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光大阳光2号
“5月底买了光大理财阳光金日添利1号,这是*评级二星,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买理财谁想过会亏,我就遇到了,最近这一周不仅收益没见着,本金还亏了进去。”
邢女士帮着父母打理养老钱,上个月她把30多万元的资金买了光大理财的*开放式净值理财产品,这一周看着收益上显示的负数,邢女士有些不淡定。
那么,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是否会成为未来常态?业内结构性存款上架的数量为何会下降?这背后有什么的原因,投资者要做好怎样的准备,
现象1
银行理财产品
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为负
邢女士买的是光大理财的*开放式净值理财产品,近一周来,跌幅达0.05%。不光是这*产品,光大理财多款净值型理财,近期都有收益下跌的情况。光大理财阳光金2号,近一个月的跌幅达0.49%,近一周达0.39%;阳光金稳健一号,近一周跌幅达0.17%。
一向稳健的理财产品为何会亏?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近期出现净值浮亏是因为投资对象主要是债券,经过近两年的牛市后,4月以来债市震荡调整,特别是5月份以来债券市场由牛转熊画风突变。
Wind数据显示,以中证全债指数为例,5月份至今已经下跌1.96%,5月份以来市场利率不断走高,债券价格不断下跌,导致大部分债券基金、以及投资了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净值下滑。回顾此前的理财产品市场,由于债券市场的波动,R3等级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浮亏已经出现过多次,但R2等级密集出现还是*。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接受
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净值型产品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殷燕敏告诉
研究机构普益标准发布的报告指出,2019年2季度至2020年1季度,各类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整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规模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的比例,已经从2019年年中的36.7%,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52.45%。
负收益风险会大幅上升吗?
理财产品都负收益了,要不要赎回止损,邢女士还在纠结。一家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的理财负责人告诉
这位银行业人士指出,尽管产品收益会有波动,但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并不会因此改变,去刚兑并不意味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幅上升。“负年化收益只是阶段性对比的结果,当前的浮亏,并不意味着产品到期一定会出现亏损。比如我们银行*理财近一个月来的年化收益是负值,但是如果从年初计算今年以来的年化收益,这款产品年化仍能达到5%以上,二季度债券市场的表现对近期理财产品有影响,这应该是阶段性的,近期理财产品设计团队会调整不同产品的投资比例。”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也指出,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以股票投资为例,短期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带来亏损,但如果长期持有,价格依然会涨回来,长期看依然是盈利。债券类理财产品同理,债券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
打破刚兑调整投资心态
投资银行理财的风险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以净值波动的形式展示出来。投资者可能有更多场合看到“浮亏”的情况,投资者该以何心态认识和面对?
“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也是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银行到期一定会给客户兑付的收益率,在投资过程中,产品的收益会受到投资标的走势、银行资产管理投资策略等因素影响。”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对
现象2
结构性产品
收益与发行规模双降
近期,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收益率持续走低。根据监测的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6月1日-6月7日)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7%,环比前一周大幅下降28BP,且过去几周连续下跌,自4月中下旬以来跌幅已经达到81BP。
与今年初形成对比的是,年初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结构性存款实际收益率可接近4%,但近几个月持续下跌,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下调至3.5%左右甚至更低。
之前多家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多在5%、6%以上,进入6月份以来,国有大行大幅下调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产品预期*收益率全部下调至4%以下。
“从去年底开始,监管部门就加强了指导,为此近段时间,总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进行了调整。”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有关工作人员解释,此前将浮动收益率的波动区间设计较窄,以此来“保证”投资者收益率,但现在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少,目前更多的是设置三档收益率或者宽幅收益区间。
而在产品发行中,
例如结构性存款发行量比较大的招商银行,之前每月发行数在80~140只之间,大部分产品挂钩黄金价格,少部分产品挂钩指数。但是近期该行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大幅减少,6月第一周仅发行了8只结构性存款。6月12日
同样,本月民生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数量骤减,6月11日,手机银行APP显示在售结构性存款仅为2只。
另外,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结构性存款的销售文件中要约定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在投资冷静期内投资者有权解除已签订的销售文件,银行要及时退还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款项。由于《通知》设置了12个月的过渡期,也就是说从2020年10月起,投资冷静期的规定将正式实施。
据悉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销售文件中已经增设了“投资冷静期”。不过每家银行对投资冷静期的规定不同,有的银行是规定募集期最后一日为投资冷静期,有的银行则规定自购买到产品起息之前均为投资冷静期。
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表示,结构性存款的投资范围涉及衍生品交易,相对普通存款具有更高的风险,但很多投资者理财知识不足,存在把结构性存款当成普通存款的现象。投资冷静期的引入,给客户预留出了更多的考虑时间,允许其在投资冷静期内取消交易,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结构性存款成套利工具
引起监管关注
“从去年底开始,结构性存款就受到监管的重点关注,近段时间监管要求银行上报数据的频率不低,经常会做调研。”宁波某银行管理层人士向
本周,有媒体报道北京地区多家股份行已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今年年底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央行释放流动性为的是能够支持实体经济,但也要谨防不法者资金空转套利,近期监管部门加强关注,或许与此相关。”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结构性存款成为套利工具,就意味着资金还在金融机构内部“打转”,并没有直达实体经济,与监管的初衷南辕北辙。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近年来也屡遭监管重拳出击。在近一年的时间,银保监会和央行先后发文规范结构性存款。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
去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与其他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
“在一系列监管动作之下,结构性存款市场还会继续降温,预计接下来收益率会继续下调,银行也会大幅压降产品规模。”一家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有关人士分析,中小型银行中,股份制银行是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主力军,这意味着下半年股份制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压力很大,需要逐渐将资金引导至其它存款中。
在监管不断规范和渠道受限后,商业银行的揽储压力恐将继续升级。于康认为,随着转型过渡期的临近,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存量老产品整改压力。未来应适当加大存款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低风险客户的需求挖掘。在规范结构性存款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储蓄产品的创新开发,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东南商报
2021年11月2日万讯自控(300112)发布公告称: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李玲、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李泽南、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张乔波、平安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潘俊伊、长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肖文劲、方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黄俊于2021年11月1日调研我司。
本次调研主要内容:
问:公司下游客户是否以国企为主?
