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3月23日,信达澳银基金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外方股东的实控人变更,以及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公司自2022年3月21日起正式更名为“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澳亚基金)。同时,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已于3月21日变更为公司总经理朱永强。
作为一家老牌中外合资公募基金,信达澳亚基金目前在管规模859.66亿元,虽然规模不靠前,但公司的去年全年利润却跻身“百亿俱乐部”。近一年来,公司共有5位新任副总经理,分管权益、固收、专户、市场销售、产品创新等多个业务板块,“绩优则仕”趋势较为显著。
更名后中澳合资的性质不变
就此次更名,信达澳亚基金表示,更名后中澳合资的性质保持不变。目前由信达证券与外方股东EastTopco Limited共同持有公司股份。
“近年来资本市场机构化、国际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此次更名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动作’旨在全面提升公司发展格局,迈出国际化的坚实步伐。”该公司进一步表示,更名后的信达澳亚基金,将立志成为亚太地区*的资管行业原材料供应商,以专业的力量为大家带来良好的投资体验。
作为中外合资公募,信达澳亚基金成立于2006年6月5日,是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全资子公司设立的合资公司。2015年中方股东变更为信达证券,本次更名源于近期外方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变更。
截至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线主要聚焦在主动权益、*收益和量化投资三大方向。
财联社
虽然管理规模不靠前,但该公司去年全年利润却跻身“百亿俱乐部”。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信达澳亚基金去年全年利润为106.42亿元,排名第23,仅权益基金方面的利润即达到102.65亿元。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最近3年5年权益类产品*收益分别为289.88%、313.87%均在全市场公募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一。
信达澳亚基金表示,以公司丰富的投研经验和基金经理的“能力圈”为基础,未来将会集中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投资体系和产品线,为投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步变更为朱永强
此外,信达澳亚基金法定代表人已于3月21日变更为朱永强。
公开资料显示,朱永强于2019年12月5日起任信达澳亚基金董事,2019年12月31日起任信达澳亚基金总经理,2020年8月起兼任信达澳亚基金首席信息官。
早在加入信达澳亚基金前,朱永强曾拥有券商经纪业务、公募基金管理层的从业经验,是浙江大学工学硕士,长江商学院*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2004年12月至2010年1月历任华泰联合证券总裁助理、副总裁;
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任中信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管理委员会董事总经理;2012年11月至2016年10月任中国银河证券经纪业务线业务总监,兼任经纪管理总部总经理;
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任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显见“绩优则仕”人才激励意图
除了公司法人变更,信达澳亚基金在最近一年也出现不少高管变更动作。
早在去年3月30日,该公司公告称,王建华新任公司副总经理,于2021年3月29日开始任职。公开资料显示,王建华于2021年2月加入该公司,任副总经理,分管固定收益部。早在此前,他曾在2009年至2020年历任交通银行总行管培生,苏州分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资管业务中心结构融资部、资本市场部总经理,权益投资部、研究部总经理等。
此外,公司内部多位基金经理,以及首席市场官、产品创新部总监也被升任为副总经理,“绩优则仕”的人才激励意图显而易见。
同年6月18日,冯明远也升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他此前曾就职于平安证券,自2014年1 月加入信达澳亚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 理助理、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部副总监、联席投资总监。此次起任副总经理后,分管权益投资业务。
2021年11月9日,魏庆孔新任公司副总经理。他曾就职于国泰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前海开源基金。2020年2月加入信达澳亚基金,任首席市场官,此次起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公司市场销售部、机构销售部、互联网金融部。
今年2月12日,信达澳亚基金发布公告,鲁力和李淑彦于同日新任公司副总经理。据了解,鲁力曾任南方基金产品开发部负责人、前海开源基金产品总监、首席产品官、联席投资总监。2020年2月加入信达澳亚基金,任产品创新部总监、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部总监和运营管理总部总监。自他起任公司副总经理后,分管产品创新部、智能量化与全球投资部,同时不再兼任运营管理部总监。
