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月以来,无论是CureVac宣布以32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荷兰肿瘤免疫疗法公司 Frame Cancer Therapeutics,还是BioNTech首席执行官称,预计将在2022年内看到首个癌症mRNA疫苗上市,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炒热“mRNA抗癌疫苗”概念。而这些行业利好都成为了嘉和生物6月27日盘中股价大涨的“垫脚石”。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6月27日,嘉和生物-B(06998)早盘高开,盘中股价一度大涨超36%,达到5.95港元。公司当日成交额突破1亿港元,*市值破25亿港元,创下近4个月来的市值新高。
嘉和生物股价突然起飞的原因在于,其日前宣布与艾博生物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全球创新性的mRNA产品及相关药品。具体来看,嘉和生物的生物抗体开发平台将与艾博生物的mRNA技术平台结合,共同研发用于肿瘤治疗的mRNA药物。
*踩中近期国际大热的“mRNA抗癌疫苗”热点,其炒作价值不可谓不高,但市场的热度仅仅维持了10分钟。在9点40分涨幅超过36%之后,嘉和股价一路下跌,最终收涨3.54%。也就是说,早盘追高的投资者,可能因此当日亏损超30个点。
mRNA抗癌疫苗能否成为绝地反击的起点
踩中业内大热点仍旧高开低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嘉和生物的信心不足,这或许是其前段时间公司高层人员变动留下的“后遗症”。
今年4月14日,嘉和生物集团总裁、执行董事周新华宣布辞职。虽然,嘉和生物未披露周新华离职的原因。但行业猜测,其或许与嘉和生物经营不善相关。
在此前3月,作为嘉和生物股东之一的沃森生物发布了其2021年年报,财报显示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7.36%。对于净利降幅超50%,沃森生物早在其1月的业绩预告中被给出了答案:当期研发费用大增;公司持有嘉和生物股票期末价格下跌,致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99%。
实际上,市场对于嘉和生物后续发展的信心不足,源于其近年来表现与其上市时存在较大反差。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2020年10月7日,嘉和生物以超购1246.52倍的募资成绩登陆港股。并且其在上市前还引入了OrbiMed、经纬中国和太平洋资管等12名基石投资者。千倍超购加上明星基石,这也使得当时市场对嘉和生物的投资情绪高涨。
但后续嘉和生物的走势并不如人意。与当初*股价32.2港元/股相比,截至6月24日,公司收盘价仅4.2港元,区间跌幅达86.8%。
之所以在上市2年内出现股价大幅下滑,与整个行业的投资风向也不无关系。据前期披露的2021年年报,有8家biotech的现金不足以维持2.5年以上的研发投入,其中4家撑不过2年的研发投入。也正是在巨额研发投入下,部分港股18A企业亏损情况较为严重。嘉和生物便是其中之一,其2021年研投入6.13亿元,净亏损8.65亿元。
造成18A公司普遍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十年十亿”的双十定律;另一方面则是me-too式研发策略逻辑的毁灭。
在大量研发费用投入后,嘉和生物首个商业化产品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GB242,商品名佳佑健)获批上市,目前该产品正受到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和阿达木单抗的双重挑战。尤其是阿达木单抗领域,目前,国内阿达木单抗除了原研药修美乐之外,还有多款生物类似药获批,这让佳佑健后续的商业化推广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
据新任嘉和生物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郭峰介绍,在2022年中,嘉和生物计划实现的目标之一便是推动佳佑健的成功商业化。除此之外,在另外几个目标中,其中之一便有达成与 mRNA药物研发平台就早期mRNA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合作,而这也是此次推动嘉和生物盘中大涨的关键原因。mRNA抗癌疫苗会成为嘉和生物未来绝地反击的关键吗?
