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4月21日中曼石油(603619)跌5.78%,收盘报14.68元。
重仓中曼石油的前十大基金
中曼石油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1.48亿元,同比下降5.66%;归母净利润3933.49万元,同比上升114.11%;扣非净利润3604.86万元,同比上升112.66%;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4.04亿元,同比上升22.4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989.18万元,同比上升112.9%;单季度扣非净利润1927.07万元,同比上升112.21%;负债率62.5%,投资收益62.42万元,财务费用7875.71万元,毛利率29.17%。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家,增持评级1家。
根据2021年报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该股的基金共15家,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基金为华商盛世成长混合。华商盛世成长混合目前规模为23.91亿元,*净值4.5797(3月22日),较上一日上涨1.38%,近一年上涨15.67%。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周海栋。周海栋在任的公募基金包括:华商新趋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管理时间为2015年5月14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266.19%;华商优势行业混合,管理时间为2016年8月5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189.23%;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A,管理时间为2018年11月26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249.15%。
华商盛世成长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
0.29元!进入退市整理期的中弘股份(000979,股票简称变更为“中弘退”),在遭遇连续跌停后创下A股史上新低,彻底沦落为“仙股”。截至11月28日下午收盘,中弘股份仍然封死跌停,至此该公司股价已连续11个跌停。
↑中弘股份退市 据东方IC
A股“面值退市”第一股
中弘股份将是A股首家低于1元面值而被强制终止上市的公司。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不幸触发退市程序,深交所于11月8日根据《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以及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作出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
从表面上看,中弘股份退市只是因为触发了强制退市程序,但背后原因并不简单。中弘股份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综合型地产企业,2010年公司借壳上市。不过上市以来业绩长期令人担忧,期间公司又多次通过高送转扩张股本,从借壳时的5.6亿股疯狂扩张到83.9亿股,导致股价被越摊越低。
最不可思议的是2017年,中弘股份股价本来只有2元多了,居然又来了一次高送转,结果除权之后股价直接变成了1元股,活生生逼到了“面值退市”的悬崖边缘。
2018年以来,中弘股份风险全面爆发,期间虽采取所谓战略重组、控制权转让以及资产处置等自救措施,但均告失败。由于股本扩张过快,业绩又跟不上,最终导致股价“跌跌不休”。公司股价于8月15日*跌破面值1元,之后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并于10月18日触发了退市程序。
而进入退市整理期后,中弘股份价格就呈现连续跌停的走势,在经历11个跌停板之后,中弘股份已经彻底沦为“仙股”。虽然最近几天都曾经打开跌停板,但很快又封死跌停。
谁是下一个退市股?
现在的中弘股份“烂”成了什么样子?红星新闻
回天乏术的中弘股份退市已进入倒计时,但恐怕还会有垃圾股步其后尘。截至11月28日收盘,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仙股”还有金亚科技、海润光伏,1元附近的则有华锐风电、凯迪生态、华信国际、保千里等,这些公司大多已加入ST行列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中弘股份退市无疑会给市场热炒的“1元股”带来影响。长期以来A股市场投机炒作之风盛行,特别是顶着买壳、卖壳概念的垃圾股被爆炒。一些投资者也喜欢买超低价、质地极差的垃圾股,但有了“1元退市”标准后,市场分化无疑会加剧。对于那些持续亏损、濒临退市边缘的垃圾股,理性投资者能做到的就是尽量远离。
