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银行是我国*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共有4601家,可以说现如今的银行在国内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其实银行的发展与国人的需求是息息相关了,在8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银行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甚至可以说非常少,而如今国人都喜欢把钱存在银行,对银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想要买房的话也基本也要找银行贷款,这就加速了银行的发展速度。
银行自然也是需要盈利的,不然怎么能养得起那么多员工,要知道在国内,银行员工的收入水平可以说是比较高的,而想要保证这些开支都需要银行有盈利,对于银行而言,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存贷利息差,也就是说存款越多,那能获得的利润就越高,而在储户看来,钱存在银行中安全性比较高,还能获得利息,可以说对于银行和储户而言,钱存在银行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不过在储户看来,利息当然是越高越好,而在银行看来,如果能低成本的揽储那自然是*,所以在这方面储户和银行也算得上是在“斗智斗勇”了。
从2013年7月份,央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到了2015年5月11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1.3倍调整为1.5倍,而到了2015年10月24日,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也正是由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利率开始进入市场化,完全由各家银行自主调节,当然了,银行也不会做亏本买卖,利率管制虽然放开了,但利率上浮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起码要保证有利可图,毕竟没有银行愿意做“无用功”,不过有的银行在揽储压力下,利率是越提越高,不过好景不长,进入2020年以后,央行不断降准降息,国内利率水平也是一降再降,时至如今,利率相比2019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整体利率水平是下降了,但有揽储压力的银行还是非常多的,再者说“矮子里拔将军”,总有一些产品的利率会比较高,就如标题所述的,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为3%,不过要求10万元起存,这款产品值得存吗?安全性高吗?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年期定存利率3%,利率高还是低?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利率处于低谷期,以国有银行为例,一年期的定存利率为2%,存10万元的话每年有2000元利息,即使是三年期的定存,利率也仅仅只有3.25%,存10万平均每年利息也只有3250元,而标题所述的这款产品,一年期利率达到了3%,存10万的话每年利息3000元,相比之下,利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
不过有一点相信各位也清楚,国有银行的利率水平向来都是处于国内银行的*部,这与其知名度、规模等原因也有关系,毕竟没有揽储的压力银行就不会为了吸收存款提高利率,从而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小银行在揽储方面压力则非常大。根据小编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在一些小银行中,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普遍在2.25%左右,三年期定存利率能达到3.85%,甚至有3.98%,而且还没有起存门槛,从这方面来看的话,一年期利率3%,算高但也不是太离谱。
值得存吗?
在当前这个社会,虽然国人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月收入几千元的比比皆是,月入过万的也蛮多,但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提高,想要存下来钱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存款安全性方面很多人都十分谨慎,宁愿利息低一点也不愿意冒险,从我国的住户居民存款总额不断上涨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国人绝大多数都是稳健型理财者,所以该产品到底值不值得存,主要还是看安全性高不高?
纵观国内各大银行的存款类产品,属于定期存款的,而且还有起存门槛的,那第一个反应肯定是大额存单,但大额存单的起存门槛是20万,很显然标题所述的产品并不符合,其次的话就是小银行自主发行的“大额存款”了,该产品主要是一些不具备大额存单发行资质的小银行为了揽储而自主发行的存款类产品,所以有很大的自主权,比如设定起存金额。
根据小编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在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或者信用社中,大额存款其实还是比较普遍的,一般发行时间都是在季度末、年中、春节前后,而这些时间段银行要接受央行的考核,其中存款总额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小银行为了揽储不得不提高利率,而发行*产品无疑是*方式。如果该产品真的是大额存款,那一年期利率达到3%也就很正常了,要知道三年期的大额存款年利率能达到4.125%,而起存金额也就是在10万左右而已,相比之下一年期利率3%还算是比较低的,所以小编个人觉得,只要你确定产品的“特性”,比如是存款,再比如是大额存款,那还是非常值得存的。
总结
对于储户而言,利息高点自然是比较好的,毕竟对于“躺赚”没有人会不喜欢,不过也要谨慎为之,并不是利息越高越好,在现在的银行体系中,仍然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介绍的时候明明是存款类产品,但最后买的是理财产品或者银保产品,所以一定要再三确认,谨慎再谨慎,毕竟存钱可不容易,你觉得呢?
