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年以来,量化对冲基金的整体表现渐入佳境。
对比国内的主观、量化两种投资方式,它们在上半年的表现各有千秋。在国内有业绩数据更新的股票策略对冲基金中,量化多头上半年的整体表现好于主观多头,而在管理期货策略中,则是主观整体领先于量化。
为提供一份客观的量化榜单作为参考,私募排排网特推出量化对冲私募基金榜。本榜单按照股票量化中性、股票量化、管理期货量化、量化套利分为四组策略,对私募证券投资管理人所管理的量化对冲基金进行排名。
需要注意的是,若同一家私募机构旗下有多只产品上榜,仅取收益*的产品纳入前十榜单统计。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近期有净值更新的2963只量化对冲基金,其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累计为7.36%,略优于私募证券投资管理人所管理产品的整体平均收益7.27%。不仅如此,量化对冲基金中正收益的占比高达83.32%,同样好于私募证券投资管理人所管理产品的72.46%。
在各细分策略中,股票量化策略上半年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1161只股票量化策略产品的平均收益高达9.61%,和1-5月相比上涨了2.81%。
受期货市场行情震荡及交易量下滑的影响,管理期货策略1-6月的平均收益率较1-5月下降了3.50%,455只管理期货策略产品上半年的平均收益录得5.20%,在四组中表现垫底。
量化基金按风格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风格偏保守的市场中性产品,如股票量化中性、量化套利,另一类是风格偏进取的股票量化、管理期货量化。
从各策略的整体表现来看,凭借4月以来股市整体向上的表现,股票量化策略成功超越了上半年多次夺冠的管理期货量化策略,成为上半年*钱的量化策略。其中,前海国恩资本的“国恩AI高频量化1号”以***的收益率,成为*钱策略中的*钱产品。
至于风格偏向保守的股票量化中性、量化套利,它们的“翻身”速度虽不及股票量化策略,平均收益率也较1-5月出现增长。
以下为量化对冲私募基金2021年上半年各策略收益前十名单:
股票市场中性产品在多头策略的基础上,往往还会同时构建多头和空头头寸以对冲市场风险,将市场涨跌进行剥离,达到单独获取管理人跑赢大盘的超额收益这一目标。因此该策略受市场行情的影响相对较小,其风险主要在于选股能力、模型风险、调整风险、卖空风险以及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的不匹配等。
本次纳入统计的478只有业绩记录的股票量化中性策略产品,其平均收益录得5.52%,正收益占比为85.77%。
上半年的股票量化中性策略*是幂数资产旗下的“幂数阿尔法六号”。
幂数资产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私募,由证券业内具有十年以上投资经验的专业团队创建,其投研团队全部具备理工科与金融的复合背景。在投资策略上,幂数资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股票的潜在投资价值,主要选取技术面因子、基本面因子、卖方分析师因子三大类指标,建立多因子模型,实现股票池的筛选。
量化中性策略的第二、第三名,分别是念空数据科技的“念空灵活对冲2号”和砥立资产的“镝力阿尔法喵1号”。
量化CTA利用计算机系统构建的数理模型,对未来期货品种的走势进行判断,区别于依靠人的主观判断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观CTA。量化CTA往往通过建立多头头寸或者空头头寸,对特定品种的趋势性收益进行捕捉。
本次纳入统计的455只管理期货量化策略产品,其上半年的平均收益录得5.20%,正收益占比为71.65%,两数据均较上期出现回落。
七禾新资管的“七禾科技传奇精选叁号”是上半年的管理期货量化策略*。
七禾新资管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杭州私募,在投资中主要运用的是全品种量化短线+主观波段结合,通过多市场、多策略、多品种分散投资,及主观判断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投资模式。
另外,元亨泰来资产的“金元亨量化1期”以微弱的收益差距暂居榜单第二,大凡投资的“大凡2.0B0028”获得第三名。
区别于股票策略中的主观多头,股票量化策略运用量化的方法来完成个股选择与组合构建,从选股到交易,均以所构建的量化模型的结果为依据。常见的选股模型包括基本面多因子模型,量化多因子模型,基于大数据的另类多因子模型等。需要注意的是,榜单统计的股票量化策略产品主要包含的是量化多头策略,指数增强型产品并未纳入。
本次纳入统计的1161只股票量化策略产品,上半年的平均收益录得9.61%,正收益占比达到87.86%。
前海国恩资本的“国恩AI高频量化1号”蝉联榜单*,成为股票量化策略的半年度*,也是四榜中的*收益产品。
前海国恩资本成立于2016年,办公地点位于深圳,是一家专注量化科技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的管理规模为20~50亿。前海国恩资本拥有完备策略研发体系,自建海量数据库,使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方式深度挖掘有效因子,构建优质投资组合。
此外,龙凤飞资产的“龙凤飞量化恒升1号A”、汉唐私募证券投资的“汉唐1期”分别收获榜单的亚军和季军。
量化套利不依靠投资者的主观判断,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构建的数理模型,深度挖掘市场中存在的价格错配现象,并利用这种价格错配进行套利的策略,主要有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套利、跨品种套利等套利模式。
本次纳入统计的325只量化套利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27%,其中85.85%的产品获得正收益。
来自广州、成立于2015年的天岸马投资,它旗下的“天岸马信睿一号量化”连续两期夺得量化套利策略*。
