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高瓴持仓
近日,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签署了新的《投资项目合作协议书》,拟投建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20万吨/年乙醇胺、10万吨/年α-烯烃与配套POE、80万吨/年聚苯乙烯和75万吨/年碳酸酯系列生产装置及相关配套工程。项目落地连云港徐圩新区,总投资约150亿元,是卫星化学2022年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丙烯酸生产商,是国内少数具备多种高分子材料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商之一。而连云港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长江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有着*的各方面优势。位于其中的徐圩新区则是连云港市拓展港口功能、开发新战略增长级的重要区域,目前还是地方和国家重点建设的基地,有着各方面的优势做支撑。
这一项目将分为三期进行建设,一期项目计划建设内容为2套年产15万吨碳酸酯及电解液添加剂装置、2套年产20万吨聚苯乙烯装置和2套年产10万吨乙醇胺装置及其配套设施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为年产15万吨碳酸酯系列装置和年产10万吨α-烯烃及POE 装置及其配套设施;三期项目建设内容为年产30万吨碳酸酯系列装置和年产40万吨聚苯乙烯装置等。
项目计划于今年三月底前开始建设,于2027年全部建设完成并投产。这一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设,将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税收高的项目,将进一步增强卫星化学的行业竞争力。对此,你们怎么看?
当地时间2月14日,知名投资机构高瓴的美股持仓数据公布。
投资美股的高瓴主体是HHLR Advisors,由高瓴独立的二级市场投资团队负责投资决策。
美国证监会(SEC)网站显示,HHLR Advisors2021年四季度末在美股市场共持有76只个股,持仓总市值约64.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1.4亿元),前十大持仓标的占比71.2%。无论是投资标的数量还是持仓市值,相较于2021年三季度都有所下降。
在这76只投资标的中,生物科技、云计算和新能源等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七成。2021年年末,该基金总共增持8只股票、减持7只股票、新进3只股票、清仓12只股票。
数据显示,高瓴2021年年末的前十大重仓股为百济神州、On昂跑、传奇生物、赛富时、天境生物、京东、SEA、DoorDash、爱奇艺和理想汽车。
加码新能源与生物科技
整体而言,2021年年末,高瓴增持和新进的股票,涵盖多家生物科技和新能源龙头公司。
具体来看,该机构新进买入亚马逊、ENFUSION和Pyxis Oncology,分布在云服务、SaaS、肿瘤治疗几个细分方向。
高瓴新投资了亚马逊1.5万股,市值约5001.5万美元,不过,占总组合的比例仅为0.77%。
ENFUSION是一家基于云的投资管理软件与服务的提供商,与650多家买方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包括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机构等。该公司的主要特点是为投资管理生命周期设计解决方案,涉及投资组合构建、交易、风险管理、会计和运营。高瓴对其持股量达498万股,持仓市值超过1亿美元。
Pyxis是一家新成立的抗癌药物研发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研究癌症免疫疗法,为患者提供癌症治疗的新方案。
增持个股方面,高瓴在2021年四季度对理想汽车大幅增持392万股至500.73万股,持有市值达1.6亿美元。理想汽车也*进入了其美股持仓的十大重仓股行列。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1月交付1.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28.1%,环比减少12.9%,在行业淡季表现强劲;连续三个月交付破万,理想ONE上市以来累计交付量达13.6万辆。
高瓴在2021年四季度还大幅增持了另外一家新能源车商小鹏汽车,增持55万股至66.7万股。数据显示,2022年1月小鹏汽车交付12922辆,同比增长115%,连续五个月交付破万。
获得高瓴增持的还有SEA和赛富时。2021年四季度末,高瓴持有SEA共计123.78万股,市值2.769亿美元,占投资组合的比例为4.28%,单四季度增持了90.78万股。SEA有东南亚“小腾讯”之称,新晋高瓴美股持仓的第七大重仓股。赛富时是一家云客户关系管理的软件提供商。
调仓中概股
在高瓴美股的布局中,中概股一直是其重仓的领域。
截至2021年年末,其前十大重仓股依次为:百济神州、昂跑(ON HOLDING)、传奇生物、赛富时、天境生物、京东、SEA、DoorDash、爱奇艺、理想汽车。
从这份持仓可以看出,6只中概股占了“半壁江山”,其余4家公司为海外企业。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持有市值达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2亿元),占其美股持仓市值超70%的比重。其中前五大重仓股的持有市值分别为14.83亿美元、6.04亿美元、5.5亿美元、4.9亿美元和3.4亿美元。
相比2021年三季度末,拼多多和Bridgebio Pharma从前十大重仓股中消失。其中,拼多多持股量由281万股大幅缩减至21.3万股,幅度超过90%。Bridgebio Pharma持股量未变,之所以退出十大重仓股,主要是市值萎缩。