烦请各位小伙伴,高抬贵手,点个关注,万分感谢!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31日23时(北京时间2021年1月1日7时),英国正式结束“脱欧”过渡期。
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随后进入“脱欧”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英国才在实质上真正完全离开欧盟的体系。
这已经离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过去了四年半。在此期间,英国历经三位首相和两次大选,“脱欧”期限三次推迟。
在当初提出“脱欧”公投时,人们或许想不到整个进程会延宕如此之久。这场受到全球瞩目的“分手”连续剧是如何开始的?又为何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波折?
“脱欧”公投是怎么来的?
2013年初,时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卡梅伦为争取在2015年大选中连任,承诺如果赢得2015年大选,将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盟。
外界普遍分析称,卡梅伦并非真正支持“脱欧”,其此举意在通过“脱欧”公投与正在崛起的民族主义政党英国独立党(UKIP)争夺右翼选民的支持;他也并不认为英国人会真正选择“脱欧”,相反,他可以利用“脱欧”公投作为威胁欧盟的政治砝码,向欧盟要更大话语权,并减少欧盟对英国的干预。
当地时间2016年2月20日,英国伦敦,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欧盟峰会后,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议后,他正式宣布英国将在今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 人民视觉 资料图
赢得大选后,2016年2月,卡梅伦宣布将履行竞选承诺,于6月23日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盟。
卡梅伦公开表示,自己赞成英国继续留在欧盟。英国国内舆论迅速分为两派。“留欧派”称,“脱欧”前景不明,将带来巨大风险和经济损失。“脱欧派”则认为,“脱欧”*的意义在于“拿回自主权”。
当时英国社会的“脱欧”情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政治上,“脱欧派”不满欧盟立法机关享有高于英国议会的立法权,议会无法阻止不受欢迎的欧盟法规在英国实施。经济上,“脱欧派”要求加强自主权,减少欧盟在经贸领域的官僚主义和“过度干预”。移民方面,“脱欧派”要求加强控制,阻止欧盟新成员国的移民以及欧盟接收的难民“大举涌入”。
直到公投开始前,大部分民调都显示公投结果为“留欧”的概率更大。因此,6月24日上午公布的“脱欧”52%对“留欧”48%的公投结果震惊了世界。卡梅伦在得知公投结果后仍表示自己支持“留欧”,并于24日当天宣布辞职。
2016年6月24日,在英国伦敦,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发表讲话后,与夫人萨曼莎返回唐宁街10号首相府。新华社 图
公投结束后,有超过百万的英国人在议会网站上请愿,还有许多举行示威游行,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要求政府废除第一次公投结果、举行第二次“脱欧”公投,但遭到英国政府拒绝。
被卡梅伦和保守党作为政治砝码的“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样,成为了2016年世界政治的“黑天鹅”事件。
特雷莎·梅的提前大选是怎么“玩脱”的?
卡梅伦辞职后,时任内政大臣特雷莎·梅当选保守党*并接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虽然在公投过程中是低调的“留欧派”,但在就任首相后,她领导英国正式开启“脱欧”程序。
2017年1月,英国*法院判决政府在未来正式开启脱欧谈判之前,需先经过英国议会的批准与授权。随后,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脱欧”法案,并得到通过和批准。
3月29日,特雷莎·梅致信欧盟,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开启“脱欧”程序。据条约规定,英国将于2019年3月29日正式“脱欧”,且必须在这两年内与欧盟就“脱欧”相关条款进行磋商并达成协议。然而,这一日期此后一延再延。
2017年3月29日,英国伦敦,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唐宁街10号的办公室正式签发信件,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款,开始“脱欧”程序。
4月18日,特雷莎·梅突然宣布将2020年的大选提前至2017年6月举行。外界普遍分析认为,由于当时保守党在民调中大幅领先工党,特雷莎·梅希望借提前大选在议会中扩大优势,获得*主导权,以为“脱欧”谈判扫清障碍。
然而,保守党却在6月8日的大选中遭遇“滑铁卢”,失去了下院过半席位,不得不与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DUP)组成了执政联盟。保守党此后需要DUP的支持才能确保议会多数,需要照顾DUP的利益,而这为未来的英欧谈判以及英国议会投票过程埋下了隐患。
英欧谈判的难点在哪?
