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163809
今年上海的养老金调整上,与去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上海从改为单挂钩后又重新恢复了双挂钩,改变后,很多人考虑的问题就是,今年调整后,养老金相比去年是多涨还是少涨?
首先,从定额调整来看,去年养老金调整的标准是70元,今年是60元,每个月将是少上涨了10元,并且降幅还是扩大了一倍,因为2020年的时候,养老金定额调整标准是75元,2021年相比上一年度,每月只减少了5元,但是2022年从5元的降幅扩大到了10元,在总上涨幅度与2021年一样都是下降0.5%的基础上,今年上海的定额调整确实降低较多。其次,挂钩调整上,对基本养老金水平作为基础调整上,今年的比例是1.9%,与去年的3%对比,今年直接减少了1.1%,只看这一项,在同样是收入3000元的条件下,上涨3%,是加发90元,但上涨1.9%,只能加发57元,确实是比去年要更少。但整体还是养老金月收入越高的人,今年加发的水平越多,如果养老金收入达到5000元,今年可以加发95元,比收入低的人还是更有优势。
但今年重新恢复了双挂钩,除了上面一项,还能按照自己的缴费年限再加发一笔钱,那是不是说,可能会比去年上涨得更多呢?这里要看缴费年限的长短,假设缴费年限分别是15年和40年,今年上海要求是缴费满一年每月加发1元,缴费15年的人,每个月能够加发15元,加上57元,一共在挂钩调整上能够加发72元,仍然低于去年的调整水平;属于缴费40年的人,今年可以加发40元,加上57元,达到97元,超过了去年的调整水平。因此,在调整前养老金水平一致的基础上,属于缴费年限越长的人,今年加发的水平越高,可以比去年多涨钱。
从缴费年限上,除了实际缴费年限,还包含视同缴费年限,部分人在养老金个人账户建立前,一直由单位参保,或者未参保,但是有连续工龄记录,也可以视为缴费,属于参加工作越早,有效工龄越长的人,能加发更多钱。
最后,高龄倾斜调整上,上海今年与去年的不同在于,第一,普涨*年龄提高,男女统一标准。去年及以前还在按照男性65周岁,女性60周岁为门槛,今年都要从70周岁开始作为参加高龄调整的基础。第二,调整水平提高。去年还是每人每月加发20元,今年三档分别加发25元、35元和45元。第三,调整阶梯化。去年只有一个20元,不管年龄多大,都是每月加发20元,但今年属于满75不满80和80岁及以上的人,可以每档比去年多加发10元和20元。高龄人员从今年开始将多增加一笔钱。第四,61~69岁的退休老人不能再享受第三项调整。今年对达到65周岁的男性,和达到60周岁的女性,仍然能参加高龄倾斜调整,但是不是和其他高龄老人统一调整,而是参加特定年龄调整,去年年满这两个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可以每月上涨150元,但其余属于女性的,在去年年满61~69周岁的人,今年就不能参加调整,男性这是61周岁~69周岁。属于这部分人,今年相比在去年,很多人由于少参加了一项高龄调整,到手的养老金自然要少涨一些了。往期文章:
2023年养老金再上调,对低于3000涨500达到6000封顶,会实现吗?