红星新闻
编辑 杨渝彤
又一位公募总经理离任了,不同的是,这次是华商基金的总经理兼基金经理梁永强。
对于梁永强的离任,其实一两个月之前《》
从14年前华商基金筹备至今,梁永强全程参与。而一直以来他都不愿多言,作风低调。离职之后,
A面:基金经理梁永强
身为基金公司总经理,同时兼任4只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这在公募行业非常少见,梁永强便是其中之一。
*的投研人才晋升到高层管理者,这符合多数基金公司的内部提拔路径。但一般做到总经理这样的职位之后,很多人不会再亲自管理基金了。但他对投资热爱且执着,愿意一直坚守投资一线。比起3年的总经理生涯,梁永强在基金经理一职上已经做到了11年,基金经理始终是梁永强身上非常鲜明的标签。
2004年7月,梁永强担任华商基金筹备组成员;2005年12月起,梁永强先后就职于投资管理部和量化投资部;2007年5月开始担任华商领先企业基金经理助理;2008年9月梁永强和庄涛一起担任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此后几年,梁永强同时掌管华商动态阿尔法等多只基金。
犹记得华商盛世成长,2008年成立之后面临市场持续调整;但到了2008年末,该基金依然收获了正收益。进入2009年,华商盛世成长的年度涨幅达到106.8%,跻身当年业绩排行榜前十。同年,孙建波加入华商基金,正式开启了“华商三剑客”时代。到了2010年,华商盛世成长以37.77%的年度回报力压王亚伟等多位业内高手,夺得年度*,“华商三剑客”开始广为人知。
如果要把梁永强在华商基金的投资经历划分阶段的话,2014年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界限。
熟悉梁永强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他对于一个行业非常看好的话,是非常敢于下重仓并长期持有的。在2014年之前,梁永强管理的多只产品,比如华商主题精选、动态阿尔法等基金,长期坚持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且对于重仓股经常持有周期在3年以上,而这样的坚守在2014年之前也是卓有成效,也因此收获赞誉无数。但梁永强投资方向的选择,在2014年之后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军工股成为他最主要的投资标的。
其管理时间最长的一只基金华商动态阿尔法,梁永强从2014年三季报便开始多次提及军工的投资机会。也是从彼时开始,梁永强旗下管理的基金开始不断重仓军工股。时至今年一季度末,在其管理的产品中,重仓股依然是军工股云集。甚至梁永强自己也拿出真金白银表态,不断加码申购这些基金,合计持有规模已经千万计。
而从军工板块这几年的表现来看,2015年跟随大行情迎来一波上涨之后,从2016年至今,并没有整体性的行情。这也使得其管理的产品除了在2015年还能在同类产品中位列中游外,2016年和2017年,其管理的华商动态阿尔法混合年度收益分别为-15.43%和-18.51%,落后于同类平均。
这份坚持为众多人所不解。也许军工股的成长空间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来兑现,但这并不符合市场上各类持有人对于公募基金的赚钱预期,而行业当中每一年的排名也是很现实的。
卸任后的梁永强向
B面:总经理梁永强
做投资和做管理,也许是两套素质。但投研实力始终是公募基金的灵魂,因此让懂投研、做投研的人来管团队,其实是更有同理心的,也更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过,对于总经理成绩的考验,也不仅仅是只看业绩排名那么单一了。产品线建设、规模、利润、团队实力、各类风险事件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构成了总经理的“绩效”。
2015年10月,基金经理梁永强正式出任华商总经理。回顾当时的市场背景,A股正处在暴涨之后巨幅调整的间歇,接下来还有一波不可预知、前所未有的熔断等着考验各位管理人。
先来看这3年间的产品和规模表现。2015年的规模效应仍旧是明显的,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华商31只基金总资产净值为621.1亿元,这也是其近十年的规模高峰;2016年36只基金总计479.97亿元;2017年44只基金合计380.81亿元。观察华商发行的产品,市场上一度炙手可热的分级基金、委外基金等都没有参与,而是始终专注于权益投资,发行最传统的股债产品。
经营数据显示,华商基金2013年至2017年,最近5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7亿元、6.4亿元、14.67亿元、8.64亿元和6.7亿元;净利润为8880.83万元、1.71亿元、4.97亿元、1.92亿元和1.22亿元。