2017年6月26日,英欧“脱欧”谈判在公投过去一年后正式启动。经过六轮艰苦的“拉锯”谈判,英欧双方12月达成第一阶段谈判结果。
当地时间2017年12月8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左)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 图
这一阶段的谈判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在英欧盟公民的权利、英国向欧盟支付的“分手费”、英国北爱尔兰地区与欧盟成员国爱尔兰之间的陆地边界。
北爱尔兰地区曾因政治、*等问题陷入数十年的冲突,如果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出现需要边境检查的“硬边界”,很可能损害当地的和平进程。对于棘手的边界问题,英国最终做出妥协,承诺北爱尔兰在同英国一起脱离欧盟的同时,与爱尔兰之间的边境保持原状,不会设立“硬边界”。保守党的执政盟友DUP曾反对协议中相关措辞,坚持北爱尔兰待遇不应有别于英国其他地区,一度引发危机。然而这一边界安排最终仍在英国国内招致了不少反对声。
此后,英欧双方展开第二阶段谈判,焦点问题包括“脱欧”后的“过渡期”、英欧未来关系及贸易协定等。
2018年3月19日,英欧就过渡期问题达成共识,同意在英国正式“脱欧”后有21个月的过渡期:若英国按照计划在2019年3月正式“脱欧”,至2020年底前,英国在许多方面仍保持和在欧盟内类似的待遇。
2018年6月,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辩论和数次议会否决后,特雷莎·梅的《退出欧盟法案》(即英国“脱欧”法案)终于在英国议会以微弱表决优势获得通过。
11月,英欧双方就“脱欧”协议文本草案达成共识,欧盟正式通过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被统称为“脱欧协议”的两份政治文件——“退出协议”和“英欧未来关系宣言”。
然而在英国国内,特雷莎·梅面临着党内党外的双重压力。在修改和协商“脱欧协议”的过程中,多位内阁成员因不满草案内容而辞职,特雷莎·梅一度还面临党内不信任投票,但最终过关。
在原定的“脱欧”日期2019年3月29日到来之前,英国国内政治陷入僵局。
保守党本就不占据议会多数,再加上保守党党内部分成员的反对,英国议会成为了特雷莎·梅的折戟之地。“脱欧”协议草案在2019年1月和3月两次遭到议会下院否决。特雷莎·梅甚至还提出,以自己辞职换取保守党议员支持协议草案。
3月21日,欧盟同意英国提出的推迟“脱欧”申请,并为“脱欧”最终期限提供“二选一”时间表:如果英国议会下院能通过“脱欧”协议,将允许“脱欧”期限延至5月22日;如果英国议会下院未能通过协议,则英国必须在4月12日前做出新抉择。
2019年3月29日,在英国伦敦,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前)出席议会下院辩论。新华社 图
然而在3月29日,英国议会第三次否决了特雷莎·梅政府的“脱欧”协议草案的部分关键内容。4月10日,欧盟同意将“脱欧”期限延长至2019年10月31日。
特雷莎·梅第四次试图推动“脱欧”协议议会闯关,然而招致大量反对。5月24日,她宣布将辞去党首及首相职务。
约翰逊如何“搞定”议会和“脱欧”?
