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中国第三季,冲刺中国第三季在线观看

2022-08-01 17:45:53 证券 xcsgjz

冲刺中国第三季



本文目录一览: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航天梦”,谈到航天事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作为中国五大航空航天中心城市的有力竞争者,武汉本来就有很强的实力,是全国三大卫星制造中心之一。为助力航天强国建设,2021年底,湖北展开以武汉为核心的航空航天产业蓝图,锚定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这个大动作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魄力与决心?湖北冲向苍穹、掘金太空经济的底气从哪里来?

成绩斐然:湖北航天正全力飞奔

对深蓝的向往,诠释着人类兼具理性探索和壮丽浪漫。

近日,航天英雄奏凯旋,神舟十三返家园。无数中国力量为成功返回保驾护航,而“湖北造”正是其中一股力量:航天科技42所参与研制了航天员舱外航天服、二氧化碳吸附药盘及“太空厕所”组件等产品;航空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研制了航天员失重防护系统;航天三江红峰公司研制了“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太空空调”......

这是梦想的专递,也是湖北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见证。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追光者也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湖北拥抱太空的勇气,还得从这些亮眼表现说起。

“十三五”以来,湖北航天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特色化、融合化、集聚化发展成效明显。同时还在重大工程推进、运营模式探索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成绩斐然。

发展商业航天,湖北大有作为。

2021年,湖北航天事业不断刷新高度,多次助力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完成3次发射,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

2021年,一个崭新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湖北航空航天工业产值近600亿元。湖北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基础研发、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已形成一定影响。

如今,湖北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集聚蓬勃发展,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较完整的产业链。

放眼望去,航天时代、航天三江、高德红外、锐科激光、航天科工火箭、珈和科技等知名企业都铆足了劲,加速开发新产品、挖掘新市场、建设新基地,共同筑牢掘金太空经济的“湖北队”。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在商业航天领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该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快舟火箭打响国际国内品牌,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等多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中国“星谷”正加速建设。

近年来,我国航天产业正傲然崛起,市场规模在加速扩容。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现存航天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中,湖北共有0.76万家,位居全国第四。

中国商业航天,正是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其道大光。在此背景下,湖北人奔赴星辰大海的信心更加坚定。

2021年底,湖北就定下目标: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行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湖北要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单项*企业和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努力打造百亿级龙头企业。

在航天跑道上,湖北下决心蓄力前行、全力飞奔。

频频出圈:武汉稳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在湖北航天蓝图上,武汉必然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定是最为闪亮的一颗星。

2016年8月,湖北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它是我国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个*航天产业基地,也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这不仅仅奠定了武汉在航天赛道上的地位与优势,更彰显了国家对湖北航天产业的重视与支持。

毋庸置疑,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对于推动湖北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进航天产业全面创新和集聚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动能和新亮点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武汉没有辜负这份沉甸甸的期待,早已赢得发展先机,一座航天新城在长江北岸悄然崛起,武汉航天产业发展不断按下“快进键”。

目前,火箭产业园可年产20枚火箭,卫星产业园可年产240颗小卫星,我国卫星制造在汉跨入批量化生产时代。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聚集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多个航天“国家队”,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等重点项目相继签约入驻。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正在加速形成,武汉持续发力,助推全省航天全产业链快速布局。

2022年3月16日,武汉发布《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打造引领中部的航天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国内*的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和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航天产业发展,例如企业*可获5000万资金支持等。

多重利好加持之下,武汉商业航天实力不容小觑,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对推动湖北航天产业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乘风破浪:锚定“两区”战略定位 湖北航天蓝图熠熠生辉

航空航天是20世纪新崛起的工业体系,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都高度密集的高端产业,科技含量非常高,集工业技术之大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实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被摆在首位。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掘金太空经济的“湖北队”紧跟“进度条”,努力冲刺更高端。2021年4月,航空航天产业被列入湖北制造业16条重点产业链。2021年12月,湖北出台《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航空产业聚集区和国家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围绕“两区”战略定位,湖北保持发展定力,加快航天全产业链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奋力推动全省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格局上主动谋划,湖北要求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基建建设等战略机遇,力争形成“一核引领、四极支撑、多地协同”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武汉为核心,襄阳、宜昌、孝感、荆门为支撑,全省协同联动发展,打造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强大引擎。

