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股票大赛,腾讯股票激励计划

2022-07-19 1:53:23 基金 xcsgjz

腾讯股票大赛



本文目录一览:



撰文/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倪毓平

编辑/ 董雨晴

作为千播大战时代的佼佼者,映客和它背后的掌舵者奉佑生似乎永远在追风。这一次入局元宇宙亦如是。但相比于押注新社交,元宇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无底洞。自去年10月宣布转型元宇宙公司以来,Meta的市值已经腰斩。尽管仍有巨头决定投入,但元宇宙“祛魅”的时刻可能就快到来了。

元宇宙“流行病”正在染向更多人,这一次是映客。

6月15日,映客互娱宣布,将公司更名为映宇宙,英文名称同步更新为Inkeverse,取Inke和Metaverse的结合。

作为素人直播时代的头部产品,已经7岁多的映客历经了几次转型阵痛,却始终未能真正抓住风口。这次,它又看到了另外“一阵风”,便毅然决然地选择转型押注。

不甘服输的映客董事长奉佑生在这次更名中表示,“直播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很难再产生高速增长;我们的增长来自社交、相亲、海外市场。而元宇宙,它是比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大不止 10 倍的市场。”

如果说元宇宙是一个世界,那么几方力量正试图将这个世界的外形描摹清楚。但在现实情况面前,这场酷似“皇帝新衣”的追风运动,也将一些负面效应带给追风者

千播大战时代的佼佼者

如果不是这场更名活动,人们几乎已经淡忘了映客的名字,以及它背后的掌舵者奉佑生。

作为连续创业者,奉佑生曾几度踩中风口。2010年,流媒体音乐市场初现涨势,奉佑生就创办了多米音乐,并推出了首个Android和iPhone版的音乐客户端,迅速在市场打开局面。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在无线音乐用户使用手机音乐客户端的分布中,多米音乐以55.1%的市场占比位居榜首。这张榜单中,QQ音乐仅排在第四位。2013年,多米音乐的用户数达到了1.5亿。

然而,成功的滋味还没品尝多久,形势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在多米音乐最风光的两年,音乐版权大战悄然打响。据新浪科技援引消息人士称,这一时期,版权费有了5倍到10倍的增长,“只要不断有人来竞标,价格就会继续增长。”

囊中羞涩的多米音乐显然无力卷入一场巨大的“版权争夺战”,转型决定不得不下。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当时的奉佑生号称在马尔代夫闭关了近一个月,拿出了蜜live。这是*面向海外留学生的音频直播软件,上线之初获得了100万的用户数。

不过,奉佑生对100万的用户数并不满足,“没有达到我的心理预期”。但100万的留学生用户也让他再次看到了某种可能性。映客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廖洁鸣回忆起蜜live的上线时刻说:“我们三个人闷在屋子里一整天,来回琢磨这个趋势”,最后,三个人走出来,已经形成了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抓这个趋势”。

这个趋势就是直播。

这一年,行业中冒出了YY和其孵化的虎牙直播,以及王思聪的熊猫直播。欢聚时代、天鸽互娱分别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敲了钟。行业越来越热,但炮火声还未迫近。而此前被看好的流媒体音乐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突然发现版权成本持续上涨,而对应的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变得很痛苦了”,奉佑生留下了广为人知的感言,“创业总要敢于挑战未知,我做了十多年音乐软件,也没有等来真正的付费音乐时代,是时候换个方向了。”

于是,奉佑生带着多米音乐老板刘晓松投资的500万,和同事廖洁鸣、侯广凌推开了直播的大门,映客成立了。

但上线不久,2015年9月,奉佑生就在一个演播厅内,召开了一次“悲壮”的会议。

参会者是20人左右的初创团队,会议内容则是动员他们集体降薪20%。“很多人听完都默默低下头,也没有表示认同,也没有表示反对。”奉佑生回忆,之所以降薪,是为了让500万“再多花几个月”。

不过,降薪不久,映客的各项数据就迅速有了起色。“秒开、实时美颜、高薪日结”,是映客快速获得市场的三大秘诀。“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东西暴露在人面前”,拿到的500万资金中,奉佑生花了200万为“美颜”买单;而“高薪日结”的概念则聚拢了大量的人气。