2019年7月,保守党新任党魁、以强硬的“脱欧”立场著称的鲍里斯·约翰逊接任首相。
更换首相并不能解开英国议会的僵局。与前任特雷莎·梅一样,约翰逊同样也遭遇到本党部分议员和反对党的掣肘,难以推进自己的“脱欧”方案。
约翰逊还曾请求女王正式批准议会在“脱欧”期限前休会,但这一做法后来又被英国*法院裁定为不合法,引发了一番政治争议。
在“脱欧”的最后关头,10月17日,欧盟与约翰逊政府达成新的“脱欧”协议。然而,该协议在英国议会内仍遭多方反对,难以在10月31日前获得通过。
同时,英国议会还通过一项修正案,迫使约翰逊致信欧盟寻求再次延迟“脱欧”。
10月28日,欧盟同意将“脱欧”期限推迟到2020年1月31日。这已经是“脱欧”期限第三次推迟。
为了取得议会控制权,约翰逊也如特雷莎·梅一样du上了大选。在12月12日的提前大选中,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以较大优势获胜。许多分析认为,保守党之所以获胜,是因为满足了大部分民众尽快解决“脱欧”问题、摆脱“脱欧”拉锯动荡的期待。
2019年12月20日,在英国伦敦,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前中)在议会下院发言。新华社 图
由于得到了党内支持和下院多数席位,12月20日,约翰逊版的“脱欧”协议终于在议会下院获得通过,此后经过一系列流程正式生效。
当地时间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退出欧盟,并进入“脱欧”后的“过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在此期间,英国仍留在欧盟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内,双方贸易关系维持现状;人员也可以自由流动;英国遵守欧盟所有规则,但不再参与欧盟决策进程。
僵持的过渡期谈判如何在最后关头峰回路转?
过渡期的一大重点是英欧在经济和安全合作等方面的谈判,以延续紧密合作,减少“脱欧”带来的损失。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双方在渔业、公平竞争等领域分歧过大,谈判推进缓慢,几度陷入僵局,甚至在12月一度暂停。渔业占双方经济产值不多,其捕捞配额问题反而成为了这场谈判拉锯的一大热点。
2020年12月24日,距离英国“脱欧”过渡期最后期限仅剩一周之际,英欧双方互相作出妥协,最终就“脱欧”后英欧关系达成协议,协议涵盖贸易、人员往来、安全等多个领域。英欧双方的商品进入对方市场仍将享受零关税、零配额的待遇,但双方的货物、服务和人员将不能像以往一样自由流动。
2020年12月24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发布推特:“协议达成”。
由于该协议无法在12月31日的期限前正式由双方批准生效,暂时只能临时执行。
最终,在“脱欧”公投四年半后,2020年12月31日,英国正式结束了“脱欧”过渡期,也结束了“脱欧”进程,实质上完全离开欧盟。
但结束并不是终点。英欧之间的许多合作问题,以及“脱欧”进程中反映出来的许多国内政治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贷款利率,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利率越高,价格越贵;利率越低,价格越便宜。本来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值得拿出来说道。但随着金融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复杂,利率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一不小心可能搞错,如果错把价格贵的资金当做便宜的钱借回来,那就有点冤了。
今天和大家一起把涉及贷款利率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梳理一下:
(文章有点长,也有点枯燥,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看完,谢谢!)
一、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贷款利率有按年计算的年利率,也有按月计算的月利率,还有按日计息的日利率。
我们一般看到银行公布的,包括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基本上都是年利率,以%来表示。比如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PR)是3.85%。
日常中经常听到贷款利率几厘几的说法,各种贷款营销电话和广告经常说利息(其实准确表述应该是利率)低至3厘2、利息1分2等。是什么意思呢?几厘几一般用来表示月利率,利息3厘2代表月利率3.2‰;利息1分2代表月利率是12‰(也可以表述成月息1.2%)。月利率乘以12(月)就是年化利率,月息3厘2等于年化利率3.84%;月息1分2代表年化利率14.4%。
信用卡透支利率是万分之五一天,也就是每天的透支利息是本金的万分之五,表示成0.5‰天或者0.05%/天。日利率乘以*,就可以换算成年化利率0.05%**=18.25%,代表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为年化利率18.25%,相当高的利率。所以,轻易不要去用信用卡透支。
总结一下:
1、年利率一般用百分比表示,月利率用千分比表示,日利率用万分比表示。
2、民间常用的利息3厘2,一般表示月利率3.2‰,乘以12,即得到年化利率。
3、用哪个利率计算,一般和贷款期限直接相关。一年或者几年的,一般用年利率来计算;借几天的,一般用日利率来计算。
二、贷款基准利率和LPR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个词叫人行基准利率,近几年这个词听到的次数明显减少,LPR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了。到底什么是人行基准利率,什么是LPR,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人行基准利率
人行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中国银行)发布给商业银行的指导性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显示,从2015年10月24日起,人民币现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为:一年以内(含一年)4.35%,一至五年(含五年)4.75%,五年以上4.90%。
