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截至2022年7月20日收盘,国际医学(000516)报收于11.45元,上涨3.81%,换手率2.04%,成交量38.85万手,成交额4.46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方面,7月20日主力资金净流入3862.57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344.93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2517.64万元。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5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3家,增持评级2家。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在战略新兴产业里面,海富走出了一条带有海富特点的道路。
融资中国2021(第七届)产业投资峰会于7月28-29日在北京四季酒店如期举行。来自创投机构、产业资本、政府相关、众多硬科技热点公司和独角兽企业集聚一堂,共同剖析产业纵深,探讨产业投资趋势,提出中国企业的变革与发展之道。
在大会上,海富产业投资董事长李保国以“厚积薄发,为双碳战略添砖加瓦”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回顾成立以来16年的投资业绩,李保国称,海富一直争取做国家战略的探索者和追随者。在战略新兴产业,海富重点布局三方面: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发挥海富的品牌优势进行产业链布局。在新材料领域,对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领域加大投入。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海富在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制造业智能化上加大投资力度。
“未来我们仍然会坚持我们的投资理念、投资框架、投资领域,为我们国家的双碳战略进一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以下为海富产业投资董事长李保国的演讲实录,经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整理:
尊敬的朱总,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朱总的邀请参加本次产业投资峰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厚积薄发,为双碳战略添砖加瓦”。
产业投资和一般私募股权投资在投资范围、投资领域等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我的理解中,产业投资更多的是投资实体经济,更关注的是实体产业。产业投资这四个字对我们管理公司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2004年10月份,*家经发改委、商务部等主管部门批准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管理第一家由政府注资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的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目前管理公司及基金已经运行了16年。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16年来我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在这16年里,我们专注产业投资、专注产业领域里的制造业投资,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哪怕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制造业以及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各个产业仍然占有美国经济总量60%以上。我们管理的两支基金,66%以上投资了先进制造业,十几年来也为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做出了一些小小的贡献。我们过往的投资组合也与我们现在说的战略新兴产业一致,主要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
在战略新兴产业里面,海富走出了一条带有海富特点的道路。
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投资方面,我们在2005年投资了金风科技,现在这个企业已经是全球最领先的风电制造商。2007年投资了赣锋锂业,也成长为全球*的金属锂生产商。2007年和2008年我们两次重仓了华友钴业,现在是中国*的钴化学品生产商。此后,我们陆续投资了金力永磁、逸飞激光、中伟股份、珠海冠宇、易鸿智能等与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2019年领投的中伟股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的三元前驱体厂商;我们在2020年投的珠海冠宇,已经成为*、全球第四的消费锂电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有的已经上市了,有的在会审核,应该说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投资都取得了比较丰厚的回报。
回顾16年的投资,我们一直争取做国家战略的探索者和追随者。
2005年,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依照自己的投资逻辑已经开始在相关行业布局,16年来我们也一直坚定这个投资策略。我们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布局有三方面: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发挥海富的品牌优势进行产业链布局。在新材料领域,对在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领域加大投入。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海富在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制造业智能化上加大投资力度。这些都是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的。我们取得了服务国家战略和良好投资收益的平衡,投资的制造企业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中比基金的毛IRR为48%,净IRR为31%,海富长江成长基金的毛IRR为46%,净IRR为38%。
接下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这么投。外部因素在于,中比基金的成立肩负了很多政治使命和国家希望。当时中比两国签的备忘录就强调中比基金要投中国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守这个信念,把国家的期望作为我们的使命。
而内在因素是受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投资逻辑的驱动,也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运营、管理基金的时候所秉承的对行业的看法以及投资的逻辑与国家发展战略是相匹配的。
首先分享一下我们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看法。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主席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VC和PE所形成的资本是推动整个创新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我们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建立高效、公平、透明的资本形成机制,这也是实现中国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资本形成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这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同时,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一直为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最近推出了《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这个意见夯实了我们国家形成规范透明、公正有序、有活力、有弹性的资本市场的制度基础,扫清了风险点,为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也正是因为资本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资本推动垄断、推动不公。
比如最近的“双减”政策对我们很多专注投资K12的投资机构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我个人觉得教育和培训行业仍是充满巨大潜力的,但对于单纯学科类应试教育培训行业需要管控。资本的作用巨大,但需要有序扩张。作为管理人,我们必须对资本的特性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投资所面临的环境、国家想达到的目的、施行的政策,要充分领会。
第二,作为管理人必须要有自己投资的理论框架。在我们16年的投资经验总结中,我们有两个最重要的框架基础,一个是对行业的选择,一个是对企业的选择。对行业的选择,我们主要是从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寻找投资机会。结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概念,更多的是对自然界、对社会最基本的理解。任何事物总是从平衡、失衡、调整到再平衡的阶段,逐步螺旋式上升。
