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5 Jul
图片|包图网 站酷海洛 制作 | 周文睿
微信号|securitiesdaily
新浪微博| 证券日报之声
10月13日讯 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华夏大盘精选,代码000011)10月12日净值上涨2.56%,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9.2190元,累计净值为24.1590元。
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成立以来收益3,469.79%,今年以来收益28.85%,近一月收益3.65%,近一年收益43.22%,近三年收益62.94%。
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成立以来分红16次,累计分红金额21.86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陈伟彦,自2017年05月02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86.90%。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锦江酒店(持仓比例7.25%)、福斯特(持仓比例7.03%)、海尔智家(持仓比例6.23%)、宏发股份(持仓比例5.80%)、泸州老窖(持仓比例5.45%)、古井贡酒(持仓比例5.37%)、海大集团(持仓比例5.33%)、中南建设(持仓比例5.24%)、晨光文具(持仓比例4.69%)、恒立液压(持仓比例4.68%)。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全球经济出现*的急剧下滑。二季度海外疫情仍继续蔓延,除少数国家外,疫情整体上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对冲疫情的不利影响,全球各主要国家大都推出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全球流动性泛滥,全球股市也在大幅下跌后明显反弹,尤其是美国股市。国内经济方面,由于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也持续推进,国内经济逐步复苏。我们一直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相信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曲折、稳步前行,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消费升级红利和创新红利也仍可持续。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公司凭借多年积累的竞争优势,能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2020年上半年,A股波动巨大,年初受疫情影响一度大幅下跌,之后出现明显上涨,尤其是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创业板指数和具备长期持续增长预期的消费龙头公司。这一方面源于流动性宽松,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预期。
报告期内,虽然市场波动很大,市场风格切换很快,且部分公司的估值持续大幅提升,但本基金仍然维持了既定的投资策略,专注投资有长期成长性且低估的优质公司。在仓位策略上,上半年组合一直维持了较高的股票仓位;在行业和个股策略上,考虑到海外疫情蔓延导致部分行业的中期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组合对行业和个股做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农业和新能源产业中优质公司的配置比例,但整体仍以消费升级和制造升级为重点,同时维持了行业和个股适度集中的策略,以防止在单一行业上有过大的风险暴露,在选股时将竞争格局作为第一考量因素;在交易策略上,组合始终注重估值与长期成长性的匹配,淡化对市场风格的预判,持续减持了短期上涨过大且估值过高的公司,积极寻找有很高性价比且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
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基金份额净值为14.910元,本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0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0.67%。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2020年下半年,经济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并存。风险方面,海外疫情迟迟未得到有效控制,中美关系存在短期冲突加剧的可能,这些都增加了出口和就业的不确定性。机会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政策等因素的推动,国内经济复苏可能超出预期。我们一直看好A股的长期投资机会,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且中国经济的增速在全球持续领先,尤其是疫情后时代;中国部分*公司的活力和成长性也在全球领先。但我们认为2020年下半年A股的波动可能会加剧,主要是今年上半年由于流动性等诸多因素的推动,部分公司的估值已非常高。我们始终认为:公司的长期价值只取决于其长期成长性和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其他因素。我们会继续淡化对市场风格如何演绎的预判,始终将估值作为投资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延续年初的认知,我们会继续高度关注中美关系的演进和可能的风险。
投资策略上,本基金仍将坚持既定的投资策略,专注投资优质大盘股,积极寻找有长期确定成长性并低估的优质公司,坚持长期持有的理念,但会继续根据个股估值的重大变化适当调整组合。
中国证券报实习
截至11月9日,沪深两市共有8家公司出现一致行动人关系解除的情形,其中部分公司的实控人也发生变化。业内人士表示,一致行动的方式是积极地进行合作,行使上市公司的投票权或表决权。但如果该方式无法实现,一致行动就无法得到有效履行,因而需要解除一致行动。同时,对于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后,公司出现的无实控人局面要区别看待。如果管理层实力不济,就需要强有力的控股股东介入。
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
一致行动人关系的解除,通常伴随着公司实控人的变化。今年5月26日,合康新能实际控制人刘锦成、叶进吾及控股股东上海上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上丰”)、林芝市明珠星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一致行动解除协议》。一致行动关系解除后,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叶进吾、刘锦成变更为叶进吾,控股股东由上海上丰、林芝市明珠星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上丰。
九阳股份在今年4月20日也发生了实控人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旭宁、朱宏韬、朱泽春及黄淑玲在4月份签署了《关于解除一致行动〈协议书〉的协议》。一致行动关系解除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王旭宁。
除了公司实控人发生变更外,由于在达成一致行动人关系时股东持股比例接近,一旦关系解除就出现了“无主”公司。以九强生物为例,今年10月30日,公司称收到股东邹左军、刘希、罗爱平、孙小林的通知,上述一致行动人签署《声明》,声明各方在公司的一致行动关系于当日到期后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解除后,公司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如果有得力的管理层,股东之间的力量处于均衡状态是好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对于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后,公司出现的无实控人局面要区别看待。如果管理层实力不济,就需要强有力的控股股东介入。
解除原因多样
今年7月11日,沃尔核材收到*兄弟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兄弟”)告知函,*兄弟于7月6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将所持全部长园集团股票转让给公司一致行动人易顺喜,转让价格为13.86元/股,转让完成后,*兄弟已不持有长园集团股份,自7月6日*兄弟完成长园集团股票转让事项起,《一致行动协议》所约定的*兄弟的义务终止,*兄弟不再作为公司投资长园集团股份事项上的一致行动人。
声明:凡本网注明“中国证券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通胀“灰犀牛”悄然而至。
2021年11月,美国的消费和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8%,创30年以来的新高。
在11月份之前,美国人似乎并不惊慌,美联储除了释放信号说,“通胀只是短期现象”之外,并没有采取更有力的行动,直到2021年年底才放弃“通胀暂时论”。而美国的消费者看着自己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在涨价,居住的房子在涨价,拿着政府补贴的钱(疫情以来平均每人近10000美元,三口之家可补贴近30000美元)去买东西,觉得似乎物价涨点儿也没什么。
在欧洲,英国2021年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5.1%;德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6.0%,而被当作工业通胀率的生产者价值指数(PPI)居然高达19.2%——这是自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印度,2021年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为4.91%,生产者价值指数PPI是14.23%;
在巴西,同期CPI已经到了10.74%;
土耳其比较高,CPI为21.31%,PPI是54.62%;
而阿根廷CPI突破52%;
……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全球通胀,这个近10年几乎已经听不到人们谈论的“灰犀牛”,已经悄然而至。可是人们为什么视而不见?
