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两年,新冠疫情反复,而相关的医药公司也随之水涨船高。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医药就是第一源动力。
而最近猴痘在国际上也是反复,医药板块也再度随之起舞。
但医药板块本身也是龙蛇混杂的,真正称得上是行业常青树龙头的公司屈指可数。而这些行业龙头甚至比黄金还要更稀有。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这4家,在医药板块的细分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医药龙头。
先看第一家药明康德,公司目前股价100.94元,总市值2588亿,市盈率45.52倍。
药明康德之所以在医药行业中举足轻重,是因为它是全球领先的"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服务平台
如果说,研发是医药公司的生命线的话,那么药明康德就是这条生命线金矿上的“卖铲人”。
公司是行业中极少数在新药研发全产业链均具备服务能力的开放式新药研发服务平台,有望 全面受益于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
2021 年,公司新增客户超过 1,660 家,合计为来自全 球 30 多个国家的超过 5,700 家活跃客户提供服务,覆盖所有全球前 20 大制药企业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
平均每年达到了15%。
第二家,恒瑞医药,目前股价38.48元,总市值2454亿,市盈率49.61倍。
恒瑞医药,一直到2020年底都称得上是医药行业的常青树,
公司自2000年上市,2003年起涨,一直涨到了2020年,涨幅高达*倍!
而最近两年恒瑞医药基本面业绩下滑,不及预期,股价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
但这并不妨碍公司发展成为国内化学制药实力第一,最有机会挑战国际医药巨头的中国公司。
恒瑞医药是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
截至2021年,公司作为国内医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企业, 在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 2021 年全球制药企业 TOP50 榜单中,连续第 3 年上 榜,从 2019 年的第 47 位升至第 38 位,排名逐年攀升。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过去五年中有四年收益率超20%,平均每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
第三家,复星医药,目前股价48.94元,总市值984亿,市盈率为67.8倍。
复兴医药,之所以上榜,主要是因为它的行业宽度。
它是行业中领先的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企业。
同时横跨药品、器械、和诊断这三大细分领域。
同时,作为医药行业的商业旗舰,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同小可的,
截至2021年,公司的研发人员超过 2,800 人,其中:超过 1,500 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公司当前研发投入为 49.75 亿元,占营 业收入的 12.75%。
而公司最近五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同样持续保持在10%以上,平均每年为11.2%。
最后一家,片仔癀,目前股价309.6元,总市值1867亿,市盈率为67.75倍。
片仔癀,作为中华*,堪称“国宝名药”,完全称得上是比黄金还稀有的公司。毕竟毕竟它的一粒药,甚至比一克黄金都还要贵。
而公司也是各种荣耀加身,
2021 年, 公司以品牌价值 510 亿元荣登“胡润品牌榜”,蝉联医疗健康品牌价值榜榜首;
以品牌价值 349.46 亿元、品牌强度 935 连续三年在“中华 *”品牌中蝉联第二;
而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公司是今天看的这四家公司中,*一家连续五年净资产收益率超20%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3.6%。
在北京的基金公司中,从排名和规模来看,华夏、嘉实、工银等位居前列。此外,包括东方、长盛、新华、华商、中邮等多家公司,它们的规模都在六七百亿的水平暂居二线,它们也在谋求上位机会。
举例来看,东方基金去年凭借李瑞的新能源主题产品实现规模飞跃,全部资产合计从一季度末的大约450亿元到年底的突破700亿元,但是一柱擎天并未能带来公司质变,况且新能源主题产品今年也随行业调整而势微。
从五家公司整体情况看,相对*的是华商基金,每年都有基金经理冒出升至排行榜前列,但是每年居前的掌门都会换人,该公司权益一哥究竟是谁尚难定论。
利润连续五年下滑、健康文娱业绩垫底
成立于2006年的中邮基金,公司规模分别在2007年和2015年两个牛市创下了超过700亿元的高光时刻,但终究昙花一现。
经历规模的几番浮沉后,中邮基金在去年末的规模仅为618亿元,在149家内地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在第71位,而在排行榜上,位于其前两位的是2018年才成立的“个人系”公募睿远基金。老牌内地公募难敌陈光明的个人魅力,看似偶然的结果下也存在着必然的原因,任泽松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中邮缺乏一位*的权益领军人物。