天岸马投资是一家秉承“全球视野,中国机会”,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由多位*投资人创立。“天岸马信睿一号量化”的基金经理王庆,善于运用统计套利和低延时策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资产配置。
此外,国晖投资的“国晖启航”、数字矩阵的“数字矩阵尊享1号”,分别夺得量化套利策略上半年的亚军和季军。
又到一年315,金融消费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民银行高层近期就表示,要加快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面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化水平。如何鉴别金融消费中的那些“坑”?特梳理基金、证券、保险、理财等领域的避“坑”指南。
征信修复、以房养老、套路营销,高额返利……近年来,金融领域的诈骗花样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也日益增加。为避免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受到损害,共同守护好钱袋子。315到来之际,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金融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些“坑”。
征信“修复”是假的,千万别信!
征信关乎个人切身利益,贷款买房买车做生意都会用到个人征信报告。因此,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招揽生意,收取高额服务费。对此,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提示,“征信修复”不可信。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等说法,凡是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删除、修改征信记录。
提醒:即便有了逾期记录,也不要过于恐慌,因为一方面,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自欠款和欠息还清后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另一方面,银行在做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参考依据。此外,也可通过发表个人声明的方式,阐述对逾期的解释和说明,个人信用报告会如实记载。
出现逾期后,要及时足额还款,终止不良行为,日常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按时还款、避免逾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如果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可以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办理异议不收费。如果认为自己的征信合法权益被侵害,也可以到本地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投诉,投诉也是免费的。
警惕短信钓鱼诈骗,三招教你识别
向消费者发送短信钓鱼链接是电信诈骗的常用手法之一。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群发短信,假冒多家银行名义发送服务信息,声称客户手机银行、银行卡、身份证等过期或失效,诱导客户点击短信中网站链接访问虚假手机银行系统,客户一旦受骗提供银行卡号或手机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不法分子将迅速冒用客户身份进行转账,盗取银行卡内资金,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对不明短信、不明网站链接和页面、不明手机APP提高警惕,尤其是在被要求提供个人银行账户敏感信息时,要多看多思,防范被诈骗风险。
一看短信是否真实。诈骗短信假冒银行名义会降低消费者警惕性。消费者在收到署名为银行发送的信息时,要注意辨别真假,尤其不能盲目相信异常号码发送的短信。消费者若不确定短信是否真实,可以到银行营业网点或向其官方客服咨询。
二看网站链接和页面是否为官方渠道。诈骗短信提供的网页链接可能是假冒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网页的钓鱼链接,也可能是病毒木马,不应轻易点击和操作。建议广大消费者登录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时从银行官方手机APP或网站等正规渠道进入,尽量不要点击第三方提供的网站链接操作,以免被不法分子诱骗。
三看对方索要信息是否为个人重要敏感信息。消费者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付款码等均为个人重要且敏感信息,当有第三方要求提供或输入上述信息时,需提高警惕。不轻易提供重要敏感信息给他人,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网站链接,不随意在除银行官方渠道之外的网页填写重要敏感信息。如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请立即联系银行冻结银行账户,保存证据,及时报警。
“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2月17日,“不要让老人独自参加陌生人饭局”“售价5000元的保健品进价仅9元”话题冲上热搜。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
