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3月4日,一份有关百亿私募巨头幻方量化市场人士建议投资者赎回的聊天记录,在市场上广为流传。
根据聊天记录内容,幻方量化市场人士表示,2022年市场波动可能更大,赚钱效应或没有过去三年好,不适应这种波动的普通投资者不建议要留着产品。
目前幻方量化内部人士已经证实了上述聊天记录确实存在,不过其同时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片面解读,微信群中的发言有前后文,是销售对于客户的交流,“幻方是从对难以承受波动的投资人负责任的角度出发,建议对波动率高度敏感的投资者考虑清楚自己的投资,也希望他们理性投资,毕竟所有行业、产品、经济,都有周期。”
幻方量化是业内知名的量化私募机构,旗下共有两家百亿级别的私募平台,分别是2015年成立的浙江九章资产以及2016年成立的宁波幻方量化。
此前幻方量化曾在2021年11月15日发布公告称,即日起暂停旗下全部产品的申购(含追加),并对外表示此举乃正常操作,“主要是为了控制规模”、“接下来的重点的是做好业绩”。
然而,即便如此,幻方量化近期的收益表现依然不乐观。
好买基金网数据显示,宁波幻方量化旗下占比*的股票型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9.79%,在同类中排名2515/3547,近6个月的平均收益率为-17.77%,在同类中排名2928/3396。
浙江九章资产的情况也很类似,公司旗下占比*的股票型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8.92%,在同类中排名2355/3547,近6个月的平均收益率为-18.51%,在同类中排名2972/3396。
近期不少百亿级别的私募机构旗下产品的业绩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有多达54家百亿私募最近3个月的平均收益率告负,其中17家最近3个月的平均亏损率均超过了10%。
面对旗下产品业绩的大幅回撤,近期也已经有不少的百亿私募纷纷采取了措施来应对。
其中,有多家百亿私募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购,据界面
还有私募将“大刀”挥向了管理费,比如赫富投资在旗下产品触发预警线后宣布,于2月8日起将该产品的管理费调整至0%,并决定该产品未来在没有回到净值1之前不再收取管理费用。
2月24日,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公司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向投资人收取管理费,待净值回到1元以上再收取。
另外,自去年下半年起,部分百亿量化私募已经开始陆续宣布“封盘”,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以来不少百亿私募也都放缓了发行新产品的节奏,典型的比如2021年度的“备案王”灵均投资,公司去年全年备案产品459只,而截止目前,公司今年以来仅备案了1只产品。
业绩欠佳、交银三剑客杨浩也难逃“架空”漩涡?
9月4日,交银新生活力、交银内核驱动发布增聘基金经理公告。其中交银新生活力增聘田彧龙,交银内核驱动增聘封晴,二者分别与杨浩共同管理上述两只基金。
根据wind显示,杨浩分别于从2016年11月、2020年1月开始管理交银新生活力和交银内核驱动,任职回报为168.30%和21.89%。2015年8月开始接手的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平衡,任职回报为188.24%。
截至二季度,交银新生活力、交银内核驱动季内净值增长率为-0.15%、0.33%,今年以来收益分别为-1.10%、-1.38%,排名均倒数,其中交银新生活力同类排名1854/1975,交银内核驱动同类排名1525/1654。
由于二季度业绩太差,基民用脚投票,两只基金规模纷纷缩水。同时,针对此次增聘基金经理,市场消息称是渠道压力太大,也有投资者猜测或是为杨浩离职做准备。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增聘的基金经理田彧龙,作为交银内部培养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代表,于2014年7月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拥有“金融+光电信息工程”的复合专业背景,先后担任计算机及通信行业分析师、TMT组长、基金经理助理。2019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主要聚焦在科技、消费等领域。
目前在管基金数总共有3只,分别为交银数据产业、交银科锐科技创新和交银产业机遇。以其管理时间最久的交银数据产业为例,自2019年5月14日任职以来,任职回报为182.72%,排名为122/1799。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初成立的交银科锐科技创新,成立时的双基金经理便是名将杨浩和新秀田彧龙,但是今年3月杨浩不再管理该只基金,8月新增另一新人基金经理高扬与田彧龙一同管理。
此外,新增聘基金经理封晴历任金鹰基金、中海基金研究员。2014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担任行业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目前仅管理交银先锋混合一只基金。截至二季度该基金规模为11.98亿元,季内净值增长率为8.94%,今年以来收益率为7.87%。任职回报为59.68%,回报排名为165/1187。
《电鳗快报》文/林妍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震荡调整,受此影响,基金经理们的在管规模纷纷缩水。那些本就规模迷你的基金,经历这次深度调整后,直落清盘线之下。
《电鳗快报》注意到,德邦基金旗下共有4只股票型基金、36只混合型基金,这40只基金中有24只净值规模已不足5000万元。人们不禁感叹,风雨飘摇中,德邦基金权益“瘸腿”还能走多远?