在产业方向上提前布局,湖北着力聚焦“航空航天”产业链完善与细分突破,提出航空产品研发、航空器维修及改装、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航天设备制造、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空航天关联产业等8个重点产业方向。

在核心任务上精心部署,湖北大力实施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完善产业资源对接渠道、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等5个主要任务。

全力冲刺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湖北正将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持续构建创新、协同、共享的商业航天发展生态,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不断挖掘航天经济新潜力,为中国航天事业输出源源不断的力量。




150023

证券时报

今年4月底发布的资管新规不允许公募基金继续分级,并规定了过渡期到2020年底。今年5月以来,溢价的分级基金B整体大跌,而折价的分级A大多上涨。5月21日,市场传言分级基金今年6月底前必须转型,昨日,多只分级B跌停,而分级A则整体出现上涨。

昨日中午,

分级B大跌

多个品种跌停

昨日受到分级基金2018年6月底前必须转型的传言影响,分级B开盘整体大跌,多只品种跌停,特别是深成指B(150023)开盘没多久就被封在了跌停板上。深成指B是一只高溢价、高杠杆的投资品种,也是目前受分级基金转型影响*的品种,一旦分级基金转型为普通指数基金,基金价格会向净值靠拢。

今年5月以来,深成指B价格连续大跌,从0.372元跌到了0.247元,短短15个交易日跌幅为33.6%。

昨日中午,

为严格落实《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稳妥推进分级基金整改工作,中国证监会近日拟要求各基金管理人于2018年6月底前制定分级基金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并根据法律法规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分级基金的规范工作。

这就意味着,分级基金并非6月底之前必须转型,而是2020年年底前必须完成转型工作。下午开盘后,分级B曾有一轮盘中上涨行情,深成指B也打开跌停,但最终仍跌停。

昨日收盘,分级B整体大跌,跌停的分级B多达4只,除了深成指B之外,还有高铁B、金融地B和诺德300B,另有十几只产品跌幅在5%以上。

分级A整体上涨

有机构大赚8000万

分级B整体大跌的同时,由于跷跷板效应,分级A价格整体出现上涨,特别是深成指A的表现尤为突出。

深成指A昨日开盘大涨,上午盘中涨幅逼近涨停,午盘上涨6%以上,下午受到监管部门澄清传言的影响而涨幅下降一些,收盘涨幅近4%。

该基金今年5月以来的短短15个交易日,基金价格*暴涨了28%,按昨日收盘价计算的涨幅超22%。

深成指A的*年报数据显示,深成指A的前十大持有人中,中意人寿占了三席,中意人寿保险持有近3.1亿份,占比达17.1%;中意人寿旗下的团体年金持有1亿多份,占比为5.75%,中意资产管理的自有资金持有近6800万份,占比为3.77%。

以这一*持仓测算,意人寿合计持有深成指A近4.8亿份,投资成本在3.5亿左右,从5月初到昨日收盘,该机构大赚8000万左右。




冲刺中国第三季*

经过10个比赛日的激烈争夺,2022世界田径锦标赛在田径之城尤金落下大幕。最终中国队收获2金1银3铜,位列奖牌榜第五位。

王嘉男夺得男子跳远*,冯彬在女子铁饼项目上一投摘金,巩立姣获得女子铅球银牌,切阳什姐则一人独得女子20公里竞走和35公里竞走两枚铜牌,朱亚明在男子三级跳远摘得铜牌。

男子跳跃实现突破 女子铁饼再获*

男子跳远决赛前五跳结束,王嘉男以8米03排在第五位。赛后王嘉男在采访中表示,最后一跳之前,自己思路很清晰,之前第四跳犯规成绩大概在8米20左右,最后一跳把技术和心态放平可以冲击一下奖牌。

助跑、加速、上板、起跳……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最终成绩8米36,一举超过领先的东京奥运会*坦托格鲁,随后出场的选手没人超过这一成绩。

*!王嘉男最后一跳绝杀夺冠,成为亚洲首位男子跳远世界*,继刘翔和王浩之后,第三位在田径世锦赛上获得*的中国男运动员,也是首位获得世锦赛田赛项目*的中国男运动员。

和王嘉男最后一跳完美逆袭不同,冯彬的*在第一投之后就在向她一点点靠近。冯彬在今年投出了66米的个人*成绩,世锦赛之前这一成绩排在今年第四。资格赛规定64米直接晋级决赛,冯彬第一投64米01,一投下班顺利晋级。