能否靠mRNA抗癌疫苗研发翻盘
在前段时间闭幕的ASCO2022年会上,BioNTech宣布,其基于mRNA的个体化新抗原特异性癌症疫苗 autogene cevumeran与抗 PD-L1抗体atezolizumab和化疗联用,在治疗接受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1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与此同时,BioNTech首席执行官还宣称,2022年内将看到首个癌症mRNA疫苗上市。
从研发进度来看,仅仅宣布在抗癌mRNA疫苗项目早期研发的嘉和生物与第一研发梯队存在较大的时间鸿沟。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新生抗原是由癌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与健康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不同,且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但在很多肿瘤中,新生抗原的表达水平较低,不足以激发强力的抗癌免疫反应。BioNTech的autogene cevumeran是基于患者肿瘤样本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得到的位点进行设计,包含有20个MHC-I和MHC-II型的新生抗原表位。因此,autogene cevumeran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mRNA新生抗原疫苗,旨在诱导针对癌症特异性新抗原的从头免疫反应,识别残留的癌细胞并防止复发。
在ASCO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autogene cevumeran疫苗可以改善接受手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预后疗效,延长其无复发生存期,且治疗安全性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显然,BioNTech目前身处mRNA抗癌疫苗研发的头部领域。由于与疫苗相比,mRNA蛋白免疫疗法在制剂递送、蛋白生产有效性和耐受性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导致mRNA治疗药物比mRNA疫苗开发进度慢,从侧面显示出了BioNTech的先发优势。
实际上除了BioNTech,全球范围内mRNA治疗药物研发热情较为高涨,有多款产品也处在临床II/III期阶段。
以mRNA三巨头之一的CureVac为例,5月25日,CureVac与myNEO宣布,双方通过确定特定的癌症抗原开发用于癌症疫苗的新型mRNA免疫疗法;6月8日,CureVac 宣布以32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荷兰肿瘤免疫疗法公司 Frame Cancer Therapeutics,以进一步加强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的布局。
除此之外,Moderna则选择在与默沙东合作研发肿瘤疫苗。双方在研究中将Moderna疫苗与默沙东的K药进行联用,2020年公布的中期数据可圈可点:10例HPV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一半病人病情得到了缓解;此外,Moderna此前公布的IL-12 mRNA肿瘤疫苗I期数据良好,联用Durvalumab的效果可期。
在国内的mRNA抗癌疫苗版图中,以艾博生物、斯微生物、新合生物以及嘉晨西海为首的研发企业,其mRNA抗癌疫苗研发大多处在临床前/临床I期阶段。例如,今年2月12日,斯微生物研发的编码新生抗原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在澳大利亚取得了正式批件,宣告正式进入海外注册临床I期阶段;3月25日,嘉晨西海宣布其自主研发的JCXH-211已获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新药临床试验 (IND)批件。
而此次与嘉和生物合作的艾博生物,目前除了*与沃森生物合作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处在临床III期,其余在研产品多数都处在临床前阶段。
正如上文提到的,mRNA蛋白免疫疗法在制剂递送、蛋白生产有效性和耐受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研发壁垒,从成功研发到产品获批上市依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对于目前产品商业化前景不算明朗的嘉和生物而言,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6月24日,韩剧《安娜》正式上线,这部剧改编自作家郑韩雅的长篇小说《亲密的异邦人》,主要剧情是在讲述一个女人以细小的谎言开始,过着完全不同人生的故事。
《安娜》从韩国传播到中国以后,人气不断飙升的同时,近日很多中国网友发现了该剧情中,存在不少对中国的严重冒犯,不知道这样贬低中国,到底是出于什么一种心态。总之,先来看看具体情节:
《安娜》剧情中的这块表,是主人因为嫌弃这块“中国制造的假表”,从而才打赏给女仆的。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的表在剧情中是被非常看不起的,更是用“大新闻”这种台词,来证明看不起中国制造的表,应该是件众所周知的事情。
然而有意思的是,随着《安娜》在中国的热度不断上升,剧中所涉及的“将零件送至瑞士加个螺丝再高价卖出”的事情,居然被挖出旧闻,原来真的有这档龌龊的事情发生过,不过真正的主角,并不是中国,而是韩国......