图/视觉中国

这正是直播风口的前夜,很快,枪和弹药也送上门来。

彼时,王思聪在微博上发了一张“17”直播的截图。凭借着他的巨大流量,“17”迅速登上了应用榜榜首。朱啸虎在玩到凌晨2点后意识到,“可能正在漏掉移动直播的大风口。”据报道,在一周的时间内,朱啸虎紧急见了市场上的移动直播团队。10月,朱啸虎就参与了映客的A轮融资。

有了钱,就要快速成为“市场上的第一个声音”。

2016年春节前后,映客融到了8000多万元,但打广告花了一个亿。在投资人周亚辉的建议下,这一个亿被用在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和院线投放广告。同年3月,映客成为了BIGBANG中国巡演的冠名商;8月,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映客邀请苏炳添、张培萌等四位运动员上直播,并与***合作,在全国7个城市、10多个广告屏幕同步播出。

“把全部的子弹都在那一时刻打出去,也希望整个市面上能听到铺天盖地的‘映客’这样一个全新的品牌。”廖洁鸣回忆。在后来上市时,奉佑生回望这个“正确的决定”时说,从竞争中杀出来,成为“领头羊”,必须要有别人不敢为的勇气和决心。

毕竟,2016年的移动直播已经是刀光剑影了。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称,在直播最火的月份里,每个小时都有3家直播平台上线。2016年底,上线平台超过400家。2016年8月,映客的注册人数达到了1亿。

在这场被称之为“千播大战”的直播竞赛中,映客保持了遥遥领先的姿态。而“千播大战”的混乱也迎来尾声。2017年,低俗、*等直播乱象引来行业监管,上百家直播平台遭到关停。作为独立平台,直播带给投资人的想象空间似乎也触碰到了天花板,而当时,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并未走出打赏和广告的窠臼。

行业的高烧迅速降温,根据TechWeb的不完全统计,到了2018年上半年,直播行业发生了8起融资。就在2017年上半年,融资案例还约有17起。融资总额也都在百亿元以上,只不过,这8起融资中,D轮及以上的融资占了一半。显而易见,资本留给直播的窗口期缩小了。关停、卖身、合并,是直播平台的常见结局。

但映客却等到了上市。2018年7月,奉佑生在港交所敲钟。为了给投资者让利,他敲定了股票价格的区间下限,即,3.85港元。上市首日,映客股价大涨超过40%。然而,仅仅几个交易日之后,映客股价下跌近半。

永远在转型

急转直下,用来形容退潮期的映客,再合适不过了。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谈到映客上市时表示,“它的上市不是在一个*的时机,但如果再不上市,可能连一个普通的时机都会错过。”

那是一个快速迭代的尖峰时刻。直播平台急剧衰减,短视频却在抖音、快手的引领下迅速成为新的“风口”。

映客依然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它也不可避免地衰落。直播业务在其总营收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到2021年,占比已不足三成。

“社交”,成了奉佑生试图描画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正如特意挑选的上市代码“3700”,他解释数字中的深意:3,代表了映客自2015年创办到2018年这三年的公司发展时间;700是因为腾讯的股票代码是0700,“腾讯当年上市时,还没映客现在的市值和收入高,所以我们是一个3年的腾讯。”

实际上,早在2016年,奉佑生就在演讲中表达了直播社交的野心, “在各位的名片上,或是电子邮件签名上,必将还有另一个号码——映客号”。3年后,直播平台凋敝,映客号没能成为比肩微博和微信的社交产品。不过,在垂类社交中,奉佑生播撒了大把“种子”——这被他称为“矩阵式产品”,例如,相亲产品“对缘”、社交应用“积目”、婚恋社交“超级喜欢”等项目。其中,积目的营收占比由2019年的14%增长至2021年的62.6%,已成为映客的主要营收来源。

奉佑生曾在采访中透露,在映客内部,一两千人被分别编成了若干个创业别动队,以赛马制的方式,向下放权,鼓励内部在巨头看不到的地方研发新品。

“最快4天推出新品”,不断进行产品试错。“颠覆是从边缘开始的。”马不停蹄的奉佑生,似乎沉静在“唯快不破”的梦想里。

巨大的平台性的机会和产品可遇不可求,除了所谓的超级巨头,还有无数小的垂类机会可以验证或试错。这也就是奉佑生所信奉的“蚂蚁雄兵”策略。而除了细分领域,2021年下半年起,出海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图/视觉中国

