秋离职。团队始终处于动荡中,想要进一步突破并非易事。而东方基金的问题在于李瑞能力圈集中,光靠新能源主题产品冲锋,或难以突破规模的天花板。
比较来看,华商基金似乎有突围的迹象,截至4月7日,公司旗下的华商甄选回报、新趋势优选在年内分别取得了5.65%和4.52%的正收益,分别位列同类基金的第9位和第23位。回顾2021年,公司旗下也有华商新生活力、华商智能生活两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60%,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20名。而2020年和2019年也不例外,各年度均有排名前20位的产品出现。
近几年是板块轮动的市场,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凭借产品线优势,在高端装备、电子、医药、消费、新能源等领域,都能分得市场上涨的一杯羹。不仅如此,今年涨幅靠前的产品都由周海栋管理,他对周期性行业的偏爱,也使得在管产品在今年尝到甜头。
华商这类全面布局的模式,类似于一线基金公司中的广发。但是与广发系产品在2019年至2021年都有名列前茅的实力不同,华商系产品还没有将轮动效果发挥到*,也没有基金经理在近几年一鸣惊人。不仅如此,若拉长时间看,产品轮番上涨的优势演变成业绩持久性较差的劣势。例如梁皓管理的华商鑫安等都在2020年排名靠前,但是今年以来业绩大幅回撤已经排在后10%。不论是从近3年还是近5年的业绩来看,周海栋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表现相对出色,不过该基金此前一直规模不大,去年才增长至17.55亿元。目前看,他还欠缺管理较大规模产品的经验,未来规模膨胀后的业绩走向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本文已刊发于4月9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北京基金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北京基金公司、000530资金流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