答:是的,公司下游主要为化工、燃气、冶金、电力、石油等行业客户,终端客户有较多国企。
问:目前公司所处行业进口替代处于什么阶段?后续空间如何?
答:过去我国终端客户的重要生产装置和关键生产环节所使用的产品大多来自国外品牌,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中高端市场也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品牌的产品只能进入中低端市场而近年来我国高端智能仪器仪表企业技术进步较快,少量国内企业已开始自主研发并掌握部分核心技术,一些产品的技术和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国产高端智能仪器仪表有大量的进口替代需求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问:工业机器人3D视觉系统业务发展情况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答:工业机器人3D视觉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工厂自动化和物流自动化领域,包括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分拣、物流分包、电商包裹分拣、酿酒、机场行李搬运等,已成功应用于宝马、奥迪、大众、沃尔沃等汽车制造标杆企业,并已中标某新能源汽车和中国重汽自动化提升项目、某电商自动化分拣项目。
问:目前公司的存货相比过去较高,是什么原因?
答:受国际疫情及原材料供应紧张和涨价影响,为控制成本及确保产品交付,公司增加战略备货。
问:公司三季度的业绩持续增长,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什么措施吗?
答:随着公司ERP、MES、PLM等财务、先进生产智能制造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公司销售、采购、生产、运营、客户端、财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及沟通效率大幅度提升,从而有效降低了部分经营成本。
问:公司产品出口多吗?
答:公司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出口销售占比较低,2020年境外销售收入占比1.38%
万讯自控主营业务: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
万讯自控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42亿元,同比上升29.3%;归母净利润8014.98万元,同比上升36.3%;扣非净利润7682.27万元,同比上升42.01%;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2.68亿元,同比上升27.4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428.14万元,同比上升15.09%;单季度扣非净利润4315.15万元,同比上升16.38%;负债率27.81%,投资收益-362.24万元,财务费用217.86万元,毛利率51.48%。
该股最近90天内无机构评级。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万讯自控(300112)好公司评级为2.5星,好价格评级为2星,估值综合评级为2.5星。
09月08日讯 光大阳光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简称:光大阳光混合A,代码860001)09月07日净值下跌2.82%,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3.5944元,累计净值为5.3244元。
光大阳光混合A基金成立以来收益14.43%,今年以来收益14.43%,近一月收益-1.44%,近一年收益--,近三年收益--。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不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孟巍,自2020年06月2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4.43%。
读创/深圳商报
受证券市场低迷拖累,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忽视。
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4月21日发布的一季报显示,该公司超级产品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在今年一季度遭遇巨额赎回,规模高达161亿份。这也是这款明星产品历史上*出现如此巨额的赎回。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者数量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面对理财产品的合理净值波动,不少投资者难以承受,因此,投资者教育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亟待提高。
曾经的爆款产品遭巨额赎回
光大理财称中长期有信心
2021年光大理财管理产品规模突破万亿元,并打造了“一日售罄百亿元”的爆款产品线,而“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是其中的代表。
据了解,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为开放式净值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优先股、融券打新、量化中性等以*收益为目标的资产,其占净资产范围为60-95%,投资于股票净多头的比例不超过净资产的40%。
该产品于去年2月份成立,在过去一年实现了5.88%的回报,接近其业绩比较基准上限6%。去年末该产品规模216亿份,期末单位净值1.0588元。
但据该产品一季度报告,其单位净值出现一定回撤,份额大幅缩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产品单位净值回撤2.3%,仍保持了3.44%的净值增长率。但规模出现大幅跳水,产品赎回份额高达161亿份,申购份额4.2亿份,报告期末份额仍有59亿份。
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稳健 1 号理财产品 2022 年一季度投资报告
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稳健 1 号理财产品 2022 年一季度投资报告
光大理财表示,一季度股市和债市均出现调整,其中股市调整幅度较大,主要和近期国内外负面因素频出有关。固收部分整体稳健配置,优先股持仓比例比上个报告期明显上升,打新策略收益表现不佳。
展望二季度,虽然近期股债均出现了调整,股市调整较大,但是依然长期看好未来权益市场表现,量化中性策略随着时间增长,预计收益率逐渐回到合理位置。产品会利用光大理财多资产、多策略投资优势,通过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实现对债券、权益和量化策略的动态组合投资和风险分散,实现产品在中长期内的稳健增值。
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平稳
投资收益维持稳定
由于今年一季度市场波动,银行理财市场受到影响。4月24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显示,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7717只,募集规模25.14万亿元,理财产品月度新发产品只数与月度募集资金规模均同比下降。截至3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4%,不过较去年年底减少了6000多亿元。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受春节长假影响,理财产品新发数量及募集资金相对较少;二是一季度受股市低迷影响,很多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甚至“破净”,导致投资者购买理财热情有所减弱。
