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红旗文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国家统计局2021年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GDP破百万亿元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体现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的生产者在一定时期(一年)创造的增加值总和(不包括重复计算)。GDP产生出来之后,要在国民经济内进行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环节,所有对GDP作出贡献的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贡献分配到相应收入,这些收入加总,就是按收入法统计的GDP。GDP经过分配后,形成人们的最终收入,获得收入者通过市场实现购买使用,包括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各机构部门以及国外对国民经济发生的最终支出总和,就是按支出法统计的GDP。原则上,按收入法统计的GDP与按支出法统计的GDP应当相等,即在市场均衡条件下,GDP是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条件下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方面看,GDP即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从收入方面看,GDP即总供给,包括劳动者报酬和剩余。GDP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它还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国际收支平衡分析、资产负债分析等结合为一个完整的账户体系,在这一体系基础上形成了*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因此,GDP是一国经济的总体反映,GDP的总量是国民经济水平的基本反映,人均GDP的水平更是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我国2020年GDP总量在经济发展史上*突破百万亿元。这具有重要时代标志性意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经济体现。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2020年,我国GDP总量破百万亿元,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累积的结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按照可比价格计,比1978年提高了近40倍。这种持续高速的增长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而且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纪录,远远超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创造的持续二十年的高速增长(神武景气)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韩国经济创造的持续三十年之久的高速增长(汉江奇迹),创造了发展中国家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
从增长的稳定性上看。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在世界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期低迷的状态下,中国经济能在2019年GDP总量已超过99万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2.3%,破百万亿元,成为世界*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抗击打能力较强,宏观经济反周期能力突出。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中国经济均是首先摆脱危机影响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经济体。
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上看。GDP过百万亿元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1978年,中国GDP总量占当时全球GDP的1.8%,列世界第11位;2020年,101.6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法折算美元为15万亿左右,占全球GDP比重为17%左右。事实上,自2010年起,中国GDP总量折算为美元(按汇率法)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不断缩小着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之间的差距。1978年,我国GDP相当于美国的6.3%;2012年时,大体相当于美国的54%左右;2017年,大体相当于美国的63%左右;2020年,达到美国的70%左右。
在GDP总量过百万亿元条件下,人均GDP水平获得阶段性提升。经济增长2.3%,总量达到101.6万亿元,在现有人口条件下,意味着人均GDP水平从2019年的10041美元上升至1.1万美元以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世界人均GDP水平1.1万美元),表明以人均GDP水平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有所上升,更加接近当前高收入发展阶段的起点水平。我国1978年人均GDP为200多美元,属于当时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国家之一(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89位);到1998年,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阶段的起点(温饱水平);到2010年,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起点阶段水平(小康状态);到2020年,虽未达到高收入阶段水平(起点线为1986年美元计的人均0.6万美元,折算到2019年为1.23万多美元),但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1万美元),为“十四五”时期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稳健进入高收入阶段(超过高收入起点线水平20%—30%以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GDP过百万亿元本身意味着中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支出总规模达到新水平。GDP从支出角度看,即从最终用途上可分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GDP总规模越过百万亿元大台阶,表明我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达到了新的规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超过50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表明我国内需规模水平的扩张,也表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备客观经济发展基础。