《安娜》应该把剧情中的“四五年前爆过这是假货的大新闻”,改成“十六年前爆过这是假货的大新闻”,这就合情合理了。2006年在韩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瑞士名表”骗局,正是由一个美籍韩人干的,他迎合了韩国爱慕虚荣的特点,不到10万韩元的表硬是卖出了近600万韩元的价格。
明明韩国自己有毛病,却通过韩剧的形式,把黑锅扣在中国头上,并在这种纯粹自淫的快乐中,滋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傲气。《安娜》剧情的翻车,不仅没有让韩国人快乐,反而在中国网友的嘲笑中,显得狼狈不堪,而又荒唐可笑。
原本发生在2006年的“韩国仿造名表”事件,只有少数人知道,现在可好了,这下真的成为了“大新闻”,随着《安娜》的热播,是时候让更多人知道,原来韩国是这样的韩国。
- END -
4月14日,港股上市公司嘉和生物公告称,周新华决定辞去集团总裁、执行董事的职位,自2022年4月15日起生效。
作为公司创始人,嘉和生物公告并未明确解释周新华的离职原因。仅表示,周新华决定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事务,并无就其辞任对公司提出任何索偿,且与董事会之间并无意见分歧。
从2008年周新华加入嘉和生物创业团队,到如今离开,嘉和生物几经动荡,虽然终于成功上市,但受内部股东频繁变更等因素影响,如今嘉和生物也从昔日的明星创新药企渐渐落后于创新药第一梯队。
坎坷14年
周新华对外的身份一直是嘉和生物的创始人,据企业招股书披露,他于2008年10月作为嘉和生物的首席执行官加入公司,都如今辞职,周新华在嘉和生物的履职时长将近14年。
从2019年5月20日起,周新华获任为嘉和生物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在嘉和生物期间,周新华主要负责公司整体研发策略及执行以及业务方向。
在加入嘉和生物之前,周新华在生物制药标杆企业安进(Amgen)担任研究员,后升任工艺开发部科学总监,重点监督工艺研究。而他的许多老同事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创始人。此外,周新华此前还担任过沃森生物副总裁。
当时的嘉和生物还叫做上海欣润药业,由惠生集团出资设立。成立之初,其立志成为生物制药领军公司,而在早期,周新华主要承担了加速嘉和生物单抗生物药开发的任务。在当时,嘉和生物雄心勃勃的产品线瞄准了罗氏的贺赛汀、安维汀、艾伯维的修美乐以及强生的英夫利昔单抗等多款重磅生物药的类似药产品,十分吸睛。
在当时,嘉和生物也被认为是一家明星创新药企,颇被行业看好,但接下来,股东层面的一系列变故使得嘉和生物被大大拖慢了脚步。
2013年,有着“大生物”梦想的云南疫苗企业沃森生物以2.92亿元从嘉和生物原股东手中买下嘉和生物控股权,成为占比超60%的单一大股东。随后,阳光人寿保险等3位战略投资人也导入5亿元注资。
但五年后,先是阳光人寿和东海证券在2018年将持有的嘉和生物股份转给了上市公司康恩贝和福建国资背景的华兴康平,而大股东沃森生物不但没有优先收购,反而也向康恩贝卖出了部分嘉和生物股权。随后,四处投资的临床CRO老大泰格医药又出手,用旗下两个并购基金向嘉和生物增资。
2018年中,沃森生物宣布交出嘉和生物的控股权,嘉和生物的新主人成为四处“扫货”的高瓴资本,高瓴资本还向华兴康平等机构继续收购嘉和生物的股权,最终实现了对嘉和生物的控股。而康恩贝和沃森生物的持股比例也进一步下降,同一阶段,泰格医药旗下的投资基金则是喝到了“肉汤”。
随后的两年里,嘉和生物经历了两轮融资,最终到IPO后,高瓴资本通过HHJH和HMHealthcare持有嘉和生物总股本稀释至29.38%,但仍为*股东。
但是在这十年间,嘉和生物多个产品临床进展缓慢,开始逐步被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同行甩开差距,业内普遍声音认为,股东层面的频繁变更与意见不一,是拖累嘉和生物的最主要原因。
路在何方?