8月社保又有新调整,6件事关系切身利益,看看哪些和你有关
机器之心报道
参与:蛋酱、泽南
美国 CS 专业超过 64% 博士生和近 70% 的硕士生是留学生,数学博士学位有一半授予了非美国公民,中国和印度学生占大部分。
上个星期,一位华人留学生题为「亚洲人数学能力其实很差?」的视频登上了热搜。
「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他们仅仅擅长使用而不追求真理。」这名女生认为大多数亚洲人学习数学时注重运用却不关心原理推导,论据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结论引发了不少人的吐槽。
很快,博主「他们都叫我雪姨」新发布了一个视频向大家道歉,表示个人经历不能指代群体,有关亚洲人数学很差的言论十分不正确。在应试教育为主,升学压力很大的国内,如果说学生们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却不能把一门学科学明白,确实非常可怕,数学是当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是有目共睹的。
7 月份,2020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结束,活动创办者马云如此评价数学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在数学水平太差这件事上,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担忧。在亚洲人数学很差的视频在国内流行的同时,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因为中国人数学好,在人工智能领域里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决定性力量。
这篇报道在开篇即提到:「忘记人工智能本身吧,它只是一个数学问题。美国没有培养出足够擅长数学的公民,因此无法保持统治地位。」
以下为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报道的主要内容:
海外第一次注意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非凡能力可能是在 2017 年底,当 BBC
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中美两国竞争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占据人工智能主导地位的那一方将拥有重塑全球金融、商业、电信、战争和计算的能力。2019 年 2 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名为「美国人工智能倡议(American AI Initiative)」,旨在保持美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在短短几年内,美国的企业、高校、智库和政府相继颁布了数百个政策文件以及项目,来应对这一挑战。
但这并非人工智能本身的问题,而是数学的问题。
人工智能并不能被简单地看作「黑箱」——只要无限投入资金就可以发展壮大。如果美国人才不能掌握人工智能领域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那这么多的智库项目和政府报告将毫无意义。如果没有抽象数学能力,那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
今天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各种算法及其特色化发展的结合,大量地借鉴了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例,它不是人造大脑,而是大量通过重复计算一系列梯度(高中微积分几乎不教)来「学习」的信息转换模块,梯度也是反向传播算法家族的主干。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是一种与*化方法(如梯度下降法)结合使用的,用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的常见方法。
所有的机器学习都可以做类似的分析,这项研究就是关于如何编写计算机程序来学习一项任务,而不是执行一个预先编码的任务。快速分类数据、识别模式、结果预测和自学的能力,都归结于愈发复杂的算法,以及逐渐强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
从 iPhone 到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Summit,从谷歌到 Facebook,这些计算平台和计算程序都使用了极其复杂的数学计算,从模拟核爆炸到网络搜索结果,无所不及。
与《人工智能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作者李开复的观点相反,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数据。李开复曾经提到,今天的数据就宛如 20 世纪早期的石油资源,拥有最多数据的中国就是新的沙特阿拉伯。然而,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数学能力,以及一些推动数学领域创造性发展的人,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加在一起也只能带你走到这一步——而不足以走到 AI 领域前沿研究者们大胆畅想的未来。
不管你怎么划分,这个世界都是在 1 和 0 的基础上运行的,运行它们的算法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创造这些算法的人才都经过了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这些复杂的数学知识。
不幸的是,美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统计理论和微分几何,而这些知识恰恰是他们进入更高阶段的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基础。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 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15 岁的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为 35 分,远低于该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即使在大学阶段,由于没有掌握解决抽象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美国学生通常要记忆算法,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插入算法。
在学生高等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失败,意味着越来越少的美国公民去攻读数学和科学类的高等学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17 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超过 64% 的博士候选人和近 70% 的硕士生是国际学生,当年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有一半授予了非美国公民,其中中国学生和印度学生占了大部分。亚洲*学生希望去到美国大学深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大学的培养体制比他们本国的培养体制要先进,尽管中美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然而这也同时意味着,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那些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开辟新方向的人,不是美国人。这些人一部分将留在美国,但许多人也会回国,投身于本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美国应该放宽对于熟练技术工种的入境签证限制,鼓励更多的人在完成学业之后留在美国。但最重要的问题是,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美国公民把高等数学作为主修科目,这些细节造成了相应的影响,从应对全球竞争到硅谷的创业文化,从对于国家安全的担忧到美国公司是否认为自己需要为美国利益着想。
