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欢迎
2019年以芯片、新能源等科技创新类股票涨势非常好,此类基金2019年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4只基金实现了翻倍收益,*的达到了119.93%的收益。2020年开年到目前,科技创新类基金更是涨势如虹,今年以来收益前50强基金基本都是重仓科技创新类股票的基金(见下表),赚钱效应非常明显,更有网友在网上晒账单今年以来收益50%+。很多网友私下关心科创类基金还是否可以买,希望能给科创类基金进行一些评测。本文针对最近热门的科技创新基金,从过往业绩(近/中/长期)、业绩波动性、基金经理(经验、稳定性)、基金运作风格与基金规模等维度进行评测筛选。
今年以来收益率前50强基金
今年以来收益率前50强基金
这50只基金,*收益率34%+,都以重仓科技创新股票为主。50只还是有点太多,并且买基金,除了考虑短期,我们还要考虑中长期的业绩,我们继续筛选。
筛选规则:今年前50强,近1/2年收益排名继续前50强,近3年收益排名前100强,筛选出7只更*的股混类基金。
中长期也*的基金
这7只基金从近3年业绩来看,排名靠前,表现*。我接着再来看基金的业绩波动性。
近三基金业绩波动性
这7只基金2019年和今年以来,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排名很靠前,但2018年和2017年两年,大部分基金表现都相对要差一些,表现出来的稳定性不够。
7只基金走势对比图
其中信达澳银新能源这只基金三年都表现得非常好,是目前7只基金中表现*的一只。
基金经理维度
1、现任基金经理任职时间情况:
1)任期超过3年:冯明远、潘明管理,基金经理表现相对稳定,这3年的业绩与他们直接相关。
2)任期不到3年超过2年:吕越超、刘格松,2018年/2019年业绩与之直接相关;
3)任职不到1年的:郑巍山、黄兴亮,自任职以来业绩*。郑巍山任职时间288天,经验较短,尚未经过牛熊考验。黄兴亮5年多基金经理从业经验,之前在光大保德信管理的代表性基金:光大行业轮动混合3年123天,年化收益23.9%,排名218|641,业绩还比较稳定。
2、基金经理更换情况:
1)基金经理较稳定:广发中小盘:14+年一共三任基金经理、广发创新混合:16年成立,之前王颂管理不到1年、国联安优选行业混合一任基金经理、信达澳银新能源混合,2015年成立,2任基金经理。
2)基金经理变更较频繁的有:海富通股票一共8任基金经理,变换较频繁。万家行业优先混合,05年到现在一共11任基金经理。
基金运作风格
主要从资金配置、仓位管理、调仓换股等方面来分析。
1、资金配置:7只基金都几乎不配置债券,以股票和现金为主,属于进攻型;
2、仓位管理:大部分季度股票仓位在90%以上,十大重仓股中科技创新股票占仓位60%左右,2019年4季度开始银河创新成长前十大重仓股占仓位超过70%。
3、调仓换股:7只基金每季度调仓换股都比较频繁,每个季度基本都有3~5只个股更新,年度几乎全部更新一次,属于趋势交易模式。
趋势交易的风险也很高,波动也大,频繁调仓换股对基金经理的考验非常大,因为要每次踩准节奏非常困难,从大部分基金业绩波动可以看出还是存在一些踩错节奏的情况,三年中唯有冯明远的准确率*,几乎所有的调仓换股都踩对了节奏,属于大神级别。
另外,这7只基金从成立到现在,风格基本都一样,不管基金经理变化,基本都是按照每个季度进行30%~50%的调仓换股(指十大重仓股更换)。
选择这些基金需要与个人的风险承受类型相匹配,目前阶段看不出来,待调整时,你的小心脏是否能承受这种波动?因此,买基金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这里的分析数据大家可以到一些基金网站上查找,没有一一贴上来了,望见谅。
投资有风险,买基需谨慎!