决赛第一投,冯彬直接将个人*成绩提升到69米12,这一成绩让冯彬稳稳排在第一位。随后的比赛,美国选手阿尔曼和克罗地亚名将佩科维奇苦苦追赶,但是冯彬的第一投太出色了,直至比赛结束也没有人可以超越。冯彬*夺得世锦赛女子铁饼*,成为继2011年的李艳凤之后,第二位获得世锦赛*的中国女子铁饼运动员。

男子三级跳远赛场,朱亚明凭借17米31米的成绩获得铜牌,这也是中国男子三级跳远世锦赛历史*成绩。从东京奥运会的银牌,到尤金世锦赛的铜牌,朱亚明成为朱建华之后,第二位同时拥有奥运会和世锦赛奖牌的中国田赛项目选手。

朱亚明的个人*成绩是17米57,距离李延熙保持的亚洲纪录只有2厘米,明年杭州亚运会将是朱亚明向亚洲纪录发起挑战的好机会。

坚守赛场 老将发挥依旧稳定

巩立姣第八次参加世锦赛,恢复训练不到半年,决赛3投成绩在20米之上,最终以20米39的成绩获得银牌。八届世锦赛之后,巩立姣手握2金2银3铜。对于这届比赛的银牌,巩立姣说,很知足不满足。赛前采访中巩立姣曾说,希望可以参加10届世锦赛、5届奥运会、5届全运会。如今世锦赛落幕,未来三年对于巩立姣我们依旧可以充满期待。

切阳什姐参加女子20公里竞走和女子35公里竞走两项比赛,收获两枚铜牌。这位即将32岁的老将在赛后采访中表示35公里是奔着*来的,虽然最终拿了铜牌,但是给自己满分、觉得自己超棒。在这位藏族姑娘的表达中,你可以看到老将特有的那份从容与释然以及对竞走比赛的热爱。

35岁的刘虹第七次参加世锦赛,女子20公里竞走冲刺时刻反超对手获得第五名。32岁的苏炳添带伤参赛闯进男子100米半决赛。35岁的董国建在男子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11分14秒的成绩获得第23名,创造了中国男子选手在世锦赛马拉松项目的最快成绩。33岁的李玲第六次参加世锦赛,在女子撑竿跳高比赛获得第六名创造个人世锦赛*成绩。

老将是队伍中的宝贵财富,在世锦赛上他们依旧在稳定的发挥夺取奖牌、创造佳绩。但是更难得的是老将们那份宠辱不惊的心态,那份对于自己项目的热爱以及对于赛场的坚守。

大赛舞台 年轻队员尚需历练

有老将就会有新人,本届世锦赛中国队年轻人的发挥亮点不多,这与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疫情之下训练比赛都有所影响,今年世锦赛之前,中国年轻选手并没有参加很多高水平比赛,大赛经验的不足也让世锦赛的发挥受到影响。

△女子铅球决赛 宋佳媛第五投19米57排名第五

女子铅球的宋佳媛,今年在国内比赛中两次投出超过20米的成绩,世锦赛以19米57排名第六,对于24岁的宋佳媛来说这一成绩已经不错,未来经过更多大赛的历练,宋佳媛有望从巩立姣手里接过女子铅球的接力棒。

女子撑竿跳高的徐惠琴,资格赛4米50一次跃过,*晋级,决赛却在4米45的高度三次失败。伤病导致训练不系统、资格赛前一天才到比赛地,这些都对于徐惠琴造成了影响。对于今年曾跳出4米60和个人*4米70的徐惠琴来说,调整好状态未来还有更大的舞台在等着她。

女子跳高的陆佳雯*参加世锦赛,最终跃过1米75无缘晋级决赛。19岁的上海姑娘个人*成绩是1米92,今年也曾跳出过1米91,年轻是*的优势,相信陆佳雯在未来会不断提升、带来惊喜。

1997年出生的葛曼棋和梁小静已经逐渐扛起中国女子短跑的大旗,2001年出生的李贺也已经入选女子4x100米接力阵容,2000年出生的陈冠锋跑了男子4x100米接力第四棒,虽然中国接力队没能闯进决赛,但是新老交替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给年轻人多些时间和大赛的历练机会,这些年轻人是中国田径未来的希望,短暂的磨砺只是为了不远将来更璀璨的绽放。