从财报来看,盈利能力的下滑似乎是公司目前面临的*压力。从2017年至2021年5年间,中邮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2.42亿元、1.65亿元、1.52亿元、1.46亿元和1.28亿元,逐年呈现下滑的状态。同时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约为0.98亿元,创下了2007年以来的新低。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销售费用也增加了500多万元,成为了公司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红周刊》了解到,目前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和营销现有的老产品,都需要向渠道支付不菲的销售服务费用。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虽然频创新高,但其背后也是越来越高的销售费用。据统计,中邮基金去年新发产品数量达7只,其中,中邮淳享66个月定开债总份额近80亿份、中邮悦享6个月持有总份额也达到48.54亿份,或许销售费用猛增与新基发行开销增大有关。
而在今年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中邮基金的盈利能力显然不容乐观,存在着继续下滑的风险。《红周刊》发现,公司旗下2022年之前成立的2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均未能实现正收益,其中,中邮健康文娱以-29.99%的收益率不仅在公司中排名垫底,而且也位列2213只同类基金中的倒数第一位。从*的净值数据来看,截至4月7日收盘,该基金业绩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一路走低,年内净值增长率只有-32.11%,仍在同类基金中处于末位。
究其原因,从业绩走势判断,该基金此前重仓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年内跌幅*的几个板块,其中半导体、军工、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板块都有标的被该基金重仓。再审视四季度末的重仓股,新能源板块的阳光电源、天齐锂业,半导体板块的北方华创等都隶属于上述板块,或许是它们拖累了组合的表现。
但是作为主题型基金,中邮健康文娱在基金合同中规定,投资于健康文娱主题的证券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而其持仓并未围绕主题重仓,选择追逐热门的赛道板块。在去年监管已经对风格漂移进行窗口指导纠偏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似乎对此无动于衷。
年报中,基金经理表示:“密切关注未来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新的机会,比如元宇宙、智能驾驶等。”客观分析,元宇宙概念尚与文娱相关,而智能驾驶与基金主题的关联则十分牵强。从结果来看,或许因为继续风格漂移,导致重仓今年没能为组合带来较好回报。
当下,公司的头号权益明星当属国晓雯,她在管理中邮新思路期间曾录得174.71%的任职回报率,似乎是公司惟一能够依赖的权益*了。但是擅长军工等硬科技领域投资的国晓雯,今年所管产品年内的净值回撤幅度几乎都在20%以上。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欠佳和*缺失,确实是中邮目前之殇。4月1日,中邮权益类基金经理郑玲离任,公司再失一员悍将。
7成产品规模不及成立之初
长盛投资总监业绩差强人意
长盛是“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在其他九家均已超千亿,甚至南方和华夏规模已超万亿的情况下,惟独长盛在短暂进入千亿俱乐部后,规模还停留在百亿级别。去年末,它的规模终于再度突破500亿关口,但是其排名却回落到76位。
不仅在规模赛跑中落后,公司近几年也一直不断有产品面临清盘危机。在2018年批量清盘一批权益产品后,此后3年,公司也均有产品被清盘。今年首季,长盛龙头双核驱动也正式公告清盘。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11月4日,在市场中仅存续两年多时间,其基金经理一直由吴达担任,他同时也是长盛国际业务部总监。从首募规模来看,由于其成立于市场回暖之际,因此首募规模达到8.96亿元。
其持仓一直是蓝筹与成长相结合的风格,只不过各阶段仓位配比和标的选择会有所不同。2020年,该基金实现了61.38%的收益率;但是2021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走强,蓝筹股杀跌明显,而该基金在2021年的持仓中,茅台、五粮液等股票的仓位一直不低,而且互联网龙头腾讯也连续三个季度处于第一大重仓股位置。此外,去年以来持续走弱的医药板块个股也被收入囊中,但普洛药业、迈瑞医疗等出现较大跌幅。
虽然其持有的天赐材料等新能源成长股有所上涨,但是也被上述股票的下跌所中和,去年全年的净值增长率最终为0.11%。而今年以来股市泥沙俱下,截至清盘,其年内的净值回撤了17.25个百分点。长期业绩欠佳,也使得基金规模在2020年停滞在1亿元以下,2021年继续腰斩,最终彻底谢幕。
目前,吴达还管理着沪港深优势精选、转型升级主题等4只基金。它们的持仓与龙头双核驱动颇为相似,而且都在2020年后业绩增长趋于乏力,其中沪港深优势精选和长盛成长精选规模尚不足两亿元,接下来管理压力不容小觑。
公司现存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达到43只,根据去年年报,规模超过10亿元的只有4只,大部分都是个位数的规模,规模不足两亿元的有15只。但是回溯它们成立之初,有不少基金的募集份额都是数十亿的规模,例如2016年成立的长盛同享规模由47.34亿元缩水至6246万元。
总体来看,超过7成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都出现了越管越小的情况,侧面反映了公司权益管理能力不尽如人意。除吴达外,权益团队中的王宁、赵楠、钱文礼、杨衡、周思聪等人,目前在管产品的业绩均未大幅跑赢过同类平均水平,缺乏代表作。
以投资总监王宁为例,曾在2006年至2008年管理长盛动态精选时取得了403.8%的高额收益率,在他离任后,该基金经历了7任经理,最终在2021年8月又回到了他手中。而他虽然入行早,但是中途更换管理的产品较多,而且在2017年至2021年还经历了业绩的空窗期,且目前在管的产品都未取得正回报,或许当初深耕一两只基金效果更好。
郭堃是目前长盛管理规模较大且名气较高的一位,2020年升任公司副总。作为一名均衡型选手,其回报率也相对稳健,同年5月开始管理的长盛成长优势任职回报为68.14%,同类排名靠前。但是不到两年时间,他的管理数量已经达到5只。参考圈内顶流冯明远“一拖十”,未来如果担子进一步加重,他的业绩能否维持一个稳定水准呢?