总之,GDP总量达到百万亿元以上的规模,是我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体现,包括经济规模、生产能力、市场需求规模以及各级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等等,也是我国国际经济影响力上升的重要经济基础,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GDP破百万亿元意味着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GDP破百万亿元,人均GDP水平逾1.1万美元,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基数效应”有可能日益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依靠高速增长支撑的国民经济运行将面临日益增强的“下行”压力。GDP过百万亿元的基数上若增长1%,便是1万多亿元,若没有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推动,依然依靠原有动能,伴随基数规模的扩张,推动力必然逐渐减弱。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事实上,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GDP年均增长率在9.4%左右,但伴随经济规模的扩大,自2010年至2020年,平均增长率低于7.2%(若达到7.2%,则2020年GDP总量应达到2010年的200%,即翻一番,事实上2020年对比2010年只相当其197%)。而自2015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到7%以下,直至2019年的6.1%。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进一步下降至2.3%。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达到新水平,一个突出特征便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有新特点,首先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GDP总量超百万亿元,增长速度放缓的“基数效应”很可能进一步强化。据预测,若其他条件不变,2020年至2035年的十五年间,中国长期平均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至3.8%—4.4%左右,而要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总量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按不变价格)要比2020年翻一番,为此,年均经济增长率要达到4.8%以上。显然,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不是短期的,而且是长期存在的,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否则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大国效应”越来越鲜明。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从1.8%上升至17%左右。因此,无论是就国内经济还是就国际经济条件变化而言,均要求推动经济朝着“大国经济均衡”方向发展。“大国经济均衡”不同于小国经济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基本内向型”特征。“基本内向型经济”并非指封闭型经济,而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大国经济的投入和产出两个基本方面均主要依靠国内经济循环来实现,比如通常所说的“两个80%以上”,即80%以上的投入和80%以上的产出依靠国内市场循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万亿元,2020年更是成为全球*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方面,我们有能力把国民经济生产和再生产的大循环建立在国内市场基础上,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也不可能成为如此巨大的经济体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进入负增长,世界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虽不可或缺,但长期看不可能成为主要的动能。2020年,虽然出口增幅较大,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呈正方向,但在结构上主要是防疫用品及相关产品,原因在于中国防疫控制有效,复工复产较早,而国外疫情仍在蔓延,防疫急需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仍未修复,伴随疫苗的使用和疫情放缓,这种出口格局极可能改变。
我国以往经济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处于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我国有生产要素成本*或相对低廉的竞争优势,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世界市场规模急剧扩张,我国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实行改革开放。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利用我国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工、再加工之后,向发达国家出口,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推动制造业体系建设,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之间,形成“双环流”,即所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我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年份,相应地都有20%以上的出口需求增长率的支持。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净出口占GDP近10%,而到2019年,只占不到1%。显然,以往的发展格局已不可持续,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在逆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条件下,这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新发展优势的培育更具有紧迫性。