李淑彦历任博时基金研究员、永赢基金研究员。2015年5月加入信达澳亚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部副总监兼研究咨询部负责人,2021年11 月16日起兼任专户投资部投资总监。2022年2月9日起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专户投资部,同时兼任权益投资部研究咨询部总监。
半月内A股已有三家上市公司被“勒令”终止上市,其中包括2017年盈利、但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ST烯碳(000511.SZ)。这让连续三年亏损、去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公司压力倍增。
*ST众和(002070.SZ)尤其紧张。6月1日,公司财务总监黄燕琴在网上公开致歉会上坦言,目前公司已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暂停上市,若2018年度继续亏损,将面临退市风险。
*ST众和于2006年10月上市。在原有纺织印染业务走弱时,该公司于2012年开始向锂电新能源行业转型。但转型难度、成本并不算小,2012年至2014公司勉强维持盈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保持分别是4146.77万元、4209.34万元、1334.37万元。
然而,自2014年盈利骤降近七成后,*ST众和在2015年遭遇纺织印染行业和锂电行业双低潮加压下,终于难以维持盈亏相抵,当年巨亏约1.5亿元,同比跌幅超1200%。
至此,该公司元气大伤,挣扎在亏损“泥沼”中。2015年至2017年,*ST众和已连续亏损三个会计年度。到2017年年末,公司亏损已超10亿元,2018年一季度续亏5116.56万元。
与亏损相伴随的,是公司严重恶化的财务状况。201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截止2017年12月31日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资产为-5.33亿元,同时有大量无法偿付的到期债务,包括金融机构借款、货款及税费款项等;2017年11月公司债权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破产重整。
这样的局面下,自2014年年度报告开始,*ST众和已经连续有四个年度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至少是带强调事项的非标审计意见。最近一次的2017年年度报告更被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亏损背后,常常是混乱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情况。5月28日,福建证监局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彻底暴露了*ST众和的问题。
福建证监局认定,*ST众和具有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未及时披露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未及时披露主要资产被查封,未及时披露订立转让子公司股权重要合同,未及时披露公司董事长许建成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等重要情况。
据了解,2015年1月26日,*ST众和控股子公司金鑫矿业以持有的马尔康党坝锂辉石矿采矿权未抵押,向中融国际信托借款2亿元。但2016年2月11日,金鑫矿业贷款到期,其与保证人*ST众和均未偿还到期贷款,违约本息合计2.34亿元,占上市公司份2015年经审计净资产的30.73%,构成重大债务违约。
而*ST众和2016年、2017年相关定期报告未按规定计提逾期贷款的罚息,导致相关财务数据少计提罚息数百万元,并虚增净利润。其中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报告中,虚增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当期净利润比例53.27%;在2016年度半年度、第三季度报告及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中,上述数据虚增比例分别是22.29%、22.36%、28.91%;2017年半年度报告的虚增比例也有4.69%。
更关键的是,2016年7月1日,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查封了金鑫矿业持有的马尔康党坝锂辉石矿采矿权。而马尔康党坝锂辉石矿采矿权是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根据*ST众和2015年度财务报告,上述采矿权账面余额5.58亿元,占其2015年经审计净资产的73.28%。
这还不算,2017年3月4日,*ST众和董事长兼总裁许建成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公安局拘留,并随后执行逮捕。这么重大的信息,公司迟至当年5月12日才披露。
2018年6月1日,在只有财务总监、独立董事、监事参加的公开致歉会上,黄燕琴称,将开展董事会改组换届,逐步消除董事长个人案件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
同时,黄燕琴表示,公司将在2018年度继续推动纺织板块资产的处置工作,专注发展新能源板块业务,争取使恢复公司的盈利能力。
按照此前思路,*ST众和将采取措施保障持续经营能力,恢复盈利能力,争取2018年度实现扭亏为盈,达到恢复上市的条件。这些有措施主要是:公司及其子公司拟接受战略投资人内蒙古兴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资助,将全面停产的纺织印染板块整体剥离,争取金鑫矿业尽快复工,通过实施重整化解债务危机,解决纺织板块职工安置等资金缺口等。