未来三年 继续相约田径盛夏

尤金田径世锦赛已经落下帷幕,在“田径之城”我们度过了10天“田径之夏”。我们见证了麦克劳克林大幅度提升女子400米栏世界纪录,等到了杜普兰蒂斯将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提升到6米21。

2023年田径世锦赛将重回单数年举办,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将迎来田径盛宴,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5年的田径世锦赛也确定落地东京。未来三年,每个盛夏都将有一段美好时间是属于田径。

***体育




冲刺中国第三季在线观看

“耳朵经济”再次被唤醒。

“喜马拉雅再度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这已经是喜马拉雅一年内第三次提交招股书。

2021年5月1日,喜马拉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公开发行(IPO)申请,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此后关于喜马拉雅的上市消息扑朔迷离,直到2021年9月,喜马拉雅宣布撤回美国的IPO申请,转战港股,并于9月13日在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请。如今距离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已过6个月,审计数字已过期,招股书将进入失效状态。因此,喜马拉雅此次提交的招股书是对此前招股书数据和资料的更新。

相比去年9月的招股书,此次招股书新增了2021年后半年的数据。*数据显示,喜马拉雅2019年-2021年的总营收分别为26.97亿元,40.76亿元和58.57亿元。2021财年,喜马拉雅总营收同比增长43.7%,年内经调整亏损7.59亿,同比扩大40.8%,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达2.68亿,同比增长24.4%。

和长视频一样,连续亏损似乎已经成为在线音频逃不出的困境。不同的是,在线音频行业仍保持着高用户增长率,天花板未见的情况下,还存在很多可能性。

“耳朵经济”头部效应显著,亏损成行业难题

在资本的助推下,“耳朵经济”在2019年成为热词,这个不算新的赛道被称为新风口,但这个新风口却未吹起超级巨头。

据艾媒咨询统计,2021年,网络音频平台仍呈现二八定律,从用户设备数上看,喜马拉雅、蜻蜓FM和荔枝三家占据了75%-85%的市场份额。同时喜马拉雅的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以移动端平均月活1.16亿的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另一家已于2020年上市的音频公司荔枝平均移动月活用户5840万,营收上,2021年喜马拉雅全年营收58.97亿,荔枝营收为21.2亿。

可以看出,不管是从用户设备还是收入上,喜马拉雅都稳坐行业第一把交椅。但即便如此,喜马拉雅仍然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而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仅从三巨头的盈利情况来看,2021年喜马拉雅亏损7.59亿,同期荔枝亏损1.27亿,剩下的蜻蜓FM也在不断融资。

(喜马拉雅获得融资情况。招股书。)

尽管早在2018年喜马拉雅就不时传出上市的消息,9轮融资后估值一度超过240亿。但最终还是荔枝抢先上市,以11美元/股的发行价跃过喜马拉雅成为“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第一股”。而上市两年后,荔枝的市值已经由当初的约5亿美元缩水至9000万美元左右,缩水达82%。

荔枝的表现让耳朵经济的未来不再明朗,此后喜马拉雅的IPO计划也是两度折戟,此番第三次冲刺能否成功还未可知。

艾媒数据显示,音频行业的融资金额在2020年大幅减少,但从喜马拉雅2021年最后一轮融资情况来看,资本还未丢失信心。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在线音频订阅的收入从2016年的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1亿元,预计未来5年在线音频将成为各类在线内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6%。根据易观分析数据,2021年3月以来,国内在线音频市场月活跃人数稳定在3亿人次,其中网络渗透率30%左右。这个数值大幅低于其他主流互联网应用,与美国47%的渗透率也有一定差距。

这也就意味着在线音频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外,在线音频还显示出较大的黏性,据《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网络音频的使用黏性仅次于短视频。

喜马拉雅的表现尤为明显,招股书显示,2020年活跃付费会员仍留存为2021年活跃付费会员的比例为70.6%,2021年自动续费会员及按年付费会员约占平均付费会员总数的65.9%。

高付费意愿对应低付费率,优质内容是破局关键

高黏性、高增长空间、高需求,这些无一不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资本自然也看到了。喜马拉雅的第一位投资人、创世伙伴资本创始合伙人周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不担心收入问题,我始终认为,只要建立了一个黏性足够的平台,收入自然就会来的。”