华商基金初露上位迹象
基金经理业绩欠稳定 顽疾亟待解决
此外,在北京的二线基金公司中,新华基金经理团队一直变化频繁,离职潮从权益团队蔓延到固收团队,去年末固收老将姚秋离职。团队始终处于动荡中,想要进一步突破并非易事。而东方基金的问题在于李瑞能力圈集中,光靠新能源主题产品冲锋,或难以突破规模的天花板。
比较来看,华商基金似乎有突围的迹象,截至4月7日,公司旗下的华商甄选回报、新趋势优选在年内分别取得了5.65%和4.52%的正收益,分别位列同类基金的第9位和第23位。回顾2021年,公司旗下也有华商新生活力、华商智能生活两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60%,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20名。而2020年和2019年也不例外,各年度均有排名前20位的产品出现。
近几年是板块轮动的市场,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凭借产品线优势,在高端装备、电子、医药、消费、新能源等领域,都能分得市场上涨的一杯羹。不仅如此,今年涨幅靠前的产品都由周海栋管理,他对周期性行业的偏爱,也使得在管产品在今年尝到甜头。
华商这类全面布局的模式,类似于一线基金公司中的广发。但是与广发系产品在2019年至2021年都有名列前茅的实力不同,华商系产品还没有将轮动效果发挥到*,也没有基金经理在近几年一鸣惊人。不仅如此,若拉长时间看,产品轮番上涨的优势演变成业绩持久性较差的劣势。例如梁皓管理的华商鑫安等都在2020年排名靠前,但是今年以来业绩大幅回撤已经排在后10%。不论是从近3年还是近5年的业绩来看,周海栋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表现相对出色,不过该基金此前一直规模不大,去年才增长至17.55亿元。目前看,他还欠缺管理较大规模产品的经验,未来规模膨胀后的业绩走向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本文已刊发于4月9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关注我,后面的文章更加精彩!
近期炒作的中报业绩线如火如荼,这把火已经烧到了医药板块,再叠加上低位板块轮动表现的节奏和复苏预期,相对低位的医药板块最近再度强势映入眼帘!这个板块的细分非常多,其中不乏业绩良好的龙头股,这些优质的公司也颇受机构青睐,成为基金和外资重仓及持续加仓的对象。
今天的文章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近期走起来的医药几个细分领域里,值得大家重视留意的优质龙头股,它们也是具有较高的业绩确定性的。个股盘点仅做科普,不做推荐,高位股请谨慎选择!