具体到产业里面,我们面临很多的失衡,比如产业结构失衡,能源结构失衡,投资结构失衡,消费结构失衡等,所有这些失衡都严重制约了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我们正是在在调整结构失衡的过程中寻找投资机会。
调整失衡最有效的工具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投资先进制造业、包括新能源行业,投资理论基础就在于严重失衡的存在。16年前我们投它们正是秉承这样的逻辑。现在看来,我们十六年所投的这些企业都处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也都是调整产业结构性及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环节。
在投资企业的选择方面,我们坚持以成长性作为选择企业最重要的标准。我们尽调等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寻找企业的成长性来源,也就是要判断这个企业的能力能否支撑企业长期持续的成长。这也是我们能够取得比较好的业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这些投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撑了我们前16年来投资业绩。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并不是经济总量的增速快慢,我们最关注的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上升动能的是什么领域。这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做的理论依据,也与我们十六年来投资成果逻辑一致。
再回到今天的题目,在我们行业探讨3060政策目标所带来的投资机会的时候,我们已经在16年间积累了对这一行业的丰富的投资经验。未来我们仍然会坚持我们的投资理念、投资理论框架、投资逻辑,为我们国家的双碳战略进一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蔡明子,古意涵近期对国际医学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研究报告《公司信息更新报告:Q2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利润同比减亏,看好下半年旺季经营》,本报告对国际医学给出买入评级,当前股价为10.82元。
国际医学(000516)
Q2收入快速恢复,利润同比减亏,维持“买入”评级
7月14日,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预告:2022H1预计实现营收10.67-10.72亿元(同比下降17.94%-18.32%),归母净利润亏损5.8-6亿元(2021H1为亏损3.6亿元);基本EPS亏损0.25-0.26元/股。公司复诊后Q2收入实现约13%同比增长,Q2归母净利润端同比减亏,整体业绩超过我们之前的预期。考虑到疫情影响以及未来几年折旧压力较大等因素,我们下调2022-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分别为-4.50(原为-3.82)、2.10(原为2.53)、3.90(原为4.7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4.7/117.1/63.1倍,公司凭借医院平台延伸产业链,打开成长天花板,旗下医院病床使用率提升空间较大,维持“买入”评级。
复诊后Q2收入快速恢复,利润实现同比减亏
拆分季度来看,2022Q1收入3.05亿元(-52%),归母净利润-4.28亿元(-134%);2022Q2预计收入7.62-7.67亿元(增长13.06-13.80%),归母净利润亏损1.52-1.72亿元(2021Q2为亏损1.77亿元),实现同比减亏。考虑到2022H1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净利润约0.824亿元,2022H1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影响的调整净利润预计同比下滑51.4%-57.5%,假设2022Q1、Q2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净利润分别为0.5、0.3亿元,预计2022Q2经营性净利润也实现同比减亏。
医院经营“护城河”稳固,看好下半年旺季经营业绩
高新医院、中心医院自2022年4月复诊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高新医院、中心医院日*住院分别达到1349、2270床,已恢复至高位水平,我们认为床位快速爬坡的主要原因是两家医院在当地已经建立较好口碑,公司自身优势不变。此外,康复医院拟于2022年底前后开诊,内设妇儿、康复、骨科(*床位数达3600张),有望进一步扩大床位规模,提升综合诊疗实力。
风险提示:医保控费趋严,住院量爬坡速度不如预期。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国金证券赵海春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56.95%,其预测2022年度归属净利润为亏损4.55亿。
*盈利预测明细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5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3家,增持评级2家。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国际医学(000516)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可能有财务风险,存在隐忧的财务指标包括:有息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利润率、应收账款/利润率近3年增幅、经营现金流/利润率。该股好公司指标0.5星,好价格指标1星,综合指标0.5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5星)
阳光 王坤
目前,医院除免费提供100辆转运车,满足就医群众出行难之外;还专门开辟了定点病区,为封控区、管控区的肿瘤、疑难重症患者解决看医问题;只要符合要求,应收尽收,*限度的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让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怀揣医者初心,书写使命担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健康管理、康复为一体,按照JCI国际认证标准和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队伍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精良、诊疗环境舒适优雅,先后引进了3548名医疗人才,其中担任省级以上专业学会,现(曾)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及委员就达449人次;博、硕士在医疗主系列中占50.5%;高职占20.5%;高国栋、郭树忠、贺西京、南克俊、王海昌、梁英明、吴昌归、韩国宏、王海琳、李小飞……等组成了医院的名医方阵,医院在危重病人的救治、疑难疾病诊治、介入诊疗、微创手术、*治疗、肿瘤综合治疗、整复技术、3D打印等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JCI是“质量”和“安全”的代名词,是全球公认的医疗服务金标准。2021年5月,全球医院质量权威认证机构——国际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JCI),将全球医疗界“金印章”牌授予该院。
12月8日,医院与全球*医疗机构——美国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为中国第二家妙佑医疗联盟成员医院,这意味着中外专家将无缝对接,携手工作,全方位评估疾病,帮助患者解决复杂的医疗难题,找到更好的诊疗方案,在家门口就可安心、便捷地获得高水平的国际医疗服务。
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医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救治,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竞速,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守护生命,需要精湛的医术和大爱担当。
疫情期间,门诊,急诊,发热门诊正常接诊,全力以赴收治病人;勇担重任,逆行出征,派出3000人次,完成200余万核酸采样任务;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选派290名精兵强将奔赴2个新冠定点医院,以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主,接管了长安区医院1个重症病区和其它6个病区;接管了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院区1个病区,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救治工作,将小爱变成大爱,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展现了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佑护无法衡量的价值”的崇高精神。
生命至上,大爱至诚。救得下,治得好,让群众满意,让百姓放心,一直是医院的追求。高端的人才方阵、*的医疗技术、出色的医疗成果,使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他们为健康护航!为生命喝彩!医院领导表示,医院救治力量充足,综合救治能力提高,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满足疫情期间群众就医,也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际医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医学、海富收益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