美国在数学教育上的停滞与中国积极推进 2030 年 AI 计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里,美国和中国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其成为国内工业现代化的核心重点。在《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中,「中国智造」这一名词被提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系统成为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等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前,中国的 AI 市场约有 245 亿人民币的规模。在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将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而在那个时候,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会超过 40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5 万亿元。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国内已投资 140 亿元人民币在北京打造 AI 工业园区。而华为等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科技企业也在推出自己的 AI 芯片,打造「全场景 AI」战略。
在中国,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走出来,进入了技术落地探索的阶段。基于高度精确的面部识别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很多快捷方便的应用,如银行大额转账时的认证、券商远程开户,甚至虚拟身份证。一些科技公司的 AI 实验室也已推出了可以识别出 Deepfake 换脸技术的深度学习模型,对于打击黑产、证据造假等任务上,这些技术将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的 AI 产业正在不断与美国拉近距离,但中国仍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他们在努力提高年轻人的数学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于全球 15 岁学生的*一期统计,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全球第一(科学和阅读能力也是第一)。毫无疑问,中国正将重点放在 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上,其程度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国家。
2020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了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的通知,其指出「要服务国家战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5 月 6 日,参与强基计划的大学已经发布了第一年的招生简章,包括清华、北大等 36 所「*大学」建设高校开展了试点。这一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部限定为基础学科专业,且不得转换专业,这也是和以往自主招生*的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已被取消)。
看来,想要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提高自身实力,中国和美国人都有着同样的想法。但在数学之外,决定因素或许还有很多。
参考内容: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why-chinas-race-ai-dominance-depends-math-1638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2001/t20200115_415589.html
缴纳养老保险,很多人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害怕自己出现意外。有一个朋友问,他的父亲缴纳了30年的养老保险,还没领退休金就去世了,这样算起来亏多少钱呢?
参加养老保险去世,其家属可以领取三类待遇。非常遗憾的是这三类待遇目前都是一次性的,相对来说只能是阶段性的缓解,无法实施一辈子供养的。这三类待遇分别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抚恤金。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
养老保险(本文中均指的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实际上是个人养老保险缴费积累的钱数。
(一)是用人单位职工的情况。
实际上,如果是用人单位的职工的话,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缴费并记录个人账户的,万一领取不完就去世,这一部分钱可以继承。因此,对于单位职工来说,缴纳养老保险肯定不会亏本。
有的人会考虑,单位缴纳的部分不是个人的钱吗?不要考虑的这么宽泛。按照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须参加社会保险,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的,有的单位为了劝说个人不缴纳社会保险,会额外给职工一定的奖励或补贴的方式。但是单位省下的钱全部给职工了吗?每年社保缴费基数提升,单位给职工的补贴也会同样提升吗?其实,不缴纳社保,最吃亏的肯定是职工。
(二)是灵活就业人员的情况。
如果是灵活就业人员的话,是自己承担全部的社会保险费,这种情况下就会吃亏的。像很多地区的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都是20%,其中的8%进入个人账户,相当于缴费的60%进入统筹账户。不过,会亏本60%吗?
我们所说的亏本主要指的是本金,就像投资理财一样,并不会考虑机会成本,或者预期收益等等。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的钱,每年都会计算利息的。最初的时候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并不完善,一般都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因此相对吃亏一些。后来相应的记账利率提升到4%~5%左右,还算不错。
2016年以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由人社部统一公布,2016年高达8.31%,近年来也始终在6%~8%以上。远超个人理财的利率这一部分钱实际上也能弥补,很大一部分我们投入的养老保险缴费本金。
除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也能弥补很大一部分待遇。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暂行办法》,参保人去世以后,人们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两种待遇都是根据市上年度所在省份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的。
丧葬补助金统一是两个月;遗属抚恤金根据缴费年限,缴费年限15年是两个月,每缴费多一年发放月数增加一个月,最多24个月。
如果说社保缴费整整30年没有领取养老金就去世的话遗属待遇是26个月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各地普遍在3000~6000元之间。有关待遇每年都会增长,是具有相当强的保值增值能力的。
比如说山东省去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22元每月,社保参保缴费30年丧葬遗属待遇就是101972元。再加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的话,预计能够领取十五六万元以上。跟这些年的养老保险缴费也差不多了,甚至一些参保缴费基数较早的灵活就业人员不仅没有亏本,甚至还会更多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参加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未来实现养老的责任,不是为了确保不亏本而参加的。否则的话,把钱存银行不是更安全吗?#8月财经新势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9757亿养老金到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9757亿养老金到账、163809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