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320007
最近,纪先生准备将建设银行的10万元存款由活期转为定期。他在建行手机银行上试算后发现,如果将10万元存3年定期,年化利率为3.15%,3年后预计获得利息收入9450元;但如果存5年定期,年化利率变成了2.75%,5年后预计获得利息收入13750元。
“一般不是存期越长,利率越高吗?”纪先生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达了疑问。
通常情况下,银行存款期限越长,相应的利率也会越高。不过近期,《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的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出现了利率“倒挂”现象。
1 为何“倒挂”?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出,目前出现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现象的主要是全国性银行,并且这样的现象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显示,目前工行5000元起存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可至3.15%;50元起存的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5%。
《中国银行保险报》查询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后发现,目前中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15%,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则为2.75%。起存金额达到2万元以上,即能触发3年期存款*利率。
究其原因,刘银平认为,一方面,目前利率处在下行周期,部分银行不鼓励储户存5年期存款,也不会为5年期存款承担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全国性银行的存款来源相对稳定。相比之下,地方性银行存款来源不够稳定,揽储难度高于全国性银行,3年期以内定存利率有上限约束,无法与全国性银行拉开差距,往往会设置较高的5年期存款利率来吸引储户。
“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对未来长期利率走势的预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出,从整体形势看,利率环境未来可能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短期获取长期限负债的需求不大,这降低了银行提高长期利率的动力。
另一方面,梁斯认为,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也会鼓励民众缩短存款期限,这既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也能够对消费带来一定刺激作用。
根据人民银行在2015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目前,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1.1%、1.3%、1.5%、2.1%、2.75%。自2014年11月22日起,人民银行不再公布金融机构人民币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在存款实际利率制定方面,自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金融机构可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
2021年6月21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进一步优化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2022年4月,人民银行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已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2 下半年利率下行速度或放缓
无论是3年期还是5年期定期存款,今年上半年以来,较长期限的个人存款利率整体处在下行通道。
4月25日以来,多家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曾下调不同期限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幅度普遍在10个基点。工行、中行、建行的2年期、3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也下调了10个基点。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上浮上限出现下调,其中既有国有大行,也有股份行、中小银行。
接下来,这一趋势是否将延续至下半年?
刘银平表示,受监管和降成本双重影响,4月25日起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整体下调。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率先下调,5月份以来,地方性银行跟随下调,本轮利率调整已进入尾声。
“考虑到监管仍在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银行净息差仍在收窄之中,下半年定存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但由于银行揽储竞争激烈,所以存款利率降幅会收窄。”刘银平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出,在下半年推进复工复产、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不大,通过下调金融市场利率以刺激经济的空间和需求也减弱了。
随着我国存款自律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存款基准利率不仅与贷款利率相挂钩,也在跟随市场利率变动而变动。因此,曾刚认为,下半年存款利率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更大,也不排除出现上行的可能。
梁斯指出,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下,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流动性环境整体维持稳中偏宽,利率体系整体维持下行态势。当前一揽子政策正处于落地生效阶段,如果疫情不再度反复,经济将呈现稳步复苏,预计政策调控将重回稳健。
梁斯认为,为切实为企纾困,进一步做好稳增长工作,预计利率体系仍有继续下行的可能,但速度将有所放缓。
09月03日讯 诺安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诺安成长混合,代码320007)09月02日净值下跌2.13%,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6980元,累计净值为2.1430元。
诺安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153.68%,今年以来收益36.60%,近一月收益-14.67%,近一年收益70.82%,近三年收益74.15%。