另外,“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也是不法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不法分子所宣称“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其假借国家政策、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的手段而已,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有的参与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上述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消费者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记住投资是有风险的,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谨记选择正规机构,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
明星代言金融有雷区,做到“三看一防止”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互联网平台及理财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一些机构邀请明星代言推广或站台,存在过度宣传、承诺高额回报、误导性宣传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目前,明星为各类互联网平台或金融产品代言种类繁多,常见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为P2P平台代言。近年已有明星代言的平台爆雷,导致参与者资金受损。二是代言涉嫌非法集资的产品。如“中晋系”集资诈骗案已导致万余名投资者遭受资金损失。三是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代言。网络平台操作更便捷,但也容易存在风险提示、投保告知不充分等问题,消费者切忌因明星代言而忽略风险告知事项。四是为金融产品、平台站台。如“泛亚有色”曾邀请某学者出席活动,利用名人光环对公众造成消费误导。五是为银行保险机构某类产品或整体品牌代言。如明星担任银行信用卡推广大使或宣传大使。
为此,提醒,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可盲信明星代言,应理性对待“明星代言”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三看一防止”。一看机构是否取得相应资质。二看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三看收益是否合理。四要防止过度借贷。
默认勾选“自动续费”,防范“套路”营销行为
当前,通过互联网购买金融产品、使用金融服务已十分普遍。部分机构在互联网页面中暗藏各种“套路”,给消费者自主选择设置障碍,使一些对智能设备使用不熟悉的老年消费者、对金融产品风险定价不敏感的消费者、或者缺乏理性消费观念的消费者更容易被“套路”。
比如,在购物、媒体、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借贷产品广告泛滥,平台直接提供贷款服务或为贷款业务引流以完成流量变现,在产品推广、展示或支付等环节诱导消费者优先使用消费信贷。又如,一些互联网保险营销广告界面设置不规范、不清晰,在页面中诱导消费者勾选“领取保障”“自动续费”等选项。此外,还有平台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进行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
一些机构或平台基于自身大数据资源优势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滥用,引导甚至操纵消费者需求,比如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情况,一味地诱导消费者借贷、负债、超前消费,这种利用优势地位不当诱导消费者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套路贷、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断变换马甲,打着金融创新、金融服务等名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比如,有套路贷打着“创业”“求职”“美容”等名义,用提供就业、培训、医美等服务作伪装,在校学生、求职人群或盲目追求高消费人群等更易上当受骗。也有不法分子以“退保理财”“代理退保”等名义招揽生意,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退保正常保险去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还有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债权债务人群急于解困、收回资金的心理,打着债事化解、债事咨询服务等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实则是真收费,假代还的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
提醒:为防止“套路”营销行为侵害自身权益,一、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金融产品。二、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规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三、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等重要环节,选择合理合法途径维权。四、警惕“债事服务”等名义的诈骗侵害,正确看待、依法解决债务问题。
谨慎选择理财机构,务必配合理财“双录”
