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曾有人对于丹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于丹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古典今读可以说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顿时从大学教师成为全国知识分子膜拜的对象。
人们惊呼于丹能将深涩难懂的古文,与现代观点相结合,听得趣味横生。于丹的确使得经典文化更贴切人心,也使经典文化走进了新时代。不过查过360词条或者百度人物介绍,你就会发现,于丹有很多成就也有很多辉煌,也曾被称之为国学大师,随后于丹为何却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
当初受众人追捧的于丹为什么突然“跌下神坛”呢?据说还被北大*昆曲学子轰下讲台,之后于丹的负面评论更是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忘记初心
有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丹红了之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教学上课的事情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她经常把外出演讲、上电视节目等的事情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样既可以露面很气派,同时也有钱赚简直是一举两得,这可比在象牙塔里一门心思默默无闻钻研学问风光多了。
尤其是在《百家讲坛》讲了几回以后,全国各地邀约于丹的人很多,讲一堂课的出场费也相当可观。就这样,于丹慢慢利欲熏心。据当时作家财富榜统计,她税后收入1000多万,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易中天对她作出这样的评价:于丹是一个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在她眼中钱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于丹有句名言“一个人在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什么”,很多人后来将这句话用到了于丹自己身上。
如果说于丹频繁出入公开场所,无休止地外出上课,能给人们传到授业解惑,能用中国古代的道德精髓典型国人,人们也不至于赶这位国学大师下台,可为什么对她那么残忍呢?
有名无实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于丹初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她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把枯燥的《论语》、《孟子》讲得妙趣横生,古今中外的事例也能信手拈来,可时间长了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
于丹成名后,经常出入公开场所演讲,次数多了,人们发现她讲得那些经典似乎内容都一样,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而更让人气愤的是于丹先后出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比较有诚意,读者们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些经典的知识,但第二本书出版后,内容竟然和第一本的内容大多相同,很多人觉得上当了,而此时,很多粉丝对于丹开始失望。且慢慢地认识到,于丹把钱看得比一切都重。
于丹除了在出书方面投机取巧,她写出来的很多教化式文章,被人称为“毒鸡汤”,不管是评论还是她在公众场合说的一些言论,都带有明显的鸡汤风格,离她之前擅长的国学经典越来越远,而且,和国学经典本应拥有的稳重韵味大相径庭。
一开始人们还没有看透,但慢慢就悟出来一些真伪,于丹的一些言论的尺度还很大。时间长了即便一开始有不少粉丝,但听久了似乎产生了抗拒心理,有人甚至认为于丹的观点还不如普通人的经典有说服力。慢慢地,人们似乎对她产生了精神疲惫,所以以于丹为主的几趟节目的收视率越来越低,于丹的作品认可的人也越来越少。
态度恶劣,负面评论层出不穷
兴许是在国内于丹的待遇太好,出入都是豪车星级大酒店,所以于丹到法国讲学的时候,受不了当地的待遇,接连撒泼。外国人有外国人的价值观,可能他们没有把住宿吃喝当回事,这引起了于丹的不满,不管是对接待人员还是对随从,经常发火摆架子,使得人们忍无可忍。
作为国学大师,于丹本应谦谦有礼、大度宽容,她讲授的内容都是关于中国的道德文化,可她却用一副趾高气扬的态度,据当时的帖子爆料,她嫌弃酒店光线不好,房间来回换了三次。很多人感叹,于丹表面谦和宣称要把中国道德文化发扬光大,私底下却是这幅德行,实在让人失望,此时,于丹的人设已然快Hold不住了。
人设彻底崩塌
如果说前面这些事例,人们还能容忍的话,那下面于丹的过分举动,使得北大认真研究学问的人无法忍受。那是一次昆曲讲座,虽说于丹在昆曲方面研究没有多深入,但是出于名人效应还是要请于丹来,不来还没事,一来于丹出了不少洋相。首先是穿着大跌眼镜,充满文化知识氛围的一场讲座,于丹却身穿超短裙脚踩恨天高,化得妆也很浓,非常不合时宜,台下的人本来就挺反感。
其次是于丹讲座的开场白引起了公愤,一开口她便说“我代表大家”此话一出,可就让台下的观众坐不住了,台下所坐的观众之中大多是对昆曲颇有研究之人,而于丹对于昆曲并不是特别熟悉,这个举动可真是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些北大学子便开始连连嘘声,轰她下台,以示抗议,最后于丹不得不下台,人设彻底崩塌。
最初很多人认为于丹能够如常青树一般,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并且能在国学大师的位置上稳坐,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于丹会彻底跌到谷底,即便是多年后的今天,提起于丹人们只能摇首叹息,不过细细一想,于丹落得这样的结局,不怪他人,只怪自己没有摆正心态,更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54岁的于丹跌落神坛。
不过再回看于丹最初的演讲,她能用通俗幽默的语言为我们传递蕴含的精神,深入简出地将中国文化展现出来,也还是有些优点的,至今于丹沉默多年,希望她能彻底地冷静反思,沉下身、静下心好好钻研学术,说不定真的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对此,你们怎么看?