商业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基准上下浮动,用于给企业发放商业性贷款。比如一年期基准利率上浮30%,就是5.655%;五年期按揭利率下浮10%,就是4.41%,以此类推。
(二)LPR
LPR全称Loan Prime Rate,中文表示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目前是18家商业银行),根据本行对*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现行的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 ,LPR值分别为3.85%和4.65%。
由于人行基准利率带有很强的政府行政干预色彩,人民银行宣布从2013年10月25日起建立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公告,在报价原则、形成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报价频率和运用要求等六个方面对LPR进行改革,同时将贷款基础利率中文名更改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英文名LPR保持不变。原先的人行基准利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LPR所取代。
做过外币贷款的同学应该都听过LIBOR,中国LPR的改革就有点类似的LIBOR的做法。LIBOR全称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翻译过来是指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是指大型国际银行间互相拆借资金头寸的利率(百度百科)。LIBOR基本上代表了国际市场*利率报价。一般商业贷款,用LIBOR加基点(BP)的方式表示。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说某行美元贷款利率是LIBOR+200BP。2021年4月30日,美元贷款一年期LBIOR大约是2.811%,那么LIBOR+200BP=4.811%。
(补充知识点:BP全称 Basis Point,俗称基点,是利率变量的度量单位;1个基点等于0.01%,即1%的百分之一。100个BP就是1%,200BP就是2%,以此类推。)
LPR利率机制发布执行之后,国内商业银行在给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的时候,也参照国际市场通行做法,采取LPR+**BP的方式报价,取消了之前用人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百分比的做法。比如某银行一年期抵押贷款利率报价为LPR+80BP,就表示3.85%+0.8%=4.65%。
三、消费分期的利率陷阱
互联网消费当前非常火,各互联网平台为了刺激消费推出各种在线消费贷款产品,其中以消费分期最为常见。
举个例子,网上一*手袋,标价24000元人民币。可以采取消费分期的方式分12期付清,每期2100元,12期累计为25200元,卖家有时候会标注,分期付款手续费率为5%(1200/24000)。很多人就误以为贷款利率就是5%,觉得这个利率不贵,就选择了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
这笔业务实际上的真实贷款利率是多少呢?我用招商银行个人贷款计算器,做了一个测算,大家可以看下图的测算结果:
贷款年利率为9.11%的情况下,刚好月供2100元,本息合计25200元。这个数(9.11%)比大家以为的5%高了差不多1倍!
类似利率陷阱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这也是人行近期重点整顿金融乱象之一。人行文件明确要求,各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必须明确标出贷款和分期的年化利率,不允许以分期手续费或者其他隐蔽的手法误导消费者。
为何会出现分期手续费率和实际年化利率差异这么大呢?
根源在分期付款的情况下,借款本金其实一直在降低,但手续费并没有随着本金的下降而下降,从而导致实际利率比手续费率高。行业说法叫息随本降还是息不随本降。正常都应该是息随本降,息不随本降的,不能用利率来表示,所以互联网公司就玩了一个猫腻,用手续费率来表示。比如银行的房屋按揭贷款,就是息随本降,五年期按揭贷款利率4.90%,实际利率就是4.90%,按揭贷款没有坑,大家不用担心。
消费分期的利率陷阱,适用于各类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且以手续费率模糊替代利率的各类金融业务当中,包括常见的消费分期、设备融资租赁等。
教大家用一个最简易的方法来快速评估消费分析、融资租赁的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总还款金额—借款本金】/借款本金*2*90%。
即消费分期手续费费率乘以2,再打个9折,约等于实际年化利率。
(注:还款总额=每期还款金额*总期数;借款本金,一般为商品价值。)
四、其他利率知识点
(一)砍头息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砍头息”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砍头息”是指借款利息在放款时一次性先行收取的利息支付方式。举个例子:
李某找张某借款100万元,期限3个月,约定月利率1分,3个月合计利息为3万元。常规借款应该是张某支付李某100万,李某到期归还张某103万。而“砍头息”模式下,张某只给了李某97万,到期李某归还本金100万。“砍头息”的做法常见于民间短期融资行为。
“砍头息”的做法和常规借款有什么区别呢,区别的核心在于借款本金的认定上。
上述案例,按照“砍头息”的操作手法,李某实际到手的资金只有97万,并不是100万,而到期支付的利息没变,仍然是3万,所以,“砍头息”操作下,这笔借款的实际利率并不是1%/月,而是(3/97)/3=1.03%/月。看起来好像差不太大,没啥意义。
再举个例子,也许大家就能看出差异和区别了:
还是李某找张某借钱100万,月利率2分(年化24%),期限12个月,同样按“砍头息”执行。李某实际到手资金就只有76万(100-100*2%*12),到期归还本金仍然是100万。我们再来算一下,这笔借款的利率是多少呢?