而现在,他似乎又踏上了另外一片“蓝海”。“直播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很难再产生高速增长;我们的增长来自社交、相亲、海外市场。而元宇宙,它是比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大不止10倍的市场。”

然而,经事多年,奉佑生也判断,“(元宇宙)从愿景上来看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回到现在,映客更名之余,“映宇宙”发布的元宇宙社交App似乎也并无新意。从目前公布的信息,其元宇宙社交产品包括映客直播中的“全景K歌”、恋爱社交产品“情侣星球”和面向欧美地区的3D虚拟形象社交产品“The Place”。

而这些新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映宇宙”的直播、相亲、社交三大产品线:透过这层元宇宙外衣,也许看到的更多是奉佑生连续创业中的迭代与进化。

“七年前,映客瞄准了音视频直播技术,那是从0到1进化的开始。七年后,我们再次遇见了全新的科技理念——元宇宙,于是决定正式更名为映宇宙,全面向元宇宙进军。”从直播一路变迁到“映宇宙”,奉佑生总在追赶风口。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又一次,奉佑生尝试抓住“元宇宙”的风口,他还能成功转型吗?

疯抢元宇宙之后

2021年,脱胎于科幻作品《雪崩》的“元宇宙”一词,因上市公司Roblox引用而引爆互联网市场。尽管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当这趟象征未来的列车呼啸而过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与它发生点关联。

Sensor Tower的统计报告显示,仅2021年11月到2022年1月,就有约552个App在产品描述中添加了“元宇宙”的表述,其中包含有70个元宇宙社交App。

在这些产品中,“啫喱”App的关注度一度蹿升至*,在今年年初,仅20天时间内,下载量就位居苹果商店免费排行榜第一,力压老牌社交产品微信。据悉,“啫喱”的用户可通过“捏脸”方式打造3D虚拟形象,同时,基于位置和动态共享实现互动,但目前该产品已下线。

紧随“啫喱”App之后,超级QQ秀、缓缓星球等产品快速登场,但从这些小产品的形态来看,目前并未出现一些颠覆性的改变。

除了小产品不断冒出来,巨头的持续投入也是一种信号。

Facebook在2021年10月直接将母集团名称改作“Meta”,并围绕元宇宙展开了激进的布局。除了较早之前就投入的VR头显设备Oculus外,其还在大举投资相关硬件。此外,Meta还在2021年相继推出了社交VR应用Horizon Worlds,并通过收购Beat Games等游戏开发商布局VR和云游戏。

去年8月,字节跳动则以90亿元的天价收购了Pico,一个国产VR头显设备制造商。官网显示,Pico在全国26个省市分布着约216家线下经销商。另有消息称,其今年的出货量目标是180万台。以Pico为最重要的入口,字节跳动同样彰显了进击元宇宙的决心。

图/视觉中国

就连腾讯,现在也要向元宇宙下手了。

*消息称,腾讯也在不久前向员工宣布正式成立扩展现实部门(XR),押注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概念。所谓XR,可以看作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沉浸式技术的统称。

不过,有知情人士称,该部门成立于今年早些时候,主要任务是为腾讯建立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XR业务。公开信息称,XR部门将由腾讯游戏副总裁沈黎带领,作为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的一部分。另有接近腾讯的人士称,该业务仍处于十分早期的阶段。“腾讯不是很喜欢元宇宙这个概念”,而是更加希望从数实融合的角度,提出“全真互联网”。

6月21日,包括Meta、微软、英伟达、阿里巴巴、华为等在内的科技巨头组建了一个名为“元宇宙标准论坛”的组织,有意为元宇宙建立起兼容操作性标准,并计划于7月召开相关会议。根据报道,苹果并不在其中,但今年早些时候已有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相关产品。有分析师预计,一旦苹果在今年或明年推出混合现实头显,就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导企业。