在管理方面,梁永强也着手推进了事业部制。寄望于让事业部成为留住*人才、吸引年轻人才的有效平台,解决公募行业痛点。
不过,对于华商来说,经历过2015年年底和2016年的A股震荡之后,2018年*的风险事件可能来自于债券基金。截至7月15日,财汇大数据终端显示,华商旗下多达6只债券基金(不区分A/B份额)年内的跌幅已经超过了10%,最多的一只达到了32.39%。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踩到了不少爆发风险的信用债,比如“15华信债”、“11凯迪MTN1”等。这件事也成为猜测梁永强离职的原因之一,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论军工股还是信用债,这些都并非主要因素。
之前有媒体采访梁永强,从筹备期就加入华商至今,是否会选择在华商退休。梁永强并未给出具体答复,而是表示“随缘而行,行所当行,行止即休”。市场上猜测梁永强之后会自己创业,对于下一步去向,梁永强告诉
7月30日,华商基金发布*管理人员变更公告,王小刚上任华商基金总经理。王小刚出身于大股东华龙证券,此前是华龙证券副总经理。
一个时代的终结,换言之亦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王小刚能否在任期内有所建树,业界正拭目以待。
“华商基金最近的表现比较可惜,曾经是北京地区一家比较有特点的公司。”北京某基金公司副总告诉时代周报
经历过2015年的高峰之后,近年来华商基金的规模、营收和利润均一路下跌。截至6月30日,华商旗下管理基金的总规模为233亿元,半年内缩水了39%。
成于业绩
华商基金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1亿元,由三家股东投资组建,分别是华龙证券持股46%、华电集团财务公司持股34%、济钢集团持股20%。
2005年对基金行业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银行系基金开闸,改变了基金行业的格局。当年成立的几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如工银瑞信、建信基金等,目前已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此外,与华商基金同期成立,股东背景同样为券商系的汇添富,目前已经成长为行业的头部公司之一。
大股东华龙证券并非一线券商,依赖股东的资源显然并不现实,华商基金成立初期发展颇为缓慢。直到2007年5月,首只基金华商领先企业才成立。当时华商领先企业的基金经理是王锋,后来曾担任华商基金总经理。之后的总经理梁永强,亦为基金经理出身。
经历了成立之初的默默无闻,华商基金以黑马的姿态进入了公众视野。
2008年8月,华商基金的第二只基金华商盛世成长发行,梁永强和庄涛共同来管理。这只基金可谓一鸣惊人,其2009年度的收益为108.18%,在所有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排名第四。该年度收益率*的基金为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收益率为116.19%。
2009年,随着孙建波的加入,华商盛世成长组成三叉戟。2010年,孙建波与庄涛、梁永强共同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获得37.76%的收益率,以*优势战胜市场上所有对手夺得全行业业绩*,王亚伟亦只能屈居第三。梁永强与孙建波、庄涛亦并称“华商三剑客”。
“三剑客”的投资风格各具特点。王锋曾这么评价,孙建波兼具对大局的前瞻性把握和对白马股的深刻挖掘;而激情和犀利的庄涛则因精选大牛股的能力而享誉业内;梁永强则是一位具有个性且淡定坚持的“伯乐”。
*带来的光环,让华商基金规模迅速膨胀。2009年末,华商基金的管理规模不足134亿元。而到2010年末,伴随着华商策略精选发行规模超百亿元,管理规模迅速飙升至417.29亿元,较年初增长283.45亿元,成为2010年规模增长最快的基金公司,行业排名由第40位跃至第24位。
而作为明星基金的华商盛世成长,更是受到投资者的热捧。事实上,这只基金的首募规模仅为3.849亿元。2010年初,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的规模为20亿元,到2010年底已经剧增至126亿元,年内增长约5倍。
不过,慕名而来的投资者收获的并非盈利。华商盛世成长2011年亏损27.92%,排名倒数第五,而另外一只百亿规模的基金华商策略精选也以下跌26%的成绩排名靠后。
盈亏同源
与很多以权益类投资著称的同行类似,华商基金的规模高峰出现在2015年二季度末,彼时华商基金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一度达到763亿元,位居基金公司前50名之列。