2022年3月21日,信达澳银基金悄然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公募行业又多了一个改名的案例。
澳银变澳亚
信达澳银基金公司官网已经悄然挂上公司的新logo:
而柠檬君查询工商登记信息,发现公司只是进行了更名操作,并不涉及股东变更。据了解,虽然公司的外方股东没换,但是外方股东的实控人有变更,加之公司提升发展格局的国际化战略需要,所以公司进行了更名。
该公司的股东是信达证券和East Topco Limited,后者此前是澳洲联邦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
信达澳银基金的起名方式是公募基金公司很常用的“1+1=1”模式,也就是合资公司的两大股东名字叠加起来。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举例就拿最相似的国投瑞银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吧,最后一个都是“银”,因为外方股东都是外资银行。不过同样是跟外资银行合资的基金公司,北京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就叫中加基金,并没有简单叠加。
理解但是不喜欢
基金公司更名的案例还是很多的,究其原因,主要就是“1+1=1”的命名方式用得太多了,这个方式只要股东有变化,名字就得改,不改确实也不行。
当然“1+1=1”的模式,也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可以借助股东方的名号方便开展业务,一个新的名字,想要建立起品牌认知还是比较困难的,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种简单粗暴的命名方式,可以降低投资者的认知门槛,一看就知道背景是什么,虽然名字可能不好听,但是短期内实用性更强。
虽然能够理解更名的操作,但是柠檬君并不喜欢这种操作。这是一个托付信任的行业,名字不稳定有变化,我是比较反感的。我更倾向于基金公司的名字不要简单取自股东方,自成一派比较好,比如易方达、博时、嘉实。
其实类似于信达澳银、民生加银的名字之前还有个湘财荷银,新基民估计都没听过这个名字,因为这公司内外资股东都换了,现在叫泰达宏利,而且听说股权又要有变化,既然有股东即将退出,那下一次改名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改来改去添麻烦
改名总会增添一些麻烦。
存量产品要不要更名?更名的话,投资者就要记住新的名字才能方便搜出自己的产品;不更名的话,时间久了,一部分产品是老名字,一部分是新名字,也会让投资者记得乱。
想要追根溯源,也多了一些困难,当然这对我来说,让我的经验变得更有价值了,是好事,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会使得问题变难。
在交流的时候,困难就更多了,国投瑞银基金最早叫中融基金,现在还有一家基金公司叫中融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早期叫兴业基金,现在也有一家兴业基金……而湘财证券也回到公募基金行业了,公司就叫湘财基金。多年以后如果我们要聊聊历史,那就可能乱套了。
在倡导长期投资、稳定可持续的同时,基金公司的名字也得跟上啊!连个名字都变,何谈稳定持续?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三年来,科创板硕果累累,上市公司从最初的25家扩容至如今的超400家。公募基金作为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也积极参与科创板投资,并在近年陆续提升投资比例,相继推出科创板基金、科创50ETF、双创50ETF等科创板相关主题基金。截至7月21日,首批7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科技创新主题基金和首批11只科创主题三年封闭运作混合基金成立运作均已满三年,其中有多只产品成立至今收益率均实现翻倍,但也有个别产品近三年收益率仅超5%。
开市将满三年
自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以来,距今将满三周年。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三年期间,科创板上市公司从最初的25家扩容至如今的437家,网友分享募集资金合计达5924.91亿元,总市值5.81万亿元。而国博电子、隆达股份也拟于7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
另据上交所数据披露,2021年,科创板全部420家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344.54亿元,同比增长36.86%;实现归母净利润948.41亿元,同比增长75.89%。即使在今年一季度市场震荡回撤的背景下,科创板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也相对良好,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162.86亿元,同比增长45.6%;实现归母净利润268.04亿元,同比增长62.42%;其中超七成公司收入同比增长,超五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为进一步推动科创板发展,监管部门也不断推进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并发布相关指导文件为其顺利运行“保驾护航”。随着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
事实上,自科创板开市以来,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科创板投资过程中,相关机构也感触良多。南方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经理王博在接受
万家科创主题基金基金经理李文宾也提到,科创板的开通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有重要意义。科创板开板以来,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带给资本市场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科创板的设立是正确且意义重大的决策,表明了国家对扶持和发展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决心,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持续动力。
主题基金大放异彩
早在科创板开市以前的2019年4月、5月,公募基金就陆续推出科技创新主题基金以及科创主题三年封闭运作混合基金。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首批7只科技创新主题基金和首批11只科创主题三年封闭运作混合基金成立运作均已满三年,多只封闭运作基金也陆续由封转开,成为上市开放式基金(LOF),部分产品也在上市后进行更名。