伴随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短板效应”更加凸显,关键的短板在于创新力不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在经济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拉动经济增长是可行的。从要素角度看,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相对经济规模而言既充裕又低廉,有充分的供给能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从市场角度看,经济落后甚至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再加上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市场的扩大,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甚至很多方面存在“羊群效应”。在这种供给和需求环境下,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为主,拉动经济粗放式地高速增长,是具备经济条件的。但在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这种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突出。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但是,经济发展创新力不足之所以成为关键短板,不仅因为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断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痛点等能否畅通,均在于创新力的提升,还在于创新力提高本身也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难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总体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需要可以是“模仿”,风险小成本低,且不会面临更多的竞争排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因为“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所以,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真正能克服短板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核心技术创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所谓核心技术包括: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显然,核心技术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被模仿,而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总之,我国GDP达到百万亿元以上巨大规模,经济发展进入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时期。相较于以往发展至少形成“基数效应”带来的增长动能减弱及经济“下行”挑战,“大国效应”带来的经济转型及发展格局的挑战、“短板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安全及创新驱动的挑战更为凸显。
GDP破百万亿元后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这就要在科学地认识经济发展历史规律、把握经济发展新阶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在实践上有效应对这一系列历史性挑战。
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引导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从依靠规模扩张为主带动经济高速度增长,向依靠效率提升为主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体现新发展理念,使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显然,一方面,新发展理念要求根本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事实上,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均发生系统性和根本性变化,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以高速增长为基本方略的发展。诸如十年翻一番,甚至更快,尽管这种翻番式的增长方略对于摆脱贫困时期的中国经济而言,既有必要性——迅速摆脱贫困,也有可行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2010年之前,每十年翻一番的目标均提前实现了。另一方面,以GDP为核心指标的高速增长的局限性也更加显露,特别是GDP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更加亟待克服。比如,GDP核算的是以年度为期限的经济活动,因而具有短期性,跨年度的经济活动,尤其是长期经济发展难以在GDP核算中得到体现,进而引导经济行为目标短期化,忽视长期发展和国力积累;又比如,GDP核算的是经济数量,反映经济规模,但并不直接体现经济质量,进而引导经济追求量的增长,忽视质量提升,使国民经济竞争力下降,虚胖臃肿;再比如,GDP核算体系包括的是经过市场机制交易的经济活动,许多现代经济生活中难以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资源很难体现,特别是生态环境资源,尽管各国都在探讨绿色GDP的核算,但到目前还难以运用到GDP核算实践,因而以GDP为核心进行经济核算,容易忽视生态环境成本。
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实现机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闯过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实现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就在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桥梁和路径。也就是说,理念虽然重要,但也必须贯彻于实践。如何落实于实践?这就需要有实现机制,这个机制便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运行体系等七个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目标,同时,明确了时间表,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格局作出系统论述和部署,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统筹“两个大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是面对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畅通国民经济生产和再生产,推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和均衡性,形成供求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为主题;以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新发展理念为战略目标;以创新引领作为战略支撑,即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为战略前提,即以“一带一路”新型开放作为必由之路;以新的区域性增长极的培育作为战略突破,即以改革开放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成长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以稳中求进作为战略方针(工作总基调),即以稳增长(“六稳”“六保”),为“进”创造时间窗口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推动制度创新,为“稳”奠定制度和发展基础。
《每日研报精选》紧跟机构*研报动态,洞察并梳理*代表性大市、行业、个股观点,为牛友提供第三方机构分析及评级参考,助力牛友一文概览投行动态,轻松掌握投资先机!
今日聚焦
研报观点精选
中信证券: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将较二季度显著抬升