对于拼多多,高瓴在2018年三季度开始布局拼多多,当时正值其股价底部,以16美元的价格买入超200万股,2020年末更是持仓1000万股升至第一大重仓股。2021年一季度,拼多多股价创出212美元的新高,高瓴在获利后开始减仓离场。
BOSS直聘也被高瓴减持,持股数量由105万股减至52.5万股。同样被减持的还有蔚来汽车,持股量由85.9万股降至35万股。蔚来汽车1月共交付9652台,同比增长33.6%。
除减持之外,2021年四季度,高瓴还清仓了两只中概股,即阿里巴巴和哔哩哔哩。
高瓴在2018年三季度就开始建仓B站,当时B站股价不足10美元,随后不断增持,在2018年末持有超200万股,2020年末更是持超400万股,是当时第九大重仓股。2021年一季度,B站股价一度突破150美元的关口,高瓴在大赚之后一路减仓,获利离场。
数据13F数据平台Whale Wisdom
卫星化学公告,决定重新确定以2021年11月24日为授予日,向6名激励对象授予42.98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11.22元/股。
卫星化学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00.18亿元,同比上升165.09%;归母净利润42.56亿元,同比上升371.78%;扣非净利润40.93亿元,同比上升783.0%;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92.49亿元,同比上升232.7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1.3亿元,同比上升398.05%;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0.63亿元,负债率60.7%,投资收益1.98亿元,财务费用3.29亿元,毛利率32.0%。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2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0家,增持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58.11;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6714.22万,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入7981.19万,融券余额增加。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卫星化学(002648)好公司评级为3.5星,好价格评级为3星,估值综合评级为3.5星。(评级范围:1 ~ 5星,*5星)
公司董事长为杨卫东。杨卫东先生:1968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大专学历,*经济师,浙江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常州大学客座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企业导师。曾获浙江省*企业家、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战疫群英”*个人奖、嘉兴市*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1995年创办浙江卫星化工有限公司,历任浙江卫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公司董事长,现任浙江卫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2008年以前,国内纸尿裤核心材料高吸水性树脂70%以上需要进口,我们当时虽然只是一家丙烯酸及酯厂商,但立志要做成振兴民族工业的事业。从2008年开始研发高吸水性树脂,2012年开始工业化,目前每年15万吨产能可满足国内20%的纸尿裤原料需求。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主流纸尿裤企业的供应商,也获得了全球领先的纸尿裤企业认可。”上市10周年的节点上,卫星化学(002648)董事会秘书沈晓炜回忆的这一段经历令人感慨又振奋。
如今的卫星化学已形成完整的绿色低碳原料乙烷、丙烷——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的产业链一体化格局,致力于成为石化原料轻质化的绿色低碳产业践行者。以“化工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卫星化学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愿景是成为行业的标杆,改变人们对于化工的传统看法——化工其实也能够做得很绿色、很安全。
在卫星化学看来,化学是研发创新,但化工是将研发创新成果落到实践中,卫星化学的企业精神就是“务实、落实、核实”。用沈晓炜的话来说,“不单单要讲研发,也要大力度实现成果转化,还要重新定义化工,用科技创造未来。”30年来,卫星化学一直都在化工领域深耕,特别是过去十年里一步一个脚印向行业高峰攀登。
从坚定战略被质疑
到迈向行业前列目标
2011年12月28日,公司以证券简称“卫星石化”开启资本市场征程,作为国内*的织物用丙烯酸酯高分子乳液生产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网友分享募集资金20亿元。公司坚持“一体化”生产的先进理念,在上市之初就确定了进一步拓展丙烯酸及酯上下游产业的计划。
沈晓炜坦言:“我们从精细化工起步,当初为了解决原料保障问题,开始向上游延伸。作为民营企业,2005年建丙烯酸装置,2012年建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都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当时遇到的质疑声还是比较大的,一个原来做精细化工的公司资金够不够,技术力量强不强,能不能坚持下去?”