具体来看,截至当前,成立满三周年的科创板相关主题基金共有22只(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其中有12只产品成立至今的累计收益率实现翻倍,占比超50%。以*披露的业绩数据为例,截至7月20日,南方科技创新混合A/C成立至今的收益率高达167.85%、161.09%,领先其余产品。此外,易方达科技创新混合成立至今的收益率超140%;广发科创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嘉实科技创新混合、大成科创主题混合等多只产品成立至今的收益率也超过120%。
但在过半主题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翻倍的同时,也有产品近三年的收益率仍不足10%。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成立于2019年6月11日的华安智联灵活配置混合(原华安科创主题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混合)累计收益率仅为5.53%,在同类1775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1720名,跑输96%同类产品。针对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部分基民对此也是“恨铁不成钢”,更有投资者在该产品的相关论坛处直言“三年封闭还跑不过货币基金”。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6月11日-2022年7月20日期间,货币市场基金的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均值为6.83%。若以同一时间区间内的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来看,也高达77.29%。针对相关产品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
回顾产品的运作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公开数据显示,华安智联灵活配置混合在成立之初至2021年一季度末,债券投资占基金总资产比例一度超80%,2021年二季度末至2022年一季度末,债券占基金总资产比例也超50%。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华安智联灵活配置混合的股票、债券、现金投资占基金总资产比例分别为35.86%、0.96%、3.35%。而二季度末,华安智联灵活配置混合的规模也从一季度末的10.36亿元骤降至5.52亿元。
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可能会造成基金投资风格频繁变化、基金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不仅会影响基金管理效率,还会影响资产配置状况,很难实现基金资产配置的持续稳定运行。建议投资者尽可能选择基金经理持续任期时间比较长,比较稳定,资产配置比较稳定的基金产品。
主题基金种类有望再扩容
作为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自科创板开市以来,公募基金也积极参与其中,并陆续推出相关主题基金。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当前共有91只科创板相关主题基金,包含科创板基金、科创50ETF、双创50ETF、科技创新主题基金等。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多种类科创板主题基金的诞生,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同时,投资者通过基金布局科创板,不仅降低了风险,也能够实现分化投资。杨德龙预计,未来科创板相关基金的种类和数量或有望越来越丰富。
随着科创板不断发展壮大,业内人士如何看待科创板的未来发展前景?王博提到,科创板的推出是时代的必然性,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创新潜力释放的必然要求。在制度上设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同时配套市场化制度。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等方面,与现有资本市场存在差异化竞争优势。经过三年的运作,科创板吸引了一批优质公司上市,并将创新制度推广至全市场,在全面推行注册制的背景下表现突出。
李文宾也直言,“我们认为科创板旨在打造为国产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成熟资本市场,因此‘硬科技’和‘市场化’将会是科创板不断深化的两个标签,这两个特点将会极大地推动科创板的创新”。
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嘉实科技创新基金经理王贵重则表示,科创板的推出有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发展,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初衷。王贵重还强调,中国科技的崛起必然带来国力的崛起,国力的崛起必然带来科技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有望出现更多总部在中国的国际化企业。
07月28日讯 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ETF基金07月27日下跌1.45%,现价0.758元,成交4585.85万元。当前本基金场外净值为0.7467元,环比上个交易日下跌1.41%,场内价格溢价率为0.04%。
本基金跟踪指数为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报告期内,本基金收益率为-20.51%,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
数据显示,近1月本基金净值下跌4.31%,近3个月本基金净值上涨9.97%,近6月本基金净值下跌3.76%,近1年本基金净值下跌26.48%,成立以来本基金累计净值为0.7467元。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罗国庆,自2020年12月0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24.26%。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科技创新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科技创新基金、湘财荷银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