国海证券:8月份港股将呈现震荡行情,利多与利空交织
国泰君安:后疫情时代建议关注食品饮料行业、服务消费行业等
方正证券:消费行业持续复苏,上游资源品价格调整
中信证券:机器人行业从产业链、国产化、新品类三个方向挖掘投资机会
平安证券:银行板块估值筑底,业绩期看好优质区域行
银河证券:游戏行业仍然具备较好的成长性,具有强研发实力的厂商将享有红利
银河证券:下半年油价重心或稍有回落,预期在100美元/桶左右震荡
小摩:维持香港交易所「增持」评级,目标价下调至400港元
小摩:维持渣打集团「增持」评级,目标价升至80港元
瑞银:下调小米集团目标价至14元,评级「买入」
招商证券(香港):予理想汽车「增持」评级,目标价213港元
中金:维持信义玻璃「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降至21.8港元
一、宏观大市
中信证券: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将较二季度显著抬升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7月经济仍保持了持续的向上修复,投资、消费受益于政策效果释放和基数效应增速继续回升,但受到部分地区散点疫情对物流的影响和出口景气的边际下降,工业生产增速可能较上月略有下降。金融方面,居民按揭需求下降、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多增,总体来看社融增速可能与上月持平。价格方面,PPI环比读数开启下行,预计7月CPI同比读数会抬升至接近3.0%的水平。关注7月底政治局会议后各部委对会议精神的进一步落实,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将较二季度显著抬升。
国海证券:8月份港股将呈现震荡行情,利多与利空交织
国海证券发布研报指出,整体而言,我们认为8月份港股将呈现震荡行情,利多与利空交织。主要利多因素为:(1)稳增长政策或将持续发力,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虽然李克强总理指出「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但是目前经济仍在恢复状态,稳增长政策仍将保持。(2)国内流动性仍处于较为宽裕的状态,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目前LPR、DR007仍处于相对较低位置。主要利空因素为:(1)疫情对港股报表季的影响将逐渐显现。(2)海外经济衰退预期增强或将影响部分公司盈利能力。(3)美国高通胀背景下,加息进程仍未结束。(4)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美国政客为提振选情,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可能不断制造中国话题,不利于港股的风险偏好。
二、行业板块
国泰君安:后疫情时代建议关注食品饮料行业、服务消费行业等
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称,结合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节奏、消费行业实际估值情况、促消费政策利好方向等,该行建议关注以下行业配置机会:受益于消费场景复苏和大众消费市场边际回暖的食品饮料行业(白酒/啤酒/卤味等)、*修复弹性且供给侧深度出清的服务消费行业(餐饮/旅游/酒店等)、近期政策利好密集落地且在稳增长主基调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大宗消费行业(汽车/家电)、行业经历出清且猪价预期改善的生猪养殖行业、逐步复苏的品牌服饰等。
方正证券:消费行业持续复苏,上游资源品价格调整
方正证券研报认为,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稳定,但美联储加息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压力。行业层面,下游消费行业持续复苏,中游行业逐步回暖,上游资源品价格则面临回调。从当前各主要行业的基本面情况来看,上游资源品价格多数回落。钢铁、建材持续探底,焦煤价格大幅下跌。有色金属中,碳酸锂价格较为坚挺、但稀土以及铜铝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原油已回落至每桶100美元附近,化工产品价格则持续分化。中游行业逐步回暖。光伏、动力电池景气度持续上行,传统的机械重卡销量同比增速也出现明显回升。交运行业中快递业务持续复苏,但运费仍未止跌。下游消费行业复苏成果进一步显现。商贸零售、汽车销售、消费电子产量及出货量同比增速均明显回升。地产产业链恢复较慢,受其拖累家电景气度仍处低位,空调销量同比大幅下跌。
中信证券:机器人行业从产业链、国产化、新品类三个方向挖掘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从产业链、国产化、新品类三个方向挖掘投资机会。产业链:从导航定位模块、运动控制模块、感知交互模块、机身结构、芯片、电池等角度挖掘投资机会。国产化:寻找人形机器人的「蔚小理」。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是优必选。新品类:在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尚未能够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在各个细分领域,依然需要特定的机器人产品。建议关注清洁机器人、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巡检机器人、AMR、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平安证券:银行板块估值筑底,业绩期看好优质区域行
平安证券指出,展望3季度,影响银行板块配置机会的核心因素仍然是宏观经济的改善程度,拐点信号仍有待观察,但结合当前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度业绩快报,我们关注到部分区域行的营收和业绩表现超出预期,个体差异性行情值得期待。下半年进入稳增长政策落地验证阶段,行业处于负面预期改善通道中,板块行情将静待经济拐点信号的出现。目前板块PB静态估值水平仅0.57x,仍处于历史*低位,板块安全边际充分,向上弹性等待经济实质改善信号的出现。个股建议继续关注以成都、江苏为代表的基本面边际改善明显、成长性优于同业的优质区域性银行。
银河证券:游戏行业仍然具备较好的成长性,具有强研发实力的厂商将享有红利
银河证券指出,版号停发以来,游戏板块估值持续下行,目前处于历史低位。我们认为随着版号常态化发放恢复,游戏板块估值及游戏公司业绩都将迎来修复。同时,目前游戏行业精品化趋势及出海红利明显,精品游戏可突围实现较好的流水表现,游戏出海仍处于红利期,也能为公司贡献一定的增量。长期来看,游戏行业仍然具备较好的成长性,具有强研发实力的厂商将享有红利,市场集中度和头部稳定性都将提升。此外,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区块链、VR/AR、元宇宙为技术基础的厂商在游戏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投融资的热点标的。
银河证券:下半年油价重心或稍有回落,预期在100美元/桶左右震荡
银河证券指出,下半年油价重心或稍有回落,预期在100美元/桶左右震荡;在油价难以继续冲高甚至稍有回落的预期下,我们认为成本有望逐渐向下游传导,叠加疫情有效控制下的复工复产,行业压力充分释放。建议积极关注进行业务布局实施规模扩张带来业绩增量的成长性企业。
三、个股方面
小摩:维持$香港交易所(00388.HK)$「增持」评级,目标价下调至400港元
小摩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港交所「增持」评级,将2022/23/24年每股盈测下调3%/2%/2%,目标价由430港元下调至400港元。另预计2022-24年总证券日均成交量假设为2600/3150/3600亿元,衍生产品的日均成交量为135.1/164.9/197.8万。
小摩:维持$渣打集团(02888.HK)$「增持」评级,目标价升至80港元