文/李清宇
撰文丨黄兆琦
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IGBT……这些听起来陌生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在我们生活中虽不能直接可见,却在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充电电源、汽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半导体分立器件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器件,犹如一砖一瓦,构筑起各种电子设备的“高楼大厦”。
从2018年的“中兴事件”到美国打压华为,以及持续至今的中美贸易争端,我们看到了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已势在必行。其中半导体分立器件属于行业的中游制造环节,也是国内企业尚未突破的薄弱点,自给率尚不足30%。
此外,在产品应用上,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龙头半导体公司垄断了分立器件的高端市场,国内大部分企业只能在门槛较低的领域抢夺份额,面临国内外双重竞争压力。
即便如此,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和电子消费市场仍然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机遇。2019年,银河微电作为一家规模尚小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厂商,成功与英飞凌、安森美等公司一同加入了国际汽车电子协会的半导体器件技术委员会。
银河微电如何在国内外竞争格局中打造自身优势?未来它能否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壮大?
国内市场需求超3000亿元
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光电器件同属于半导体制造产业,居于半导体产业链中游环节。其下游应用覆盖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家用电器、适配器及电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绿色照明等多个领域。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电子产品消费市场,2019年半导体市场销售额在全球总额中占比35%,大大高于美洲(19%)、欧洲(10%)和日本(9%)。2010年以来,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高端应用领域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分立器件产品升级和需求增长。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1-2018年我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销售收入由1388.6亿元增长至2658.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72%,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到2020年,分立器件的市场需求将达到3102.2亿元。
虽然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拥有3000亿元的广阔市场空间,但国内企业与海外大厂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
在行业集中度上,全球范围内,以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为代表的国际领先企业占据了全球半导体分立器件的主要市场份额。据Gartner统计,2018年全球分立器件市场中,小信号器件前十名厂商集中度接近90%,功率器件前十名厂商集中度接近80%,除华微电子(600360)外均为国外公司。
与之相反, 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分立器件制造企业共343家。从收入占比来看,其中上市公司收入占国内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仅在3-4%之间,远低于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集中度。
在中国市场,国产半导体分立器件厂商面临着“大而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并且起步晚,国内分立器件公司产品多应用在中低端领域,如计算机及周边、网络通信、绿色照明与电源充电器等。这些领域进入门槛较低,因而竞争激烈,包括银河微电在内的国内领先企业平均毛利率在25%左右。
在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高端应用领域,市场则由欧美代表性厂商垄断,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维持在35%以上。
由此看来,银河微电所处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需求广阔,却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银河微电如何在“内外夹击”中摸索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小信号器件行业领先
虽然竞争格局十分严峻,但半导体制造的国产替代浪潮仍为银河微电带来了机遇,它以小信号器件为突破口形成了领先优势。
半导体分立器件有小信号器件、功率器件两大分支,2018年全球分立器件市场份额中,小信号器件占比约为16%,是分立器件的重要细分领域。国内领先的分立器件企业大部分产能都集中在功率器件,并且已经产生比较成熟的行业龙头扬杰科技(300373)。