尽管各方势力表现不一,但不用怀疑的是,元宇宙这场“大流行”,已经蔓延向了更大的范围。它将如何影响后续互联网生态的变迁,仍旧充满未知。对于当下的映客而言,在技术真正成熟之前,的确有更大的“残酷”在等着他们。

奉佑生自己也表示,现在在产品中想要完整的3D呈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设备、宽带速度都无法支持。元宇宙真正的基础设施,目前国内外的公司都没有搭建起来,元宇宙真正的大规模发展,必须等到*硬件终端的发布。就连Meta也表示,元宇宙的回报期至少要到十年之后。

这也意味着,除了在软件层面上进行创新尝试外,映客并无其他更多可探索的业务。就在映客宣布进军元宇宙后,其一度冲上热榜,股价当日收涨 6.77%。截至发稿,映客股价为1.44港元,总市值已腰斩至28亿港元左右。

另外,作为元宇宙概念的优等生,Meta、Roblox股价在近期正在历经大幅下跌。相较于去年更名元宇宙时,Meta的股价已经腰斩。风口一时爽,但资本市场似乎正在给出答案。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分享出品,




云南锗业股票

2019年12月3日,云南锗业A股开盘7.19元,全日上涨3.04%,股价收报7.46元。自2019年11月29日以来,云南锗业收盘价连续三日收于年线(250日均线)之上。

前次回顾

Choice数据显示,云南锗业股价前一次连续三日收于年线之上为今年的8月6日,当日收盘价为6.76元(前复权)。此后云南锗业股价一直运行于支撑价位6.76元之上。截至昨日,云南锗业区间*价发生在2019年9月20日,*涨幅为53.85%。

历史回测

回溯近一年股价,云南锗业共计实现6次连续三日收于年线之上。历史数据显示,次日股价跌多涨少,共计实现上涨2次,*涨幅为7.84%;遭遇下跌4次,*跌幅为3.90%。

市场统计

统计2018年6月12日至2019年6月11日的全市场数据,Choice数据显示,共有3165只个股连续三日收与年线之上6916次,其中3382次第二日股价上涨,3374次股价下跌,160次股价无变动,全市场次日平均收益率为0.04%。若将期限拉长,一个月(20日)、三个月(60日)、六个月(120日)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30%、-2.37%、-2.07%。

注:本文所使用的年线数据为未剔除停牌日的数据。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腾讯股票大赛2021

5月18日,腾讯控股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腾讯实现收入1354.71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Non-IFRS)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财报显示,一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实现营收427.68亿元,同比增长10%,数实经济板块进一步加固“增长引擎”标签。

一季度营收同比持平 净利同比下滑超20%

腾讯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354.71亿元,相较2021年第一季总体同比持平。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净利润234.13亿元,同比下降51%;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净利润(Non-IFRS)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这是腾讯在继2021年Q3净利润同比下滑2%、Q4净利润同比下滑25%后,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单季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具体业务方面,在游戏业务板块,腾讯游戏收入达436亿元,其中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本土市场收入330亿元,同比下降1%。

腾讯在财报中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上升主要源于《VALORANT》及《部落冲突》等游戏的收入增长,其中《VALORANT》保持强劲表现,用户基数增加且付费意愿有所提升。

此外,由腾讯光子工作室群与重生工作室联合开发的《Apex手游》已于5月17日正式上线,此前官网预注册玩家超过1600万 。

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由腾讯成长守护、腾讯游戏联合腾讯基金会推出的腾讯 “智体双百”公益计划亦有新进展。目前 “智体双百”计划已推动 9 间未来教室和6个未来运动场落地。截至4月底,腾讯未来教室累计开课1547节,惠及学生超10万人次,其中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体验科技兴趣课堂的魅力。腾讯未来运动场举办的线上跳绳大赛韶关站于1月顺利举办,全市上百所中小学校踊跃参与,累计报名师生3297人。

通过领先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腾讯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流水占比已稳定处于极低水平。未来,腾讯将继续秉承“疏堵结合”的宗旨,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清朗的成长环境。

其他业务方面,一季度腾讯社交网络收入增长1%,至人民币291亿元,反映腾讯的视频号直播服务的收入增加,但大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的收入减少所抵销。