但一味地“画大饼”并不能留住资本,最终仍然要指向盈利。三巨头瓜分市场的同时,都在和会员、内容付费以及内容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如何释放耳朵经济的潜力,扭亏为盈成为喜马拉雅的必经之战。

“订阅是增长最快的变现方式之一”,喜马拉雅在财报中这样写道,从招股书的数据来看,喜马拉雅三年期间订阅收入(包括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占总收入的比例一直在半数左右,2021年的比例为51%。

在线音频的知识付费也并非伪命题,易观分析*数据显示,有近95%的用户能够接受为了专门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以及填充自己的碎片时间而购买付费音频内容。实际上,喜马拉雅是早期知识付费的推动者,早在2016年,喜马拉雅就推出了一档由《奇葩说》团队主持的付费音频《好好说话》,单价198元。

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在2019年底的一次采访中表明了喜马拉雅对付费内容的态度:“主流内容免费是一个长期生态,他透露当时喜马拉雅有95%以上内容免费,5%内容付费。经过三年的调整,喜马拉雅付费内容有所增加,占比增至9%。”

(喜马拉雅的付费与免费内容占比。招股书。)

音频行业的高付费意愿并未反馈在喜马拉雅的招股书上,报告期三年中,喜马拉雅的付费率分别为6.2%、9.8%和12.9%。在内容领域,内容质量永远是付费的根本,2021年易观分析显示,音频内容、价格对自身的匹配度是驱动在线用户为音频内容付费最为主要的因素。

在线音频领域的内容创作同样分为PGC、UGC以及PUGC,喜马拉雅自称是在线音频行业首家引入“PGC+PUGC+UGC”内容组合的平台,然而不管是从内容创作者数量还是专辑数量上UGC都占据了几乎99%的比例。

(喜马拉雅在线音频领域的内容创作情况。招股书。)

大量的UGC也就意味着专业精品内容的缺失,可以看出,喜马拉雅也在有意提高PGC和PUGC的比例。专业内容的增加势必伴随着高昂的版权支付费用,喜马拉雅和PGC的合作模式是与出版社、网络文学平台、专家等签订版权协议,与第三方IP合作方分成PGC产生的收入。和PUGC创作者的合作模式将PUGC产生的收入分成,以及按小时向创作者付费。目前喜马拉雅的内容成本仅占总成本的5.7%,分成成本占27.3%,未来如果要增加专业内容仍需要大量的投入。

(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情况。招股书。)

多元化变现难,物联网路径不明朗

在可预见的几年里,喜马拉雅仍然会将订阅作为营收的重点,但也在尝试多元化的变现模式,广告、直播和其他收入在逐年增加。

(喜马拉雅的收入来源情况。招股书。)

直播是荔枝的主要变现途径,占比达95%以上,依靠打赏的变现效率明显高于内容付费,但荔枝的经验证明,对主播的依赖、高额的分成、监管的压力也是长期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除此之外,随着5G的发展,喜马拉雅想要将足迹扩展到物联网及车载设备等新场景方面。从活跃用户数量上看,物联网及其他平台月活用户数量已经超过移动端月活用户,达1.52亿,但目前这部分用户尚未产生有效收入。

毫无疑问,物联网的成功离不开生态的建设,此前,喜马拉雅自研的小雅音箱也曾风靡一时,只是在小度、天猫精灵出现后,小雅开始走向落寞。对音频平台来说,如果要实现场景的广泛应用,一种方式是搭建属于自己的生态,这需要强劲的研发能力和财力,这方面喜马拉雅和已经成型的字节、百度等有着较大的差距。另一个方式就是与主流平台合作,荔枝此前与百度达成相关合作,将荔枝内容上线小度音箱。但随着音频的火热,各巨头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音频平台,比如字节跳动的番茄畅听,腾讯音乐的酷我畅听等。

如此来看,未来的喜马拉雅不仅要和抖音、快手争夺用户关注度,还要和阿里、百度等巨头争夺物联网领域。对喜马拉雅来说,上市不是终点,如何借助先发优势讲好在线音频的故事,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喜马拉雅们的破局之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冲刺中国第三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冲刺中国第三季、150023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