等到周新华离职之际,嘉和生物依然只有*产品获批。
2022年3月,嘉和生物的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GB242,商品名佳佑健)终于获批。它是*TNF-α抗体药,用来治疗一系列免疫系统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克罗恩病、瘘管性克罗恩病。
不过,虽然英夫利西单抗在全球也是*“重磅炸弹”级的产品,但在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英夫利西单抗即干不过老大哥阿达木单抗、还面临着多个后来小弟的挑战。
而在中国市场,英夫利西单抗的表现也缺乏亮点。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该产品销售额约5亿元,同期,阿达木单抗是10亿元。并且在嘉和生物的英夫利西单抗上市之前,国内已有海正药业、迈博药业的同款类似药获批,嘉和生物早已没了先发优势。
在嘉和生物上市时,公司曾展示了一系列明星靶点的候选产品,如CDK4/6、HER2、PD-1等等。只是,上市两年后,对比公司*的财报与招股书中产品的研发进度却并无显著突破。据嘉和生物2021年业绩报显示,其多数产品处于临床早期,仅有GB491(Lerociclib,口服CDK4/6抑制剂)、GB241(利妥昔单抗、CD20)、GB221(HER2)进入3期临床。
而在研发停滞不前的同一时间,医药市场的格局显然已经发生变化,纷纷获批的国产PD-1与它们的“白菜价”就是例子。2020年7月,嘉和生物在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PD-1单抗杰洛利单抗(Geptanolimab ,GB226)的上市申请,但至今仍未获批。
这款药原本的获批预计时间是2021年三季度。彼时嘉和生物还发布了相关招聘信息。而随着国内PD-1厂商越来越“杀红了眼”,留给嘉和生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压力之下,嘉和生物也在尝试开发一些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的产品,试图抢占先机。但是,更早期的研发不仅意味着漫长的时间与经济投入,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而在财务面上,由于没有产品收入做支撑,嘉和生物亏损是源源不断的。2018年-2021年,其亏损额为2.9亿元、5.2亿元、30.32亿元、8.65亿元。
而在二级市场上,IPO时嘉和生物曾凭借着“高瓴持股”的巨大吸引力获得了约1247倍的超额认购,一手中签率仅3%,上市首日一度涨超30%,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这却已成为嘉和生物迄今为止最后的高光时刻。
上市仅两个月后,嘉和生物的股价就已经下跌近30%。而在接下来的两年,公司股价更是持续下跌。截至2022年4月19日开盘,嘉和生物报收4.17港元/股,总市值仅有21亿港元出头,与上市之初相比,市值已经蒸发超100亿港元。
这背后,高瓴资本在嘉和生物上市后的首个季度就进行了减持。据Choice金融终端显示,高瓴旗下的HHJH Holdings Limited在2020年10月7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减持嘉和生物1336.25万股,沃森生物持股不变;而在2020年底到2021年上半年间,高瓴资本和沃森生物持股情况不变。而在嘉和生物*披露的2021年财报中,尚未提及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高瓴资本的减持在如今看来十分明智。与两轮融资叠加的总花费超2.5亿美元相比,若坚定持有至今,按照股份比例和嘉和生物*总市值20亿港元出头计算,“时间的朋友”可能已经浮亏约十亿元人民币。
对比之下,嘉和生物的另一名股东沃森生物就没这么好运了。由于投资失利,该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7.36%。在接受交易所问询时,沃森生物表示,嘉和生物2020年末收盘价20港元/股,2021年末收盘价7.1港元/股,由此形成公司股权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22亿元等,致报告期内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81亿元,较同期下降200.3%。
新京报
康恩贝表示,受呼吸系统用药OTC渠道销售受限,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必坦)、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金奥康)集采降价,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归零并停产等因素影响,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约5.15亿元。
同时,康恩贝所持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境外上市主体JHBP(CY)股份按照2021年6月30日收盘价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876.80万元,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5157.60万元。上年同期,康恩贝转让JHBP(CY)部分股权以及变更对JHBP(CY)会计核算方法等影响,相应增加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亿元。因此,JHBP(CY)相关因素影响2021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3.33亿元。
康恩贝表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已经消化了贵州拜特公司、疫情影响和金奥康及必坦集采降价三重因素的影响,主营业务呈现新的增长态势。健康消费品业务增长2.06%;处方药业务销售收入10.89亿,扣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因素后同比增长11.45%;其他业务板块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72%。若扣除贵州拜特公司及持有JHBP(CY)股权因素影响后,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0亿元,较2020年同期同口径增长23.56%。
康恩贝主要从事药品及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及批发与经销业务,已形成以现代中药和植物药为基础,以特色化学药包括原料药和制剂以及功能型健康产品为重要支撑的产品结构。其生产、销售的药品主要覆盖呼吸系统、消化代谢、心脑血管、泌尿系统、眼疾眼健康、抗感染和肌肉骨骼系统等治疗领域,大健康产品主要包括眼贴、眼罩、眼部护理液等眼健康用品和保健及功能性食品等。
校对 卢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嘉和生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嘉和生物、600万韩元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