(24/76)/12=2.63%,月利率变成了2分63,折算成年化31.56%,比24%高了7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是不是就不小了?
(注:长期限借款用上述方法折算年化利率,不够严谨,我没有再去计算和考虑按月付息和一次性到期还本付息之间,利息的时间价值问题。上述方法算出来的年化利率比实际略高一点点,由于本文属于科普知识,请各位专业人士不用太纠结这个细节点,谢谢。)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砍头息”的操作模式下,利率越高,期限越长,“砍头息”的实际利率和表面利率的差异就越大。
现实中,票据贴现业务也可以理解为“砍头息”。“贴现”这个词就是把货币的时间价值变成现值,先扣除利息再把本金支付给你。
假设银票贴现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是4%,银票质押可以***贷款出来。那么银票质押给银行贷一笔款,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理论上比直接找银行做票据贴现更划算一些。只是实务中,质押贷款手续比票据贴现麻烦很多,而且银票贴现利率一般都很低,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异非常小(4%和4.167%的区别),意义不大。
还有,设备融资租赁当中,卖方经常会要求客户支付首期款,首期款比例在设备总值的10-30%不等。如果设备融资租赁手续费是按设备总值计算的话,那么买家支付的设备首期款就相当于是“砍头息”。如果卖方比较“黑心”,首期款和手续费率双管齐下的话,设备融资租赁的实际利率比看起来的手续费率高出很多。建议有做设备融资租赁的企业回头按照上述的方法认真计算计算。
(二)按月付息、按季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实务中最常见的还本付息方式,是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一般我们也把这种付息方式下的借款利率作为标准利率,把其他付息方式和标准利率来做比较,或者换算成标准利率。
按季付息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季度支付一次利息,较多见于中长期贷款。
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也很好理解,就是贷款到期前不需要单独支付利息。贷款到期时,利随本清即可,较多见于短期借款或者贸易融资类产品。
利率越低,不同付息方式之间的差异越小,利率越高,不同付息方式差异就越大;本质是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所导致(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简单一句话就是今天的100块钱不等于未来的100块钱,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这是一个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借出钱的一方来说,越早收到利息越划算;对于借钱的一方来说,利息越晚支付越划算。
关于利率的问题,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核心点就几句话:
一笔借款,我们实际到手本金是多少;日均可用本金是多少;总共需要支付的利息是多少;利息什么时间点支付;大概就能弄清楚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分别是多少了。
弄清楚这些问题,你就能准确的计算一笔贷款的实际利率,清楚衡量借的每一笔钱是否划算。
利率高低是个市场行为,我欢迎低利率,也不反对高利率,利率只是资金的市场价格表现形式而已,本身没有对错,更没有善恶之说。但利用知识的不对称,人为故意的制造利率陷阱,制造“低利率”的假象来诱导借款人融资,这就有点“恶”了。从这一点上来讲,很多互联网借款公司,包括有的银行其实都在作恶。
这个社会,好人很多,恶人也不少,要想不被恶人欺负,不被人当“韭菜”割掉,那就只有通过知识武装自己,擦亮自己的眼睛!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总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银行贷款利率表2013》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银行贷款利率表2013、英国退欧公投时间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