美国放弃通胀短期论,正视长期因素?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无非是短期停留和长期共存两个判断,即便长期共存,更有效的疫苗和药品也会让病毒对社会运行的影响逐渐散去。
那么造成这轮全球通胀的因素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美联储从2021年上半年就开始说通胀是短期的。他们是真的在做预测,还是明知通货膨胀没那么快结束,而只不过是在降低通胀预期?临到2021年年底,美联储突然放弃通胀暂时论,但人们听过他们对造成这轮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判断的依据和逻辑吗?
比如,货币超发的影响机制及后果。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货币超发所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一个长期现象?它的影响机制是怎么样的?从货币到物价,要经过哪些“资产池”的吸收,并需要多少产能来对冲?如果疫情结束了,为应对疫情而超发的货币也会人间蒸发吗?多年累积的货币超发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的物价上涨才能吸收完?
又比如,上游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冲击,背后是疫情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10年前,上游石油涨价而下游化纤产品涨价难?铜涨价而下游空调涨价难?铁矿石涨价而下游汽车不涨价?而10年后的今天,上游的成本冲击却源源不断地被转移到下游。从上游成本冲击到下游的传导,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是因为传导机制的变化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那么这种机制的变化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能源、原材料对全球物价的冲击,会因为疫情消失而消退吗?
还有劳动的供给冲击,工资的上涨和工人的结构性短缺,是疫情造成的短期现象,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现象?如果因为疫情才涨工资,是不是疫情结束后工资就不上涨了?
再比如,严重影响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各国物流和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因为疫情而中断,还是因为疫情而暴露和放大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我们享受了20年的电子商务红利、快递物流红利,以后还有潜力吗?我们享受了更长时间的全球自由贸易和国际大循环,其所受的冲击仅仅来自疫情吗?当电子商务红利消失、国际物流红利消失、全球自由贸易持续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甚至各国各地区都不得不构架区域化的供应链,我们还不能正视造成这一轮全球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吗?
最后,影响各国物价的微观机制有没有在这一轮全球通胀中发挥作用?无论在一个产业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只要是充分竞争,就有利于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只要是垄断,就会促进涨价,抑制创新,削弱增长。与10年前、20年前相比,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不同产业链的竞争是加强了,还是被削弱了?有多少行业被一两家头部企业“赢家通吃”?有多少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年年提高,进而形成寡头垄断?这些垄断,这些新的竞争格局所引发的微观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会随着疫情而消失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其冲击的岂止是物价?会不会在巨大的全球通货膨胀“灰犀牛”的背后,还跟着一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
通胀“灰犀牛”等风险来袭,怎么办?
展望2022年,很多研究机构都预期美联储会加息两次以上,并且纷纷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是大部分预测都不包含美国被迫因通胀而被紧缩、加息可能引发的泡沫破裂风险——一旦加息和紧缩造成持续多年的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必然会引发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债务违约等情况,全球结构性的经济衰退有可能接踵而至。
面对全球通胀与衰退风险,对各国的决策者而言,恐怕仅仅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难以应对。而真正找到既能够控制物价,又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增长的新办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更需要政治勇气。
对于企业而言,仅仅通过传统的库存调整、用长单或对冲锁定成本,甚至与上下游协同构建更完整的价值链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不断用新技术、新场景、新商业模式等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是战胜通胀与衰退风险的最终解决之道。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面临通货膨胀的“灰犀牛”和经济衰退的“黑天鹅”,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不是所有地区的房地产都能像过去20年一样可以抵御通胀或衰退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高收益、高信用的债券越来越少,少数有较高固定收益的企业债券又可能面临违约的风险;银行存款的利率不仅跑不赢物价指数,还有汇率贬值的风险;以前人们都拿黄金来保值,如今这些历史的货币还能够让它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吗?与黄金、艺术品、比特币等资产只对少数人有意义不同,很多家庭已经习惯于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但是按照沃伦·巴菲特的计算,如果期待美国股市像上一个100年那样,在这个100年也能提供每年5%以上的平均收益,那么道琼斯指数到21世纪末必须上涨到200万点。这可能吗?如果美国股市不能提供之前的稳定收益,哪里的股票可以,又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可以保持增长的好公司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兄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兄弟、000011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