网络广告业务第一季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币180亿元。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第一季收入同比增长10%,至人民币42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腾讯公告披露的信息,腾讯第一季录得其他收益净额人民币131亿元,主要是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项目,如视同处置及处置若干投资公司而产生的收益净额(包括部分处置Sea Limited的股份所得收益人民币185亿元),部分被就交通出行服务及网络媒体等领域的若干投资公司作出的减值拨备所抵销。

腾讯第一季录得分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亏损人民币63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分占盈利人民币13亿元。第一季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亏损为人民币22亿元,而去年同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占盈利人民币5亿元,反映海外用户活动及消费在普遍经历了疫情后的正常化下行趋势,导致若干游戏行业的海外联营公司的收入下滑、京东集团不再作为一间联营公司的影响以及确认交通出行服务领域的联营公司的亏损。

业绩阵痛期,腾讯将加速数实融合,加码研发投入,从追求规模性增长升级到追求高质量增长。

一方面,通过积极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腾讯收入结构持续由虚转实,代表数实融合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单季营收增至428亿元,表现稳健。

另一方面,腾讯主动调整,持续优化公司成本架构,持续投入企业软件、微信视频号及国际市场游戏三大战略增长领域,同时加强自研创新,保持研发领域高投入。一季度腾讯研发支出达153.8亿元,同比增长36%,不断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技术底座。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表示:面对行业挑战,公司实施了成本控制措施,并调整了部分非核心业务,有助于在未来实现更优化的成本结构。展望未来,公司将在各种挑战及周期变化下聚焦重点业务并坚持创新,持续为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数实经济成为发展支柱

2018年“930变革”以来,腾讯对产业互联网持续的深耕正在显现成效: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的营收占比从 2019年一季度的25.5%升至2022年一季度披露的32%,不仅整体收入健康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也为腾讯贡献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自上季度以来,腾讯将“健康可持续”作为企业服务的增长目标,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转向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为目标,并把提高自研产品竞争力、鼓励产品被集成、丰富伙伴生态等系列举措作为“重中之重”。

服务实体经济,是腾讯当前的重要业务聚焦点。腾讯希望在此过程发挥自身数字技术能力,努力为各行各业提供连接、助力与服务。目前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在政务、金融、教育、交通出行、医疗、智慧零售、工业、能源等领域,已与9000多家合作伙伴共建,形成超过400个行业解决方案。

在生产制造环节,腾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业质检等复杂环节,替代重复性的、易疲劳的人工劳动,依托大数据和云端的强大算力建设数据中台,为工业富联、富驰高科、三一重工、玲珑轮胎等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供支持,助力各行各业降本增效。

在企业服务环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企点等一系列SaaS工具也在积极发挥数字化力量,助力传统行业数智化转型。腾讯会议注册用户已超3亿,月活用户数突破1亿,持续助力企业客户高效组织协同。今年1月,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文档“一门三杰”融合打通,在企业微信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效率协作功能,腾讯产业互联网效率工具正式实现一体化,基于腾讯云的基础建设和前沿技术全面支持,共同服务实体经济。

4月26日,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报告显示,腾讯云在中国CPaaS市场上*。5月10日,腾讯云数据库入选沙利文报告*象限,增长指数*。

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技术,虽然处于转型期,但是腾讯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仍在持续加大,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的底层能力。2022年一季度,腾讯研发投入保持36%的同比增长,达到153.8亿元。从2019年至今,其研发累计投入已经达到1*亿元。腾讯已经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截至2022年4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6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腾讯股票5月以来总体获得南下资金增持

今年以来,港股互联网股走势总体较为低迷,腾讯控股也一度大幅走低。不过,近期腾讯控股股价又开始出现走强迹象,较年内低位一度上涨超过两成。截至*收盘,腾讯股价报*.6港元/股,总市值35141亿港元。