值得关注的是,投资者收益出现了小幅波动。2022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兑付投资者收益2058亿元,同比下降1.81%。不过,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进一步提升,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平稳,投资收益维持稳定。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指出,1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整体保持稳中向好,但2-3月份股市和债市的大幅回调、叠加净值化转型放大了投资者持有的波动与回撤体验,2-3月面临一定的产品新募资金压力。
此外,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人数持续增加。一季度,全市场新增理财投资者558万个。截至3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688万个,较年初增长6.86%。其中,个人投资者8614万人,占比高达99.15%;机构投资者74万个,占比0.85%。
银行理财净值情况总体可控
业内呼吁做好投资者教育
202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国内股市、债市回撤明显,这也导致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净值回撤加大,并引发市场对“赎回潮”的担忧。不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日前表示,目前银行理财的净值情况总体可控,市场整体表现比较平稳。据统计,回撤幅度大于5%的理财产品全市场只有300多只,占回撤产品总数的2%,占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数不足1%,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
此外,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共有1682只银行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相比3月份逾2200只产品“破净”,“破净”产品数量明显减少。
业内人士曾多次提示,短期内理财产品净值回撤仅是短期内市场的正常波动,并不代表到期收益亏损。而面对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容忍度较低等现象,不少专家建议从产品角度保障投资者收益,比如增加产品分层、延长产品封闭期防止投资者频繁申赎增加损失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波动加大是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理财公司除了加强投研能力、做好产品差异化分层外,还要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未来市场空间很大。中金公司也表示,银行财富管理侧应加速协助投资者教育,助力投资者明确“稳健并非无回撤,投资必然有风险”的基本理念,引导市场逐步接受理财产品的合理净值波动。
至于如何选择理财产品,中金公司建议关注母行在资源及战略层面支持力度较大、投研能力建设相对领先的宁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等。
上市公司理财也非稳赚不赔
投资者需具备风险意识
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可知,目前国内投资理财产品的绝大多数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一个百分点。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上市公司。
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以来,A股市场中已有70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24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认购金额减少530亿元左右。
而截至4月24日的数据,共有1295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1年持有理财产品,合计持有理财产品的数量为18787个,认购金额合计约为13505.78亿元。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在下降。
从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包括结构性存款、国债逆回购、通知存款、证券公司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产品、基金专户等,但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依然是上市公司主流的选择。从购买产品的期限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一般以1年以内的中短期产品为主。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通过投资理财获取更高收益无可厚非。从过往来看,由于银行理财一直有刚兑投资效应,只要资金量够大,上市公司的理财收益往往不菲。但从去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被逐渐纳入管理新规,刚兑不复存在,且收益明显下降。更有上市公司因为投资失利导致业绩受损。比如,2021年中国中冶的投资收益约为-17.93亿元,其中主要损失来自“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收益”。因此,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也并非稳赚不赔。
所谓投资有风险,绝非简单的一句话,对上市公司如此,对个人投资者亦然。
此中风险,除了产品“破净”带来的损失,更有“踩雷”的风险。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不少长沙市民被较高的年收益率所吸引购买理财产品,被卷入非法集资案。此案曾在湖南乃至全国轰动一时。
那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发生损失由谁承担呢?有法律专家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银行向客户推介理财产品时,应该尽到适当的推介义务,明确告知投资风险,否则,当出现亏损时,客户可以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银行已经履行相应的推介义务,告知投资风险的,客户出现亏损时,银行不需要赔偿,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审读:孙世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光大阳光2号》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光大阳光2号、300112万讯自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