诺安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4次,累计分红金额4.94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蔡嵩松,自2019年02月20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36.16%。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圣邦股份(持仓比例12.64%)、北方华创(持仓比例9.71%)、卓胜微(持仓比例9.03%)、兆易创新(持仓比例8.87%)、韦尔股份(持仓比例8.76%)、沪硅产业(持仓比例7.54%)、三安光电(持仓比例7.25%)、长电科技(持仓比例7.16%)、中微公司(持仓比例5.36%)、闻泰科技(持仓比例5.11%)。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报告期内诺安成长混合基金净值上涨39.18%,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15%,创业板指上涨35.60%,沪深300上涨1.64%。
(1)1月春季躁动行情开启
2020年开年以来,春季躁动行情开启,热点不断,MCN板块引领,传媒板块表现突出,新能源车在相关利好带动下也有较好表现,之后电子半导体、计算机云等细分领域也出现了较大涨幅。
(2)2月国内疫情影响急跌后快速反弹
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3日春节假期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出现了3000余只股票跌停,避险情绪集中宣泄。之后随着国内疫情拐点慢慢显现,以半导体为首的行情出现了单边上涨的局面,其中半导体ETF出现了超过60%的年内*涨幅。在此引领下,科技板块悉数大涨,行情持续至2月底。
(3)3月受海外疫情爆发影响,市场单边下跌,科技板块首当其冲
受海外疫情蔓延的影响,欧美股市纷纷出现断崖式下跌,美股出现4次向下熔断,各国纷纷出台补充流动性的救市措施,依然杯水车薪。国内市场也在海外暴跌的带动下,出现了单边下跌行情,受海外疫情需求影响*的电子行业首当其冲,而国家意志主导的新基建板块通信、计算机相对跌幅较少,另外纯粹内需牵引的消费、疫情相关的医药、以及农业出现了明显的相对收益,反应了市场的避险需求。
(4)4月科技板块横盘震荡,医药板块表现突出
在海外疫情持续冲高的情况下,受海外疫情需求影响*的科技行业表现低迷。疫情受益品种医药板块表现突出。
(5)5月国内全球复工意愿强烈,疫情稳定,市场快速反弹
欧美疫情初见拐点,全球疫情必将是长期过程,三季度全面复工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开始对悲观预期进行修复,以科技为代表的板块出现了快速反弹。
(6)6月国内疫情反复,医药板块主升浪
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爆发,国内疫情出现反复,医药板块领涨,科技板块高位横盘震荡。
在本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投资理念遵循产业投资,伴随产业的*公司成长。细分到科技赛道,投资框架是自上而下选股,首先选择高景气周期的赛道,在好赛道中再选择龙头公司。在这个大前提下,遵循产业逻辑去投资。持股周期较长,伴随着产业成长。理想状况是持仓的公司到了成熟状态,我国的硬核科技腾飞,不再被卡脖子。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甄别、密切跟踪、抓主要矛盾,最重要的是对产业的理解,既要有对产业周期的把握,也要有对个股技术壁垒和产品护城河的理解,换言之既要格局够大,高度够高,又要对细节有充分的认知和敏锐的洞察力。股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会有波动,但最重要的是抓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在产业逻辑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陪伴*公司成长。
截至本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1.730元;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9.1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62%。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本轮科技是由5G产业周期和国产替代双轮驱动的,我们面对的产业是总量向上和份额提升的大周期的拐点,其中5G周期是左右科技行业未来的长周期,是周期总量向上;而国产替代是大国博弈的杀手锏,是我们国产公司份额提升。股价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有可能出现过热的情况,但是长周期来看,产业景气周期刚刚开始,龙头公司的天花板很高。半导体是本轮科技周期中景气度*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板块,细分赛道龙头公司都处于高速增长的拐点,静态估值可能会偏高,但是切换到明年或者后年来看,业绩增速消化估值很快,基本都能达到一个稳态估值。所谓的多周期共振,也就是5G大周期总量向上和国产替代份额提升的乘数关系。
三季度全面复工是大概率事件,不宜悲观。目前影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只有疫情二次爆发和流动性收紧两个因素,全球疫情常态化已成必然,流动性在经济好转之前或有微调但大幅度变化概率较小,因此在这两个大前提不会发生的情况下,仅需要去关注行业本身的情况和股价预期。
展望未来,三个大的判断:
第一,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影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只有疫情二次爆发和流动性收紧两个因素,全球疫情常态化已成必然,流动性在经济好转之前或有微调但大幅度变化概率较小,因此在这两个大前提不会发生的情况下,仅需要去关注行业本身的情况和股价预期,中美贸易战的边际影响在减弱,不再是新增信息。
第二,科技成长修复性行情。从细分行业来看,医药消费等疫情受益行业都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幅,下半年看好成长修复性行情。
最近,纪先生准备将建设银行的10万元存款由活期转为定期。他在建行手机银行上试算后发现,如果将10万元存3年定期,年化利率为3.15%,3年后预计获得利息收入9450元;但如果存5年定期,年化利率变成了2.75%,5年后预计获得利息收入13750元。
“一般不是存期越长,利率越高吗?”纪先生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达了疑问。
通常情况下,银行存款期限越长,相应的利率也会越高。不过近期,《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的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出现了利率“倒挂”现象。
1 为何“倒挂”?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出,目前出现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现象的主要是全国性银行,并且这样的现象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显示,目前工行5000元起存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可至3.15%;50元起存的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5%。
《中国银行保险报》查询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后发现,目前中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15%,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则为2.75%。起存金额达到2万元以上,即能触发3年期存款*利率。
究其原因,刘银平认为,一方面,目前利率处在下行周期,部分银行不鼓励储户存5年期存款,也不会为5年期存款承担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全国性银行的存款来源相对稳定。相比之下,地方性银行存款来源不够稳定,揽储难度高于全国性银行,3年期以内定存利率有上限约束,无法与全国性银行拉开差距,往往会设置较高的5年期存款利率来吸引储户。