进入5月以来,南下港股通资金总体对腾讯控股进行了增持。

数据显示,4月底,港股通持有的腾讯控股数量约为6.63亿股,至5月17日,港股通持有的腾讯控股数量已增至约6.74亿股,期间累计约增持超1000万股,按照期间腾讯控股的股价估算,5月以来累计增持金额达数十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大幅调低腾讯目标价后,近期,摩根大通突然翻多,将腾讯控股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由265港元上调至470港元。此外,据晨星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的旗舰中国基金“JPMorgan Funds - China Fund A (acc) – USD”,在3月份期间曾大举增持互联网股票,其中,第一大重仓股腾讯控股获得该基金增持3.38%持仓股份,增持后持仓市值达5.27亿美元。




腾讯股票激励计划



作者丨及轶嵘

制图丨李斌才

图源丨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腾讯员工炫富的日子,“别人家的公司”腾讯会雷打不动给自己家员工发放股权激励股份。


今年7月14日,腾讯发公告称,根据股份奖励计划发行240.32万股新股,奖励不少于3300位员工。


按照当天的收盘价计算,此次股份奖励总市值达到13.74亿港元,平均每位员工收益40万港元。


这次的奖励人数算是少的。2020年7月,奖励了29,700位员工;2019年7月,则奖励了23,271位员工。


粗略计算,腾讯从成立至今,根据股权激励计划奖励员工的股份总计15.75亿股(拆细后),用最近暴跌之后的*点每股422港元计算一下,市值6647亿港元。


股权激励是互联网公司的标配,但腾讯激励人数之多、激励金额之高,都比较少见。

双计划并行


和大多数公司一样,腾讯采取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并行的两个股份激励计划。


股票期权在腾讯称之为购股权计划,就是授予员工在未来某个时间段以约定价格(行权价)购买腾讯股票的权力。员工的收益是股票实际价格与行权价之间的差额。


限制性股票在腾讯称之为股份奖励计划,直接将股票授予员工,员工零支出。当然,既然是限制性股票,就有限制性条件,股票有一年或几年的锁定期,员工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目标,才能真正得到这些股票。


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成立之后的第三年,即2001年7月,就开始实施上市前购股权计划。2004年在香港上市之后,更是密集推出购股权计划,分别在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实施了三期购股权计划。此后间隔了八年时间,才于2017年推出了上市后的第四期购股权计划。


股份奖励计划则实施的较晚,2007年底才推出第一期,此后每隔六年,就推出一期,分别于2013年和2019年推出了第二期和第三期股份奖励计划。


不论是购股权还是股份奖励,每一期计划都是腾讯对未来数年授出股份数目、奖励人士筛选标准和预期业绩目标的总规划,每一期计划的预期实施时间跨度都长达十年。


比如2017年5月17日开始实施的购股权计划,授出股份的上限为3.79亿股(379,099,339股),占2017年5月17日当天公司总股份的4%。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腾讯逐步将购股权授予员工。


腾讯目前已经实施的五期购股权计划,其中四期授出股份的上限都在计划采纳当日公司总股份的4%-5%之间,只有2009年购股权计划授出股份上限占公司总股份的2%。


相比购股权计划,腾讯的股份奖励计划不仅实施的期数少,授出股份上限也较少。比如2019年开始实施的股份奖励计划,授出股份的上限为1.91亿股(191,047,317股),占该计划采纳当日公司总股份的2%。2007年计划和2009年计划的占比则分别是2%和3%。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腾讯在2004年5月15日实施了一次拆股,把一股腾讯股票拆分成5股,本文中涉及的股份数据都是计算了拆细影响之后的数据。

获奖励员工*占比超过37%


以2007年为界,腾讯在2007年之前只有购股权计划。2007年开始两个计划并行,并且从奖励的股份数目和奖励人数上看,重心向股份奖励计划偏移。


虽然每期股权激励计划都规定了授出股份的上限,但实际上授出的数目都达不到上限。


1998年至2006年,腾讯成立十年间,两期购股权计划一共授出7.27亿股购股权(726,703,790股)。


2007年至今14年时间,三期购股权计划共授出的购股权数目为3.58亿股(358,845,833股),差不多是2007年之前的一半。

股份奖励计划授出的股份数目,则从2007年股份奖励计划推出至今,3期股份奖励计划共授出4.9亿股(490,007,818股),多于同期购股权的数目。


从购股权和股份奖励计划激励的员工数量来看,后者显然更具有普惠的性质。


股份奖励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也就是2008年,一共授予了184位员工限制性股份,占腾讯当年员工总数的2.97%。到了2020年,授予的员工达到29,700位,占腾讯85,858位员工的34.6%,也就是三分之一以上的员工都获得了限制性股份。