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及时转变理财观念。资管新规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打破“刚性兑付”,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承诺的类似“保本保息”“零风险”都成了过去式。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培育长期、理性、科学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近年来,部分不法机构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打着“投资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开展理财业务,诱发非法集资风险。消费者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对理财机构发布的投资标的信息要进行有效分析和风险识别,慎重决策。面对新变化,消费者需谨记收益、风险成正比,更好地了解理财产品特性,购买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的产品。若完全不能承受任何市场风险,可以选择存款产品;如果风险偏好较低,可选择投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建议选择投资股票、期货等市场的权益类理财产品。
另外,务必配合理财“双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在销售专区对销售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部分消费者为省“麻烦”,常常拒绝或者抵触银行开展双录。购买理财时开展“双录”,是日后出现纠纷时维权的有力证据,切勿“因小失大”。
资讯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尽管2021年先后爆发了Delta变种病毒和Omicron变种病毒引发的两波疫情,而且市场一直处于美联储退出宽松政策的阴影中,但2021年,全球表现*的20家对冲基金公司依旧赚取了654亿美元的创纪录收益,超过了2020年的635亿美元和2019年的593亿美元,创下了新纪录。
据追踪基金回报数据的公司LCH Investments报告称,去年全球所有对冲基金去年总体赚取收益达到1760亿美元。
LCH Investments对全球20大对冲基金的年度表现进行了排名。在去年,全球资金规模前20位的对冲基金以全行业近五分之一的资产规模,赚取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收益。
2021年部分明星基金回报率表现
在2021年,克里斯•霍恩(Chris Hohn)的TCI基金管理公司(TCI Fund Management)摘得收益桂冠。该基金的规模为444亿美元,去年共取得95亿美元的收益。该基金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股票头寸组合,重仓投资了Alphabet和微软等股票,在去年获得了23.3%的回报率。
肯•格里芬(Ken Griffin)的城堡资本(Citadel)共取得82亿美元收益,回报率为26.3%,排名从去年的第四上升至第二。
伊斯雷尔·英格兰德(Israel Englander)的千禧管理公司(Millennium Management)在2020年曾以102亿美元的收益位居收益榜第二,他在2021年赚取了64亿美元。
全球*的对冲基金——达里奥(Ray Dalio)管理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在经历了2020年的亏损后,在2021年打了个翻身仗,实现了57亿美元的收益。
奉行激进投资策略的Third Point以33亿美元的收益跻身前20名。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2020年的收益*——科尔曼(Chase Coleman)的老虎全球(Tiger Global)在去年却因DoorDash、拼多多等科技股的暴跌而栽了个大跟头:该公司在2020年赚了104亿美元,但在2021年亏损了15亿美元。
桥水仍高居累计收回报额榜首
尽管许多公司在2021年赚了数十亿美元,但TOP 20的对冲基金总体10.5%的回报率仍然落后于大盘——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了27%。
“他们总体上没有充分捕捉到股市的丰厚回报,\"LCH主席里克·索福(Rick Sopher)称,\"他们的净风险敞口较低,且做空环境困难,限制了他们的回报表现。\"
按照历史累计回报来排名,桥水基金的历史累计回报仍然高居榜首。自1975年创立以来,该基金累计收益达到522亿美元。
城堡资本排名第二,自1990年创立以来累计回报额为500亿美元。索罗斯基金排名第三,自1973年创立以来累计回报额为439亿美元。
在累计回报额TOP20排行榜中,克里斯•霍恩(Chris Hohn)管理的TCI基金管理公司是最年轻的一支,该基金创立于2004年,累计收益达到*亿美元。
金融时报
中国基金报
开始于全球央行加息之后急剧下跌的加密货币圈风暴在上月Luna与TerraUSD 的连轴脱锚后愈演愈烈,而目前来看,这场风暴远未到停止之时。
美东时间7月11日,根据法院披露文件显示,已提交破产申请的加密货币对冲基金三箭资本(Three Arrows Capital)的创始人们一直没有配合参与该公司的清盘程序,截至上周五(7月8日)他们身在何处仍无从知晓。
此外,法院文件还显示,三箭资本的清盘人在前往其在新加坡的办公室并希望能追到其创始人时发现,办公室似乎停业:大门紧锁,电脑也不在运行,邮件塞在门口地上。在附近办公室工作的人表示,他们最近没有看到有人进出办公室。
(三箭资本新加坡办事处 彭博社)
(三箭资本办事处地址状态显示为“*关闭” 谷歌地图)
种种迹象表面,三箭资本在新加坡的办事处已“人去楼空”。
三箭资本破产案的律师在向法庭提交的文件中称,一位英属维尔京群岛法官委任处理清算三箭资本的代表尚未Kyle Davies和Zhu Su方面获得任何有实质意义的配合。顾问公司Teneo正试图对这家对冲基金的资产进行整理和保护。
Zhu和Davies的律师则告诉三箭资本的清盘人,两人有意配合。清算人和律师之间的会议定于周一举行,法院听证会定于周二举行。Teneo的代表Russell Crumpler在宣誓声明中表示,清盘人正试图阻止该基金的资产潜在“损耗”。根据Coindesk报道,Teneo法律团队已要求冻结三箭资本,资产并要求对Davies 和Zhu发出传票,以寻找有关公司记录、资产和其他账户的信息。