自成立之初,银河微电就选择从小信号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切入,技术积累深厚,具备了完整的产品系列。其已量产的分立器件有8000多种规格型号,是细分行业中产品种类最齐全的公司之一。
相比其他国内公司,银河微电在小信号器件产品上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其市场占有率超过5%,属于规模较大的领先企业。
银河微电以小信号器件为突破口,在国内较分散的市场格局中,避免了与龙头厂商扬杰科技形成直接竞争,保证了毛利率水平不被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压低。2017-2019年,银河微电的毛利率水平稳定在26%以上,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河微电在小信号器件的优势地位助力了其盈利能力提升,也为深耕先进生产工艺和新技术研发打下基础。
封测技术一直是银河微电的强项,在小尺寸、高功率密度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市场上需求增长最快的第四代封测工艺已经量产,*的第五代工艺进入试样阶段。2019 年银河微电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评为“中国分立器件封装产能十强企业”。
在分立器件芯片上,银河微电自主研发了“平面高压大功率芯片”,结合了目前台面与平面两种芯片的特点,性能参数达到国际领先企业同等标准。
此外,由于半导体制造技术更迭速度加快,虽然硅材料依然是主流的分立器件工艺平台,但新的半导体材料正逐步走向成熟。银河微电针对GaN、SiC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材料正在展开预研及储备新技术。
银河微电凭借小信号器件领域的先发优势打开市场份额,已经积累了一些优质的下游客户。比如在家电领域,银河微电是创维、格力、TCL、美的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产品需求稳定。
进军高端市场
在中国市场,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呈现金字塔格局。第一梯队为国际大型半导体公司;第二梯队为华润微、扬杰科技、华微电子及银河微电等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内领先企业,它们在部分优势领域能实现进口替代;第三梯队是从事特定环节生产制造的企业。
银河微电的下一步发展,将直面来自国外大厂的竞争。由于小信号器件的应用仍然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利润水平较低且竞争日益激烈,进军高端市场是银河微电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最近两年,小信号器件产品的单价由2018年的39.54元/千个下滑至2019年的37.22元/千个,对银河微电的营收规模造成了不利影响。从长远发展考虑,银河微电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此外,持续至今的中美贸易争端也造成国内出口环境恶化,计算机及周边设备、通讯设备等行业受到较大影响。2017-2019年,银河微电营收逐年出现下滑,由61170.5万元下降至52789.4万元,降幅达到13.7%;毛利润也由16033.7万元下滑至14382.5万元。银河微电亟需开拓新的增长点。
光电器件和分立器件中的大功率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器械等领域,利润率较高。并且,中国的5G商用、新能源汽车、智能工业控制等新兴领域发展较快,所需半导体分立器件国产替代空间大。
进军高端市场,银河微电需要从光电器件和大功率器件入手,拓宽产品应用领域。事实上,银河微电已经在技术储备和客户渠道上为此做好了准备。
在银河微电的在研项目中,大功率器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进入小批量产阶段。在光电器件上,用于汽车制造的LED与光电耦合器即将量产,银河微电将可以由此打开汽车电子等高端市场。
在已有储备技术之外,银河微电将募集3亿资金扩大产能和新建研发中心,在现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小信号器件向超薄超小型方向创新,将功率器件向大功率低功耗方向发展,并进一步拓展光电器件的生产种类。
为了帮助新产品实现量产后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银河微电已经与下游多个新兴行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网络通信领域,银河微电与法国S*EMCOM、中兴通讯、普联技术、吉祥腾达、星网锐捷等合作良好。在汽车电子领域,其与航盛电子、通宝光电、松下、比亚迪有着达成合作,未来光电器件新产品将应用于车载多媒体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及LED照明系统。
另外,在工业控制领域,银河微电与梅特勒-托利多、埃斯顿、许继电气、国电南瑞、威胜信息等公司合作,产品将应用于工业测试测量设备、工业变频,以及医疗清洗消毒设备。
银河微电的主营产品半导体分立器件需求广阔,但国外大厂垄断了高端市场,国内企业规模较小,竞争激烈。银河微电以小信号器件为突破口确立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在国内企业中做到了行业领先。
为了打破外企垄断,同时避免中低端产品单价降低带来的业绩下滑,银河微电在技术储备和客户渠道上为进军高端市场做好了准备。新技术产品量产后,银河微电有望在众多国内企业中脱颖而出,在半导体行业国产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国学大师
“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而“大师”则是指某个人在某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的尊称。而“国学大师”则是对国学研究透彻的人的尊称。国学大师,不仅仅是在国学的学问上有很深的造诣,还需要在道德、人品、文品等十分卓越统一才能被称之为“国学大师”。近代被称之为“国学大师”的人主要是章太炎、钱钟书等人。“国学”为什么如此受人喜欢和尊敬?