还有更具全员性质的股份奖励计划。2016年,为了庆祝腾讯成立18周年,授予27,424位员工每人300股,再加上按照常规对9,725位员工的股份奖励,共计有37,149位员工得到了股份奖励。当年腾讯的员工总数是38,775人。


相比之下,获得购股权的员工就少的多。


上市之前,腾讯分期分批共授予256位员工购股权,上市的时候腾讯共有1108人,获得购股权的人数占员工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上市之后的10年里腾讯没有披露获得购股权的具体人数,从2014年开始披露算起,到2020年的七年间,共有56位员工获得购股权。他们应该都是腾讯高管层级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56位高管之外,腾讯的二号人物、执行董事刘炽平从加入腾讯之初,腾讯对其的激励方式就是购股权。


刘炽平25岁时已经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两个硕士学位,曾在咨询公司麦肯锡和投资银行高盛工作。


2004年,当时在高盛任职的刘炽平负责腾讯上市业务,腾讯顺利登陆港交所后,他收到了*和张志东的加盟邀请。


2005,刘炽平空降腾讯成为首席战略投资官。2006年,刘炽平升任腾讯总裁。


2007年至今,刘炽平一直担任腾讯的执行董事。腾讯发展为今天市值数万亿港元的庞大帝国,刘炽平功不可没。


刘炽平在加盟腾讯的头三年,都获得了巨额购股权的激励。特别是2005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了3200万股和3000万股(拆细后)。


从2014年起,腾讯对刘炽平的激励逐渐常态化,基本上每年年初他都会获授300万-500万股购股权。


截至2021年一季度,刘炽平总计获授1亿股(103,364,825股)购股权。


其中从2016年至今获授的2350万股(23,496,825股)购股权都未行权。所谓行权,就是按照约定价格购买腾讯股票。

公司和员工的双赢


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目的是激励和挽留员工,提高公司业绩,降低员工流失率。对员工来说,获得满意的报酬是选择一份工作的标准之一。


对于滕讯前期以购股权为主、后期以股份奖励计划为主的激励策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认为,这是国际惯常的做法。高科技企业在高速成长期基本以期权激励为主,进入到稳定成长期,则以限制性股票为主,比如微软在2003年以前的高速成长期,主要的激励方式就是期权。


郑培敏说,企业进入到稳定成长期,股价涨幅没那么快,如果只是期权激励,收益就很一般。而用限制性股票,员工零出资,收益会更大。当然腾讯自己可能也没想到2007年之后依然是高成长。


对员工来说,获得了购股权或者限制性股票并非意味着钱放进钱包,其中变数依然很多。


拿刘炽平获得的购股权来说,很难准确计算出他的这1亿股购股权带来多少真金白银。


首先,每次被授予的购股权的行权价都不同。


腾讯购股权的行权价一般是授予当日的腾讯股票收盘价,或者是前五日收盘价的平均值。随着腾讯股价的节节攀升,行权价也逐渐提高。


刘炽平*被授予购股权在2005年2月3日,行权价是4.8港元;2021年3月30日被授予的购股权,行权价是618港元。


其次,购股权的行权(获得股份)是分期分批的。


比如刘炽平2020年3月20日被授予440万股购股权(4,399,815股),这些购股权的20%-25%可以在授出日期一年后,也就是2021年3月20日以后行使,其后可以每年行使购股权总数的20%-25%。


当然*的变数来自股价的波动。腾讯的股价今年以来波幅巨大,从年初*点770港元跌到现在的400多港元,腾讯2020年授出的购股权行权价都在500港元以上,暂时来看是失效了。


个人所得税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


员工在获得股权时,行权价和股价之间的差额,需要交“工资、薪金所得税”,累进税率3%-45%。差额越大,交的税越多。在卖出股票时,股价较行权或解锁时增值的部分,还要交财产转让所得税,税率20%。


显然,获得股权激励后的收益,也不像看起来那么多。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腾讯股票大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腾讯股票大赛、云南锗业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