高峰之后,华商基金的规模开始持续下滑。2015年年底,华商基金规模为621.1亿元;2016年末的规模为479.97亿元;2017年年末的规模为380.81亿元。
华商基金的净利润,亦伴随其规模的变化走了一趟过山车。数据显示,华商基金2013–2017年,最近5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7亿元、6.4亿元、14.67亿元、8.64亿元和6.7亿元;净利润为8880.83万元、1.71亿元、4.97亿元、1.92亿元和1.22亿元。
对于华商基金而言,最为残酷的考验来自于2018年。截至2018年6月30日,华商旗下管理基金的总规模为233亿元,半年内缩水了39%。
从华商基金的产品策略来看,一直专注于发行主动管理的股债产品,并未参与分级基金与委外基金。事实上,华商基金的规模缩水,主要还是源于投资业绩的下滑。
“华商基金给业内的印象,一直是比较敢于把握机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2017年,华商基金旗下基金合计亏损14.76亿元,在12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二,而华商系基金对于军工股的情有独钟,更是引发了诸多质疑。
华商基金曾经是行业内少数能够在固定收益与权益类基金都颇有建树的公司。2015年华商旗下固定收益类基金的平均回报全行业第一。然而,正是固定收益类基金的糟糕表现,让华商基金负面缠身。因踩雷信用债,华商基金旗下多只债基净值暴跌。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债券基金业绩跌幅前十的名单中,其中有6只是华商旗下基金,其中4只基金跌幅超过20%。
受业绩不佳影响,华商基金旗下多只基金规模大幅缩水。其中华商回报1号的规模由年初的22亿元,降至6月末的1亿元以下;华商双债丰利债券亦由年初的29亿元,下降至6月末的3.76亿元;华商稳定增利债券的规模由年初的23亿元降至9.5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行业,北京和深圳的公司曾经被认为独领风骚。而上海的基金公司,因为很少在年度排名中出彩,而被视为不愠不火,从规模的角度来看亦一度很少有基金公司能进入行业前十。然而,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沪上基金公司占据了主动权益类规模前十中的六个席位。
王小刚时代开启
7月12日和7月13日,华商基金曾接连发了两则公告,分别宣布副总经理陆涛、总经理梁永强离职,理由均为“个人原因”。
此前在梁永强的带领下,华商基金曾展开了事业部制改革。然而,截至6月份,梁永强投资事业部、梁伟泓投资事业部、翟金林投资事业部以及专户投资事业部等四个事业部已经全部被裁撤。
伴随着梁永强的离职,其管理的4只基金变更基金经理。不仅如此,此前“一拖三”的高兵卸任了2只基金,基金经理刘萌萌也于近日离职。
梁永强的职场经历起步于华龙证券,之后一直在华商基金任职。2004年7月进入华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筹备组工作,历任华商盛世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2015年10月份,梁永强正式履任华商基金总经理,不仅负责华商基金的整体业务,同时又是4只混合型基金的掌舵者。不过,市场对于梁永强身为总经理依然管理基金的做法一直有争议,甚至被坊间调侃为“基金业十大未解之谜”。
梁永强的优势是明星基金经理出身,对于投资研究驾轻就熟,在业界亦拥有较好的口碑。而他的继任者,背景却有较大差异。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42岁的王小刚亦出身于华龙证券。其从业经历除了短暂在天水市信托投资公司任职外,都是在华龙证券。
2000年,王小刚入职华龙证券,从基层服务部经理做起,9年之后升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经纪业务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任华龙证券副总经理。王小刚在华龙证券一直主管经纪业务,曾经提出了“深耕甘肃,开拓西北,放眼全国”的发展思路。
与梁永强一路伴随华商基金成长不同,王小刚算是股东派来的“空降兵”。华龙证券有超过一半营业部在甘肃,地方属性明显。从其背景来看,股东方亦很难提供较多资源。据证监会公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华龙证券为BBB评级。半年报显示,华龙证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461万元,同比下滑超出六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华商盛世基金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华商盛世基金公司、000979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