卫星化学内部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先做大保证充足现金流,再做强,更适合于卫星化学。所以公司确立了以轻质化原料为核心,打造绿色环保、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的新材料产业链,并做出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决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2017年到2021年,夯实C3产业链的优势,实现一体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完成连云港基地一阶段项目的顺利投产,初步形成轻质化原料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2022年到2026年,着重以人才资本赋能组织发展,以研发创新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高性能化学品发展,做好C2与C3产业链协同,利用轻质化原料的优势,打造*的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
“这十年来,通过网友分享上市的融资、两次再融资,我们努力用好资本市场的每一分钱,要对得起每位股东每一分信任,每一步都把公司推上了新的台阶。财务数据上增长明显,比如净资产从2010年末的6.44亿元增长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177.19亿元,增幅超过20倍;十年累计分红11.43亿元。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规划的项目全都顺利建成、投产、盈利,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卫星化学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关注度也慢慢起来了。在董事会领导下,整个团队的高效执行力和坚强战斗力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沈晓炜表示。
在上市十周年之际,公司上下都在思考,卫星化学下一步的发展是什么?要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
“我们提出了低碳新材料科技公司的方向,以及进军世界化工50强序列的目标。这要求我们盈利能力、管理水平都要真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所有的员工对这些目标都有高度的认同感,上下一条心,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目标。”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营收已经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165%。
卫星化学坚定向上的底气更在于持续匹配产业发展的节奏,做时间的朋友。
“我们通过15年原料、产品的价格的波动寻找规律,结合调研得出供需结构情况,来决定产品的选择和装置的建设时间。” 沈晓炜称,不是看一两年,而是看至少十五年,这是成功穿越周期的首要因素。
其次,公司得到了上游资源的保障,包括原料和供应链基础设施,“比如目前美国3个可以出口乙烷的码头,其中1个就是我们与合作伙伴合资共建的,提供了原料出口的保证。” 沈晓炜说,这也与公司逐步汇聚全球化原料供应链、全球人才的布局密不可分。
此外,公司团队为下游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骨子里的基因。“为客户做好产品的应用服务,客户想不到的我们帮他想到,客户想到的我们比他提前想到。我们从下游进入上游大化工领域,能快速打开市场、赢得客户认可,就是因为这种服务基因。”
沈晓炜总结卫星化学的成功——基于正确的战略选择,有高效执行力的团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最终打消了市场的各种疑虑。在董事长杨卫东带领下的高管团队,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精神,既能够勇担责任去闯,也通过共同讨论听取不同的意见,包括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建议,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
摆脱石化双高印象
树立清洁低碳标杆
2021年10月20日,公司使用了十余年的名称“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一周后证券简称也变更为“卫星化学”,更加昭示了公司以轻烃一体化为核心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
“我认为更名是一次回归。我们不是做石油化工,而是做化学品和新材料,重点向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我们过去被按石化产业来估值,跟油价的周期绑定,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与下游研发创新相关的,‘卫星化学’更加准确,让市场能更多关注我们的价值所在。”沈晓炜分析表示。
中国已经明确“双碳”目标,为企业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对产业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卫星化学采用轻质化原料具备的低能耗、副产氢等独特优势都是非常有利的。
沈晓炜认为,国家推进石化原料的轻质化,公司选择的乙烷和丙烷的轻烃工艺路线更具独特的绿色发展优势。“我们每生产1吨乙烯的能耗不到300公斤标准油,比国家590公斤标准油的标杆值还低。”
他还介绍,根据刚刚结束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也就是说公司这类化工类的加工所消耗的原料和利用氢能的项目将不计入能耗总量考核,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
同时,公司还布局了直接面向新能源产业的业务,例如供应了华东地区主要的光伏用双氧水,推动了区域光伏产业发展。
沈晓炜特别提到公司EO法电解液溶剂布局:“我们用环氧乙烷跟二氧化碳反应来生产电解液溶剂,每生产一吨需要消耗0.5吨的二氧化碳。可以充分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氢能更是公司新能源布局的关键战场。传统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量分别约为18吨、12吨二氧化碳/吨氢气。公司年产90万吨PDH装置副产氢气为3.6万吨/年,按照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测算可减排二氧化碳约为64.8万吨/年和43.2万吨/年,即生产一吨丙烯可以分别减0.72吨和0.48吨二氧化碳。连云港项目两阶段全部投产后,副产氢气将达14万吨,为公司在“双碳”要求下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此外,卫星化学还依托所在嘉兴市推出的氢能发展规划,例如大规模建设加氢站,公共交通使用氢能源客车,为公司氢气的使用提供新的业务机会。
人才为本、激励创新
科技引领、纵横发展
“我们下一步突出新材料,变成科技型企业还需要时间。所以要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挑战更大,如履薄冰,要有紧迫感去完成目标。”沈晓炜说。
首先是人才方面,在2016年、2018年、2021年,卫星化学陆续做了3次股权激励和1次员工持股计划,2021年9月末又推出了“事业合伙人计划”,把公司成长收益向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才分享。不同于员工持股,每个人都定位为公司合伙人而不是打工者;购买股票的资金由公司提取奖励基金注入合伙人平台。
更为关键的是广度,公司事业合伙人计划覆盖面不限于核心管理和研发团队,希望未来达到全体员工的30%以上。
通过不断激励现有人才、引进高端人才,支撑下一阶段项目的研发需求,公司“科技创造未来”的定位就能落地。“公司今年仅第三季度就投入了研发费用近4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8倍,表明了我们的在科研上的决心。”
沈晓炜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前后两套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均是一次性开车成功,非常不容易。并且现在整体的装置运行非常稳定,检修周期从专利商要求的1年延长到2年,创造了同类装置在全球满负荷连续化运行的最长周期纪录,减少检修带来的成本,也凸显了我们的运营技术实力。”
尽管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战略方向已经确定,但面对疫情变异、蔓延带来的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行业内对未来趋势仍有不同的观点。对于卫星化学而言,短期内的发展脉络已清晰,最核心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从产业链来看,公司做上游是为了打破原料的供给,从而更好发展下游、服务下游客户。公司加快下游新材料研发,包括通过自主研发、合资合作、投资并购的方式加速布局,把横向发展增加的产能消化掉,转化成新材料、新能源、高性能化学品,加快抢占细分市场。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也是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公司董事长杨卫东这样寄语:“围绕我们的主线,发挥我们的优势,把要做的事情做好,为我们第二个五年开好局,大家共同努力如期实现目标。”
(CIS)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高瓴持仓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