小摩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渣打集团「增持」评级,将2022-24财年每股经调整盈利预测上调9%/4%/1%,预计2024财年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增至13.5%,资产减值下降,目标价由77港元上调至80港元。报告中称,渣打第二季业绩表现强劲,该行认为随着优化资产负债表战略取得进展,相信2024财年可实现向股东回馈超过50亿美元资本的目标正步入正轨。
瑞银:下调$小米集团-W(01810.HK)$目标价至14元,评级「买入」
瑞银发表报告,将小米 今年第二季经调整净利润预测由27亿元人民币(下同),下调至19亿元,收入预测为695亿元。该行将小米目标价由14.6元下调至14元,维持「买入」评级。该行预测,小米今年第二季智能手机出货量3,800万台,相信小米是在「6.18」购物节期间积极开展促销活动,以折扣以清空渠道库存,预计会导致大於预期的智能手机毛利率压力,预测毛利率为8.9%,而2022年第一季为9.9%。
招商证券(香港):予$理想汽车-W(02015.HK)$「增持」评级,目标价213港元
招商证券(香港)发布研究报告称,予理想汽车-W「增持」评级,产品线切换L9/L8后进入爆发期,目标价213港元。因8月底L9的交付量仍少,8月是公司自身产品线切换的断档周期,预期销量基本平稳。另预计重磅车型L9在9月开始大规模交付,以及理想ONE的换代车型L8在四季度上市后,公司将迎来基本面爆发期。理想是新势力首推股,建议逢低买入。
中金:维持$信义玻璃(00868.HK)$「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降至21.8港元
中金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信义玻璃「跑赢行业」评级,由于6-8月浮法玻璃景气度较低迷,下调2022/23eEPS预测25%/12%至1.78/2.21港元,目标价下调16%至21.8港元,较当前存在50%上行空间。公司1H22营收同比+1%至136.5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同比-38.5%至33.1亿港元,利润略高于前期预告中枢。
编辑/ruby
风险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富途将竭力但却不能保证以上内容之准确和可靠,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大经济体,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亚洲第二大经济体,两国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日本是我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连续13年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GDP自1994年达到5万亿美元后,就一直围绕5万亿美元上下波动,至今已经有28年的时间。而我国GDP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赶超日本,到2021年达到17.73万亿美元,已经是日本的3.6倍,预计明年我国GDP就会突破20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GDP突破20万亿美元的国家。
当然这些GDP数字是按汇率计算的,汇率计算的GDP对一个国家的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扭曲作用,尤其是日本的汇率波动极其大。如果按汇率计算,日本2021年GDP还不如1994年。而事实上日本经济显然没有这么弱。
日本GDP的起伏汇率因素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不妨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来看下日本的经济情况。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那么日本的GDP其实并没有陷入停滞,而是大方向一直是缓慢增长的。
比如1995年按照汇率日本GDP已经达到了5万亿美元,2021年是4.93万亿美元,相差不大。好像发展26年经济还倒退了。但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1994年日本GDP只有2.86万亿国际元,而2021年日本GDP已经有5.4万亿国际元了。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GDP26年增长了88.81%。
当然了,我国的GDP和日本的不同,无论是按照汇率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GDP都在不断上升。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日本和我国的差距更大,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GDP是27.31万亿国际元,日本是5.4万亿国际元,我国是日本的5倍。
中新财经1月17日电
GDP将连续第二年超百万亿元
中国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汛情等因素冲击,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取得“十四五”良好开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公开表示,2021年中国GDP将连续第二年超过100万亿元,占世界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人均GDP连续第三年超过1万美元。
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GDP为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继续站稳百万亿以上,目前留给外界的悬念是,是否会突破110万亿大关,这一点令人期待。
GDP增速预计在8%左右
从中国经济增速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为9.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
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会是什么水平?根据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专家的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或在8%左右。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2022年将增长5.1%。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
年报还会有哪些看点?
目前,2021年全年外贸、物价等数据已经先期公布,其中,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规模再创新高,*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
物价保持温和上涨,2021年CPI同比上涨0.9%,成功完成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
就业目标已经提前完成,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另外,全年居民收入增速能否跑赢经济增速,作为经济主引擎的消费复苏态势如何,也是值得关注的看点。(完)
中国新闻网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2020年GDP预计突破100万亿元》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2020年GDP预计突破100万亿元、招商证券牛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