原因是19世纪末,西方文化渐渐占领了中国文化,但是日本人却在反思和重视本国的文化,这加深了对中国人的刺激,于是便力倡“国学”,保存国粹。所以“国学大师”便意味着以研究中华文化和学术为基础,发扬中华为主,所以才被人敬佩和喜爱。
于丹曾经作为“国学”大师,就十分受人尊敬和欢迎。但是她却最终被拉下神坛,这是什么原因?而于丹又是为何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于丹的平坦道路
于丹,在《百家论坛》节目中凭借惊人的对国学的理解能力而被人所知,在当时被人称之为“国学教母”。于丹出生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才高八斗的国学界一代大师。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于丹从小便开始接触一些国学文化,对《论语》等更是反复阅读品味,因为从小聪慧加之父亲的指导,于丹开始对于《论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热爱国学的于丹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了对国学有更深的理解,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继续深造,199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影视系主任……可以说一路走来道路十分平坦。
2006年10月,于丹开始有意识的运用人际传播的策略,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形式结合,目的在于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于是于丹先后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解读《论语》和《庄子一》。而后还在《文化访谈录》中讲解昆曲艺术。在2007年又在讲坛中解读自己对论语的感悟。于丹用了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将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教授变成了被人们信仰的“国学大师”。随后于丹更是出现在一些国际化的文化活动中,宣扬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于丹还为汶川地震等拍摄公益宣传片,2007更是以“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第二引人热议。
于丹被轰下台的真正原因
但是好景不长,在2012年,于丹先后数次被人质疑其学术研究,更是在2012年11月18日被北京大学学子轰下台,后还被交通大学学子轰下台。这样一被世人称之为“国学大师”的人,为何会遭受如此抨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于丹的心态变化,已经不在精心钻研学术。可以说于丹是一个被市场摧毁的知识分子。同样在百家讲坛中走红的易中天对她的评价是:于丹把重点搞错了,她将谋生放在了首位。她是一个被市场经济耽搁了的知识分子。从易中天对于丹的评价我们就知道,于丹在出名后改变了最初传播崛起中国文化的想法,反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迷失了方向。
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出名的方式越来越多,社会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嘈杂。在于丹因为百家论坛出名后,也出了几本书,但是读书逐渐发现,于丹的书大多数都是改版,从以前的书中摘抄复制下来的,新思想完全得不到展现。而很多人对于丹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说她讲课华而不实,纯属是心灵鸡汤,感觉听起来说得很正确,但是实际听过以后完全得不到心灵的洗涤,还是很迷茫。这样的评价一针见血的之处于丹的问题所在:于丹不再苦心钻研学术,一而再的为活跃在舞台上而“努力”。
第二点原因便是于丹的虚荣心作祟。在北京大学被轰下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于丹当时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师生一起交流昆曲的感受。11月17晚,北京大学剧院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表演,其中有很多古稀老艺术家出场。据当时有观众声称,在北大听昆曲的很多都是昆曲的爱好者,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都是买票入场的,所以观众中大多数是对昆曲有基础的人。
事故发生在表演结束后,支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感受,当时的于丹身穿短裙,踩着高跟鞋,化着浓妆,这样的打扮让观众就有些反感,认为于丹并不是专门来欣赏之人。本身不是昆曲出生的于丹,上台之后首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代表大家”,于是台下便有人让于丹下去,认为于丹这种穿着打扮配不上代表大家,也不配和艺术家们站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于丹被轰下台这一故事。
原因很简单,受惯大家吹捧的于丹,虚荣心作祟,认为大家都会崇拜接受她,并且她认为只要是自己说的话都会被认同,但是她忘记了自己不是昆曲出生之人。于丹被轰下台后,她还没有反过之心,反而在微博上对此事做出评论,大谈当晚艺术家的表演,想让人认为自己在这行是十分的熟悉。这自然让大家十分反感,于是于丹便在世人心中 存在裂缝,并且这个裂缝越来越大。
被市场摧毁的知识分子
在这个社会,有很多方式能够出名,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你会以更快的速度陨落,而真正的受人尊敬,是需要用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让人们知道你确实为之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被市场摧毁,因为他们抵挡不了出名的诱惑,而出名以后往往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比如于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众人吹捧下变得迷茫。所以一个人只有安心的做学术研究,并且永远这样坚持才能对其学术有所贡献,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终究会耽误自己的一生。