“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对未来长期利率走势的预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出,从整体形势看,利率环境未来可能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短期获取长期限负债的需求不大,这降低了银行提高长期利率的动力。
另一方面,梁斯认为,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也会鼓励民众缩短存款期限,这既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也能够对消费带来一定刺激作用。
根据人民银行在2015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目前,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1.1%、1.3%、1.5%、2.1%、2.75%。自2014年11月22日起,人民银行不再公布金融机构人民币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在存款实际利率制定方面,自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金融机构可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
2021年6月21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进一步优化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2022年4月,人民银行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已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2 下半年利率下行速度或放缓
无论是3年期还是5年期定期存款,今年上半年以来,较长期限的个人存款利率整体处在下行通道。
4月25日以来,多家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曾下调不同期限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幅度普遍在10个基点。工行、中行、建行的2年期、3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也下调了10个基点。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上浮上限出现下调,其中既有国有大行,也有股份行、中小银行。
接下来,这一趋势是否将延续至下半年?
刘银平表示,受监管和降成本双重影响,4月25日起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整体下调。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率先下调,5月份以来,地方性银行跟随下调,本轮利率调整已进入尾声。
“考虑到监管仍在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银行净息差仍在收窄之中,下半年定存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但由于银行揽储竞争激烈,所以存款利率降幅会收窄。”刘银平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指出,在下半年推进复工复产、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不大,通过下调金融市场利率以刺激经济的空间和需求也减弱了。
随着我国存款自律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存款基准利率不仅与贷款利率相挂钩,也在跟随市场利率变动而变动。因此,曾刚认为,下半年存款利率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更大,也不排除出现上行的可能。
梁斯指出,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下,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流动性环境整体维持稳中偏宽,利率体系整体维持下行态势。当前一揽子政策正处于落地生效阶段,如果疫情不再度反复,经济将呈现稳步复苏,预计政策调控将重回稳健。
梁斯认为,为切实为企纾困,进一步做好稳增长工作,预计利率体系仍有继续下行的可能,但速度将有所放缓。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收入水平也跟着提高,在不买房买车的情况下,很多人手里多多少少都能存下一点钱。而虽然国内银行众多,高达4000多家,但是储户的*还是国有银行,而在国有银行中实力最强劲的又当属工商银行。
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工商银行就*,也被人们称为“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也是我国*钱的银行,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就高达8000.75亿元,净利润更是达到了3159.1亿元,折算下来每天赚取的利润就达到了8.6亿元,因此在存钱时很多储户*都会选择工行,毕竟实力越强,储户的安全感就越高,那如果现在拿50万存工商银行,每年的利息能有多少呢?
虽然工商银行的实力最强,但是给储户的利息却是所有银行里最少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工行不缺存款和储户,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工行的存款利率一直在下跌,比如2019年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还能达到4.125%,但是到了2020年就仅剩3.985%。
进入2021年在6月末随着银行更改新的计息规则,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更是大幅度下跌。原来三年定期存款利率*能达到3.5%,如今*仅剩3.25%,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更是降至*只有3.35%。当然除了工行的存款利率在降之外,其他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一样一直在下跌,比如2019年民营银行存款利率*时一度能达到6%,但是到了2020年*就只有5%左右,如今存款利率*则只有4%左右,所以利率一直下调是整个行业,并不是单纯只有工商银行。
50万存工商银行有多种存款方式,比如存一年定期、两年定期、三年定期或者一年期大额存单、两年期大额存单、三年期大额存单。但利息*的则当属三年期大额存单,50万也刚好达到了工行大额存单的门槛,按照3.35%的利率计算,每年的利息能有16750元,三年总的利息就有50250元。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收入是5.7万元,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有50万存工商银行三年,获得的利息就相当于在私营单位打工一年左右的收入,算是比较不错的水平。
虽然拿50万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可以让我们少打一年工,但是现实生活中有50万的人又少之又少,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存款超过50万的储户只有0.37%,这些年即便数量有所增加,也不会超过0.5%,而全国的储户至少有十几亿,所以能靠存款获得利息少打一年工的人并不多。最后问题来了,工作这么多年,你存了多少钱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利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利息、320007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