八成权益基金临清盘危机
据统计,年内的股市调整,令重仓股票的公募基金措手不及,包括“顶流”基金经理在内的绝大多数都基金规模纷纷缩水。目前,市场中共有7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500亿元,但较去年四季度末均有所缩水。
“一季度多位基金经理的产品份额并未出现大幅下降,他们的基金规模大降主要是由于净值下跌导致基金规模的被动减少。”业内人士称。
《电鳗快报》注意到,中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规模缩水更为严重,尤其是德邦基金,旗下权益基金有六成触及了清盘红线。
统计显示,德邦基金旗下的4只股票型基金全部跌落清盘线下,近6月净值下跌24.25%的德邦上证G60综指增强A,截至一季度末规模仅仅0.01亿元;德邦量化优选股票(LOF)A、德邦上证G60综指增强A、德邦量化优选股票(LOF)C近6月回报率分别为-26.48%、-24.15%、-26.57%,*净值规模分别为0.12亿元、
0.12亿元、0.41亿元。德邦基金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已面临全军覆没。
混合型基金中,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C、德邦量化对冲混合C、德邦周期精选混合发起式C、德邦安益6个月持有期混合C、德邦民裕进取量化混合C等5只净值规模不足0.1亿元,还有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A、德邦鑫星价值灵活配置混合C、德邦量化对冲混合A、德邦价值优选混合C、德邦安鑫混合A、德邦沪港深龙头混合C不足0.3亿元。此外,德邦安顺混合C、德邦安益6个月持有期混合A等9只混合型基金同样规模不足5000万元。
除24只跌落5000万元的基金外,德邦基金旗下还有8只基金虽然超过5000万元但不足1亿元,这8只基金同样有清盘危机。如此看,德邦基金旗下有清盘危机的权益基金达到32只,占比达到八成。
中长线业绩不佳
据好买基金网统计,德邦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的近6月、近1年、近2年平均回报率分别为-26.52%、-26.44%、-4.98%,同类基金平均业绩分别为-22.19%、-17.03%、30.14%;近3年业绩对比显示,德邦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3.54%,同类基金平均业绩则高达65.70%。从排名上看,近2年、近3年收益在可比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三、倒数第四。
也就是说,在市场好的时候,德邦基金的股票投资则滞涨,甚至逆势下跌;在市场差的时候,更是毫不例外地跑输同类。
今年以来,雷涛、吴昊共同管理的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A、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C回报率分别为-30.39%、-30.47%。据观察,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自2021年12月28日成立,4个月时间,单位累计净值已经跌至0.6980元。4月份最后1周,市场反弹,沪深300指数上涨0.07%,3100余只偏股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22%,但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依然逆势下跌3.08%。“2021年半导体由于多方面原因,供需出现不平衡,芯片价格提升带来高景气度。市场开始担忧今年是否景气度不在。以半导体、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在过去三年涨幅较大,交易相对拥挤。”该基金一季报称,“把握半导体这个成长确定性极高的赛道,抓住板块中优质的公司,布局国产替代和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业绩和技术突破,来收获*的成长。”
业内人士称,德邦基金的权益投资风格整体比较保守,以致于在股市反弹时抓不到机会;同时,德邦基金的回撤管理也不理想。
很多朋友在选基金的时候,会经常忽略一个指标,那就是持有人结构。持有人结构是什么意思?机构持有占比多少比较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说说。
持有人结构,指的就是机构和个人(也就是散户)持有基金份额的占比情况,这一数据在基金的中报和年报里都有披露。我们以工银文体产业A为例,今年中报显示,机构持有12.14亿份,个人持有35.39亿份,机构持有份额占比为25.54%,个人持有占比位74.46%。
(数据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1.6.30)
当然,我们要看某只基金的机构和个人持有比例,不需要去翻报告,一般在基金的基本资料里就会有,比如好买基金网的基金档案:
(好买基金官网)
那这一指标有什么用呢?凭主观印象,机构在选基金的时候,更挑剔、也更谨慎,并且他们对基金的研究也会更深入。所以说,机构持有占比越高,代表机构对基金未来的风险控制和收益更有信心,认可度也就越高。那么,机构持有占比是越高越好吗?