清算人律师表示,由于债务人的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现金和数字资产,例如加密货币和不可替代的代币,这些资产非常易于转移。
外媒报道还指出,由于不明原因,属于三箭资本NFT基金Starry Night的NFT已经被转移到一个新的钱包中。
币圈“顶流”倒下“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
三箭资本在上个月大范围加密货币抛售潮中轰然倒下。其破产程序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启动,之后在美国提交了第15章破产声请。这在数字资产行业引发轩然大波。
三箭资本由Su Zhu和Kyle Davies在2012年创立,是加密货币市场*的对冲基金之一,也曾在币圈诸多对冲基金之中算是“顶流”一样的存在,其资产管理规模层一度达到100亿美元,投资组合包括Avalanche、Solana、Polkadot和Terra等代币。
(三箭资本联合创始人之一Su Zhu,彭博社)
三箭资本的倒下像是推动了币圈各借贷交易和加密货币对冲基金危机的一块“多米诺骨牌”,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有分析指出,三箭资本的清算将加剧市场对其他加密业务前景的担忧,或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价格形成重压。投资者也在变得更加悲观。根据MLIV Pulse*调查显示,在950名投资者中,有60%的人认为,比特币更有可能跌至1万美元,剩余的人则认为比特币可能升至3万美元。
目前来看,两大加密货币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下跌之势远未停止。截至收稿,根据coinbase数据,近一个月,比特币下跌了28.85%,目前每个币在1.9万美元左右徘徊;以太坊已下跌27.5%,目前在1000美元左右徘徊。拉长时间看,根据CoinGecko数据,自去年年底以来,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已经蒸发大约2万亿美元。
(coinbase)
根据coinglass数据,过去24小时,全网又有6万多人爆仓,爆仓资金达1.77亿美元。
(coinglass)
三箭资本倒下掀起的风暴已经发生。彭博社指出,三箭资本的清盘已经导致至少一个曾是三箭资本交易对手方的加密货币平台也进入破产程序。对三箭资本提供贷款的加拿大加密货币经纪商Voyager和BlockFi受到牵连——Voyager Digital也已于7月6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已完全暂停交易、存款、提款和忠诚度奖励。
Voyager Digital表示,公司有约10万名债权人,拥有资产介乎1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负债金额在同一范围内,根据媒体此前报道,三箭资本尚未偿还的贷款涉及约6.66亿美元,当中包括15250枚比特币、3.5亿美元等值USDC稳定币。
BlockFi的联合创始人Zac Prince则透露,与三箭资本直接相关的损失了约为8000万美元,并强调这只是“其他人报告的损失的一小部分”。
加密货币在新面临强监管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新加坡*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月初公开谴责了三箭资本,称其向官员提供虚假资讯,且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了允许范围。
新加坡金管局表示,这家公司在2021年9月将其基金的管理权移交给位于离岸避税的一家实体时,曾向监管机构提供了虚假或误导性资讯。在这样做时,三箭资本没有披露其创始人之一同时是这两个实体的股东。
资料显示,三箭资本从2013年开始在新加坡作为一家受监管的基金管理公司运营。去年,该公司将其注册地转移到英属维尔京群岛,作为将其业务迁往迪拜的计划的一部分。
新加坡金管局继指,该对冲基金获准为最多30名投资者管理资金,管理规模*可达2亿5000万新元(约1亿7900万美元),但其管理的资产规模明显超出了允许上限。
事实上,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投资活动的态度呈两极化,但在立志“成为全球加密货币枢纽”这一目标下,新加坡近年来不断出台加密货币政策领域措施,越发有成为亚洲加密货币“新大陆”的势头。
加密货币在新加坡又称数码付款代币(digital payment token,简称DPT),2020年1月28日,付款服务法令(Payment Service Act)生效,次法令规定所有在新加坡从事付款活动的公司,都须向当局申请执照,这包括提供DPT服务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Pinsent Masons MPillay的Nicholas Hanna表示,新加坡发放加密货币业务牌照的尽职调查过程非常严格,由负责发放DPT牌照的监管机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进行审查。截至今年6月底,在收到的196份申请中,只有大约11份DPT牌照和原则性批准。
2022年1月,为针对公众可能在没有充分警告的情况下被引诱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新加坡发布了一项新的政策,加强了对加密资产推广的限制。受新限制的DPT服务提供商包括支付机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支付服务法》的申请人。
基金报读者都在看:
突发!西安急救中心李强被“双开”,长期沉迷手机游戏!见证历史:1欧元=1美元!欧美金融“炸了”…
又要找大跌原因!巴菲特真要跑?分析师紧急:这是误读!交房无期,多个楼盘业主要“强制停贷”!上海倡议14天食品医药储备,*回应
“雪糕刺客”后,又有“基金刺客”!基民仅赚1%,管理费却收了0.9%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对冲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对冲基金、中晋理财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