一、CRO(医疗外包服务)
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603259)
CRO一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服务平台,主营业务可以分为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国内新药研发服务业务五大板块,服务范围覆盖从概念产生到商业化生产的整个流程,服务区域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及其他区域。
公司及所处行业基本面相关状况持续积极改善,Q2公司预计营收维持63%+65%高增长,全年维持65%-70%的高速增长。辉瑞也持续给药明康德下达大额订单。在即将迎来的中报季,CXO板块依旧是医药行业确定性*景气度*的细分领域。国内头部CXO公司持续依靠高质量高效率的交付赢取订单,之前市场对公司丢单的忧虑得到缓解。
凯莱英
凯莱英(002821)
行业领先的全球创新药CDMO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临床阶段药品、商业化阶段药品、技术服务。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创新药原料药CDMO公司,约占据1.5%的市场份额(第一名市场份额约为2.9%);是中国*的商业化阶段化学药物CDMO公司,约占据22%的市场份额。
公司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研发实力。2022年2月11日公告,公司拟通过合并方式以自有资金约5794万美元收购 Snapdragon 除凯莱英已持有的股权外其他49名股东所持有的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Snapdragon公司100%股权,收购事项完成,Snapdragon将成为公司的海外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小分子CDMO领域的研发实力。据机构盈利预测,凯莱英Q2预计收入同比增长170%--180%。
二、医疗服务
爱尔眼科
爱尔眼科(300015)
我国规模*的眼科医疗机构之一,民营眼科医院连锁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
今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受到战略级别重视,《“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再次提出提升近视防控和矫治水平,相关眼科行业有望迅速扩容。
在此大背景下,公司的估值及业绩有望迎来修复,主要原因有:一,三季度为眼科诊疗旺季,需求反弹有望加速;二,新总部大楼及长沙爱尔总院即将迁址,接诊能力大幅提升;三,公司定增获交易所审核通过,助力旗舰医院加速建设。
通策医疗
通策医疗(600763)
通策是国内领先的口腔医疗平台商和服务商,是一家以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致力于打造口腔、生殖、眼科等领域处于领先优势的综合医疗平台。
公司目前拥有口腔医疗机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其中口腔领域作为中国大型口腔医疗连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30多家口腔医院。公司对标美国*的医院上市公司——HCA,发展区域总院+分院模式,对标美国纽约长老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医学院合作,对标梅奥诊所,采用以患者为中心团队接诊模式。“区域总院+分院”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医院集团化的复制模式仍然是公司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三、生物疫苗
智飞生物
智飞生物(300122)
生物疫苗龙头,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民营生物疫苗供应和服务商。主营为疫苗、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推广、配送及进出口。
公司业绩表现一直很*,主要是“自主+代理”双驱动。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2.09亿元(+209.2%),扣非归母净利润101.84亿元(+206.5%)。自主产品实现收入96.97亿元(+707.61%),代理品种实现收入209.31亿元(+50.0%),其中4价和9价HPV疫苗全年分别实现批签发880万支 (+21.9%)和1020万支(+101.5%),驱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厉害,公司的研发实力强大,管线陆续进入收获期。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管线29个,其中16个处于临床阶段,形成结核、狂犬病、呼吸道病毒、肺炎、肠道疾病和脑膜炎等多个产品矩阵。母牛分枝杆菌获批并已完成25个省级单位招标准入,其他管线正逐步兑现。
我武生物
我武生物(300357)
国内脱敏药物龙头,是*生产标准化舌下脱敏药物的公司,通俗点讲就是研究和治疗各种过敏的。这是一家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制药“武力高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获批上市的舌下含服脱敏制剂仅有公司生产的“粉尘螨滴剂”和“黄花蒿滴剂”两种。
目前国内上市脱敏药物仅三种,我武生物生产的是*一种舌下脱敏药物,市占率超过80%。从近几年财报来看,我武生物的毛利率平均在95%附近,比茅台还高,真是一个暴利的公司,这就是*产品的魅力所在啊!
看完别忘记点击上方“关注”,下一篇文章更精彩!
点赞有用,是对作者的一种肯定;
评论转发,是对作者的一种鼓励;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本内容由林杰团队(执业编号:A0600620080006)编辑整理,个人所表达的意见仅为提供更多投资信息,不对使用本资讯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股市有风险,入市需慎!
近期,公募基金二季报陆续出炉。易方达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的重仓股浮现,其中领头羊千亿顶流基金经理张坤增加了医药行业的配置,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在二季度股票仓位基本稳定,并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医药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科技、金融等行业的配置。与一季度末的持仓相比,易方达蓝筹精选前十大重仓股变化不大,CXO龙头药明生物新进入前十大重仓股,持仓达2700万股,海康威视则退出前十大重仓股。
张坤在季报中坦言,虽然判断未来很难,但做投资实质就是在对一个个企业的未来做出判断。他也抛出许多在投资中需要研究清楚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做判断时更多回归常识或者事物的基础概率,例如,这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未来是否被客户持续需要且增长?外来者模仿这家企业的业务是否足够困难(不论是通过品牌、技术、网络效应等各种方式)?生意模式能否产生充足的自由现金流(不依赖外部资本就能持续增长)?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治理并对股东友好(良好的成本费用管控、低估时积极回购、高标准的再投资等)?