答案是不一定。我们以偏股混合型基金为例,分别按机构占比为0%、0-30%、30-70%、70%+四组,分析在过去5个完整年度里的业绩表现,结果
(数据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12.31)
可以发现,在下跌市中,机构持有占比超70%的基金最抗跌,如2016、2018年,这类基金平均只跌了10.1%和21.1%,小于另外3组;在2017年的震荡市,机构持有比例高的基金,收益表现也相对更好。原因大家可能也想到了,机构更倾向于风控做的好、更稳一点的基金。
但同时也看到,在上涨市,尤其是趋势性的上涨行情下,机构持有占比70%以上的基金进攻性也稍弱,如2019、2020年,这类基金收益不如机构占比稍低的。
所以,结论也就来了,当市场不好或震荡的时候,可以考虑机构持有占比较高的。除了抗跌外,下跌市中机构也会更理性,不会轻易杀跌,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相对小些。但是这个比例也不宜太高,*不超过90%,尤其还要注意单一持有人比例过高的,以规避可能的流动性风险。
举个例子,假设某基金单一机构持有人比例为70%,这家机构的动作就会极大影响基金运作。一旦这家机构决定不再持有,或者巨额赎回,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锁反应,比如导致基金延迟支付甚至暂停赎回,引发流动性的风险;甚至,基金管理人或将被迫抛售股票/债券等资产,以应付基金赎回,从而影响基金的正常投资运作。
再回到我们的话题,既然下跌市选机构持有比例高的,那么上涨市又该怎么选呢?
数据显示,在上涨行情下的2019、2020年,有机构持有占比的基金,比没有机构占比的基金整体表现要好。此外,机构持有占比30%~70%的基金相对会更好些。比如2020年,机构占比30%~70%的基金平均收益率比占比0%~30%的基金高了3个百分点。
这也是符合我们的猜想的,机构相比散户更聪明,他们看中的基金往往相对表现会占优。
(数据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12.31)
最后,肯定有投资者想问,光看收益不行啊,还得结合回撤来看不是。那之所以我们前面不直接贴回撤指标,是因为从结果看,机构有点“欺负人”了,我们看过去5年偏股基金的*回撤数据,在统计范围内,每一年度都是机构持有占比越高的基金,回撤越小,没有一年是例外。
(数据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12.31)
总结:从过去5年偏股基金的表现看,尽管不同市场行情下,机构持有占比不同的基金业绩表现会出现差异化,但有一点共通的是:不论是上涨市、下跌市,还是震荡市,机构持有比例更高的基金,整体控回撤表现更好。这也再次证明了,机构更倾向于风控做的好、更稳一点的基金,甚至对回撤、风险的考核会高于业绩。在机构持有比例不高于90%的前提下,倾向于求“稳”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机构持有占比较高的基金。(注:数据只是近5年的测算,不能预示未来表现,客户还需结合自身实际及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分享,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好买基金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好买基金网、交银先锋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