但截至6月1日,从公司披露的重组进展来看,*ST众和自救成效不大,至今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未获法院正式裁定受理。公告显示,自2017年6月公司推进资产出售事项以来,公司与多家意向方进行了接洽、谈判,由于公司面临诸多困难、外部环境条件不断朝不利于交易达成的方向发展,且交易方案需要统筹考虑公司债权人、交易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等多方利益平衡,谈判难度和工作量极大,公司与相关意向方未能如期达成一致方案。
而*ST众和自今年3月20日以来连续三次通过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纺织印染板块资产期间,至今未能征集到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目前公司已终止纺织印染板块资产公开挂牌,另行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方。
信达澳银基金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澳洲联邦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康联首域集团有限公司(East Topco Limited)共同发起,是国内首家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澳洲在中国合资设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2015年5月22日,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权(54%),与康联首域(46%)共同持有公司股份。
也就是说,它现在的股东是信达证券和康联首域集团,它是一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
信达澳银基金成立半年多便遇到2007年的牛市,资产规模快速突破200亿,谁曾想这是漫长10年的高峰,下一个200亿直到2020年二季度才达到。
具体到产品上,信达澳银基金200多亿的规模并不是由固收类基金堆积的,它家货币基金,截至6月底,规模*的信达澳银慧管家货币C也不过3.96亿。
现在固收占比低,并不意味着一直占比都低,它家以前是靠固收做大规模的。
2015年,信达澳银基金的管理规模站上了100亿,总规模为107.38亿,货币基金达到了60.67亿,固收基金规模达69.56亿,固收规模占比高达64.78%,
2016年和2017年,随着货币基金规模的不断上升,信达澳银基金的总规模也一路增长。
2016年固收类基金占比83.51%,2017年固收类基金占比78.60%;直到2019年,公司的货币基金规模由上一年的82.32亿减少到了只剩下9.15亿;2020年进一步减少到8.02亿。
立足现在,我们纵观它家38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别统计),你会发现,信达澳银基金的规模全靠冯明远一人撑着。
规模超过10亿的6只基金中,有5只是冯管理的。截至6月底,冯明远在管基金规模191.76亿元,占信达澳银基金总规模的75.13%。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冯明远管理的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2019年内收益94.11%,位居主动股票型基金榜眼,最近三年收益达到126.88%,成为主动股票型基金业绩榜三年期收益的*,
因此,冯明远在近两年力压不少知名老牌基金经理,成为一匹不折不扣的大“黑马”,他的代表作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股票规模突破100亿,达到128.69亿,也是信达澳银基金旗下*过百亿的产品。
然而,当公司整个规模都寄予一个基金经理身上,是极其有隐患的,如果未来发生人员离任,特别容易导致规模流失,信达澳银的管理层必然深知利害。
信达澳银基金旗下现有10位基金经理,尹华龙、孔学峰主管债券、货币。
剩下的还有:冯明远、曾国富、王咏辉、刘威、王辉良、邹运、杨超、杨珂,
信达澳银基金领导层要想发展全明星阵容,必须将其他基金经理推向市场,上述10位选谁呢?
尹华龙、孔学峰率先pass,曾国富、王咏辉、王辉良,3位虽然从业经验时间长,但历任基金业绩相对于同类一般,说服力不够。
数据天天基金网,截至20200816
数据天天基金网,截至20200816
数据天天基金网,截至20200816
常规思考,经验(基金经理从业时间)+业绩,两方面都还可以的,只剩下邹运。
数据天天基金网,截至20200816
所以,邹运能成为信达澳银蓝筹精选股票的拟任基金经理,一切也说得通了。
公开资料显示,邹运,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2012年-2015年在富达国际,任研究员;2015年10月加入信达澳银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2019年5月20日开始做基金经理,是位新人。
他虽然管理过3只基金,但是,都不是单独作为基金经理的,你无法判定,他管理基金的历任回报是不是他带来的。
综合看,信达澳银基金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打造自身的基金经理团队的想法是好的。但,需要发新基金吗?让邹运把在管的老基金做好,有成绩后再发新,岂不更有说服力。要知道邹运在管的3只,规模都极小啊。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以上观点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
余世鹏 中国证券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信达澳银》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信达澳银、000511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