无独有偶,睿远基金顶流老将傅鹏博*二季报调仓浮现,2022年二季度同样增加了对医药股的配置。行业方面,傅鹏博增加了对医药、煤炭、光伏和新能源领域的配置,同时减配电子、通信行业。对于医药板块,傅鹏博大幅增持沃森生物516.11万股。
对于增配医药股,傅鹏博在季报中解释了为什么二季度增加了和新冠相关的疫苗和*药个股持仓:“要实现经济生活不间断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对全民更有效的疫苗普遍接种,以及对病人的及时有效治疗,是防治两大关键点,这是我们加仓的主要理由。”
顶流明星基金经理,银华基金李晓星也在2季报观点中表示,对于医药板块,创新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未来,在创新药投资风险加大、外包率持续提升的情况下,CRO/CDMO仍然是医药板块成长性最强、最确定的板块,继续看好其中业绩稳定可持续高增的标的。此外,伴随着三季度经济恢复,需求旺盛、可择期的医美、医疗服务等,预计三季度还会有不错的超额收益。其他子板块,如疫苗、医疗器械、中药当中的优质个股,也将适度参与,维持组合的均衡配置。
20日早盘,医药医疗板块集体回暖,医美龙头华熙生物暴涨超12%,昊海生科涨超7%,山东药玻涨停,鱼跃医疗涨9%,美迪西、爱美客均涨超5%,“牙茅”通策同类涨超4%,中证医疗指数涨逾2%。
ETF方面,截至发稿,两市规模*医疗ETF(512170)上涨2%,成交2.3亿元,站上5日线,昨日单日,医疗ETF(512170)资金净申购2.13亿元。
此前10个交易日中,医疗ETF(512170)有9日资金呈净流入,合计吸金达7.37亿元。
【医疗板块16股中报成绩单公布,CXO概念高歌猛进,*业绩增幅282倍,持续高增势头!】
近期,中证医疗成份股中报业绩预告陆续披露,*披露的16家公司整体业绩亮眼,“妖股”九安医疗中报业绩创纪录的达到151-155亿元,增速高达275倍-282倍,成为两市名副其实的“预增王”,千亿HPV疫苗龙头万泰生物中报业绩增长超246%,CXO板块也是捷报频传,博腾股份同比高增455%-465%,凯莱英也同比高增283%-306%,昭衍新药中报业绩增速范围为122%-162%,龙头公司药明康德和九洲药业的中报业绩增速也都在70%附近,可以说尽显高景气。
体外诊断(IVD)龙头迪安诊断和达安基因中报业绩也是非常炸裂,同比增速都在***以上,达安基因中报业绩高达33-37亿元,同比高增107%-132%;迪安诊断中报业绩高达16-19亿元,同比高增120%-161%。第三方独立实验室(ICL)龙头金域医学中报业绩高达15.5-16.8亿元,同比增长46%-59%。
【业绩向左估值往右,医疗板块估值收缩历史新低,性价比逐渐突出】
利润持续高增的同时,医疗板块年内估值水平持续刷新历史新低,截至7月18日,中证医疗指数估值(市盈率)水平仍维持在30倍,历史分位数为0.25%,估值水平低于历史超过99%以上时间区间,甚至低于2018年大熊市末期的估值水平。
伴随*2季报出炉,各顶流基金经理后市观点相继披露,银华基金李晓星表示,对于医药板块,创新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未来,在创新药投资风险加大、外包率持续提升的情况下,CRO/CDMO仍然是医药板块成长性最强、最确定的板块,继续看好其中业绩稳定可持续高增的标的。此外,伴随着三季度经济恢复,需求旺盛、可择期的医美、医疗服务等,预计三季度还会有不错的超额收益。其他子板块,如疫苗、医疗器械、中药当中的优质个股,也将适度参与,维持组合的均衡配置。
【开年以来,资金不断借道ETF低吸布局,医疗ETF(512170)份额创新高!】
开年以来,资金不断借道ETF低吸布局业绩估值性价比突出的医疗的板块,截至7月19日,医疗ETF(512170)年内份额增长近57亿份,*份额超264.8亿份,连续创上市以来新高!
医疗ETF(512170)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成份股全面覆盖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细分龙头,其中医疗器械直接受益于疫情防护、医疗物资出口等需求,抗疫概念股合计18只,权重近4成,新冠肺炎检测概念12只;医疗服务概念则直接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升级和医美等高成长领域,具备长期国民级需求增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医药股哪个好》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医药股哪个好、中邮基金公司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