文/羽昕
中华民族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这片辉煌的历史天空中,亦有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星辰。从古走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星辰”,都将其称为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彩内容则被称为“国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都可以谓之“国学”。
而提起“国学大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这些民国时期的大师,可以说是国学的*成就者。然而,到了现代,这样的“国学大师”似乎不怎么多了。而今天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也被誉为“当代国学大师”,曾受无数人崇拜,但这位“国学大师”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了,她便是于丹。
捧上神坛
提起于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于丹?你是说那个骗子?”可见于丹现在的名声并不怎么样,但若放在十五年前,她却是响当当的“国学第一人”。于丹是1965年生人,先后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于丹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所教授是古代文学。这样一位普通的大学老师,她被捧上神坛,则要从2006年的那个十一国庆假期讲起。
当时于丹受《百家讲坛》栏目组的邀请,到《百家讲坛》讲授七天的古代文学专题课。这对于丹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百家讲坛》在当时算是国内最顶端的传统文化电视栏目,能上这个节目,还能连登七天,这无疑是出名的大好机会。
于是,于丹就在这七天档的节目里讲了自己对于《论语》的多年学习研究心得。这一讲授很快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很多人都被于丹独特的解读所吸引了,收视率一度爆表。2007年春节,《百家讲坛》又一次邀请于丹做《庄子》心得的讲授,收视再度爆表。至此,于丹被很多人捧上神坛、奉为“国学大师”“中国国学传播第一人”等等。
学术造假
俗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丹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但仔细查看她的经历,我们只能说:“于丹被撵下神坛,是自己作的。”第一点就是学术造假事件。2006年,随着《百家讲坛》的一炮打响,于丹在当时可谓是“红遍了半边天”,她也借机出版了自己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多部图书。
图书出版后,好评不断,但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指出,于丹出版的新书中有许多内容都与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内容高度相似,甚至还有完全一致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于丹非但没有出面解释,反而要以诽谤罪告那些提出疑问的读者,此举动令很多于丹的追随者都大感失望。
2007年,于丹受邀观看一场昆曲表演。表演结束后,于丹被邀请上台与观众们分享一下感受。此时的于丹,化着浓妆、穿着*走到台上讲起自己的感受。观众们却发现她讲得似乎并不太对,有关昆曲的许多常识内容都讲错了,但因为是公共场合,也没有人当场指出来。紧接着,于丹就匪夷所思地出版了《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一书,该书再一次被指控抄袭。于丹彻底站到了“学术造假”的位置上。
品行不佳
于丹爆红的同时,她还受邀参加了许多的公开演讲,据传当时邀请于丹老师的出场费堪比娱乐圈的一线明星。而真正令公众感到愤怒和失望的则是她在伦敦的一场经历,受国家和英国文化部门的邀请,于丹代表中国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巡回演讲,将中华文化分享给英国民众。
但在刚到伦敦的当天,英国政府方面安排于丹住宿,却遭到于丹的厌恶和嫌弃:于丹认为对方所安排的这家酒店档次太低,房间设施太落后,要求换个高星级酒店。英国政府无奈答应了于丹的要求。
而当晚,在英方的宴请晚会上,于丹指着随行的一位名气没有于丹大的中国小作家说道:“你是什么身份,怎么配和我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说完便让服务员安排那名作家到其他地方。此事在英国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消息传回国内后也激起了国人对于丹的反感和愤怒,这成为将于丹拉下神坛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据说,后来于丹回国后,在北京多所高校进行讲演时,都遭到了该校学生的抵触,于丹这位曾经的“国学大师”被赶下了讲台。时至今日,我们也很少听到关于于丹的消息了。笔者认为,于丹的文学功底还是有的,但她显然已经被金钱利益污染了。一个人能力很重要,但相比而言,品行更为重要。成大事者、研学术者,应该沉下心搞研究,而非嚣张跋扈、自以为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于丹怎么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于丹怎么了、银河行业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