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最近经常在网络上听人讲ipo审核,到底什么是ipo,为什么会说ipo要通过审核很困难呢?在面对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下来就来好好学习一下ipo与上市的区别,看看能学到什么吧?
一、ipo和上市
ipo其实是一种招股方式,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是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股,且是*募股或者公开。在ipo之后,原本有限责任公司就正式更改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但是ipo和上市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不同。
一个企业的上市,可分为好几种。都说一个普通企业要是成为上市企业,那已经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若是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话,一定是要到上海或者是深圳的证券交易所进行发行,若是境外的话,就要去境外证券交易所,还有海外设立公司三种。
二、ipo和上市的区别
简单来说,发行就是让更多投资者入股,能够让更多投资者将钱投入到公司里面来。然后给他们发股票,这些投资者也有着分红权利。Ipo就是*公开发行股票,但是和上市是有区别,从法律角度来说,ipo在前,上市在后。
ipo是必须要申购,起点在1000。在交易100万股的时候,资金会被冻结三天时间,要是中签的话,这里所投入的资金就没有。也就是说,ipo和上市两者是相互联系。在我们国内,股票在上市之前,是必须要进行公开发行的,若是没有公开发行,是根本不可能上市的。
所以,ipo和上市虽不同,但是两个利益是绑在一起的。直白来说,ipo和上市是两个不同的程序步骤,先公开发行,然后再上市。有些在进行发行之后,未能上市的也有很多。但是未上市,进行发行,是***行不通的。
新京报
据中信证券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信证券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1.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8%。其中,实现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29.81亿元,同比增长22.67%;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均较上年小幅下滑,分别达到57.03亿元、41.01亿元;实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9.28亿元。
自年初至报告期末,中信证券投资收益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共实现投资收益124.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达到260.83%,主要原因为处置金融工具收益增加。值得关注的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90亿元,中信证券称,主要由于证券市场波动导致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
此外,2019年1-9月,中信证券信用减值损失7.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2.32亿元缩水41.20%,中信证券解释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减少。此外,由于下属子公司商誉减值,中信证券共计提2.68亿元减值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布三季报的同日,中信证券与广州证券的收购案进入新阶段。据公告披露,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定于2019年10月30日召开会议对中信证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进行审核。根据相关规定,中信证券自2019年10月30日开市起停牌,待公司收到并购重组委审核结果后公告并复牌。
中信证券同时表示,公司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事项能否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尚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将密切关注并购重组委的审核结果。
按照中信证券此前发布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公告,拟出资不超过134.60亿元,购买广州证券***股权,该交易对价包含广州证券拟剥离广州期货99.03%股权、金鹰基金24.01%股权所获得的对价。本次发行股份的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即16.97 元/股。交易完成后,广州证券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而在此之前不久完成的越秀金控收购标的资产少数股权时,广州证券***股权对应估值为191. 19亿元,相隔不到一年时间的两次估值的巨大差距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
对此,越秀金控解释称,两次重组作价的评估基准日不同,宏观市场和证券行业估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州证券2018年度较2016年经营业绩有所下滑、2018年度净利润出现亏损,以及广州证券业务发展趋势。
据广州证券公开的2018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广州证券母公司共实现总营收12.61亿元,与上年同期的14.18亿元相比下降11.07%;母公司共亏损2.60亿元,与上年的1.91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大幅下滑,下滑比例高达236.13%。截至2018年年底,广州证券母公司资产总计434.86亿元。
新京报
IPO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业绩”,也就是要满足每个证券交易板块的*门槛;靠的是“合规”,就是财务,法律,历史沿革等方面没有问题,合法合规经营;靠的是“人和”,就是IPO上市中没有负面报道(必须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靠的是“天时”,就是上市的时机选得特别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靠的是“人品”,就是企业文化,内部和外部处事作风符合大众;靠的是“运气”,就是业绩好、人和好、天时好、人品也好,但碰到个突发情况,也可能不成功。一、IPO部分
1.1审计视角
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对企业财务报表整体核查,确保不存在“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重点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1.1.1盈利能力方面
能够持续盈利是企业发行上市的一项基本要求,从财务会计信息来看,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收入的结构组成及增减变动、毛利率的变化、利润来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1.1.2收入能力方面
收入是核查的焦点,它反映了公司创造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任何涉及或者影响收入确认的经济活动都是被核查的重点,它贯穿于合同的全生命周期。在上市管理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中也有收入的指标要求,也必然成为核查的重点。
收入穿行涉及的维度众多,审计师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核查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如,销售模式、订单来源、项目执行周期、季节性变化、发货情况、关键节点证据、单据资料完整性、上下游逻辑关系、资金流向是否配、合同条款是否与执行吻合、收入是否与纳税情况项目吻合、收入变动与应收账款是否吻合、收入确认时点是否符合准则要求等等。
1.1.3成本费用方面
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毛利率和利润,影响企业的规范、合规性和盈利能力。
费用方面,看企业的费用报销流程是否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票据取得是否合法,是否能够合理解释,是否跨期,费用性质是否把控准确,有无税务风险,员工备用金是否按规定支取等等。
成本方面,看企业的成本核算是否规范,相关成本核算流程是否执行到位,有无调节利润的现象。如,项目硬件成本是否与合同配置清单相吻合,硬件成本是否与物流发货记录相吻合,人工核算是否与工时记录相吻合,工时记录是否与差旅记录相吻合,人员工时记录是否与项目实施人员相匹配,研发人工与项目人工成本是否准确区分核算,生产制造环节核算是否清晰透明等等。
1.1.4税务合规方面
企业是否依法纳税,各项税收优惠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处罚记录,出具《主要税种纳税情况审核报告》。
1.1.5资产质量方面
企业实际资产价值情况是否与核算结果相匹配,有无虚增资产调节利润情况,如存货周转情况是否与收入匹配,各类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减值计提是否充分,资产变现能力如何等。
1.1.6现金流量方面
现金流反映了一个企业真实的造血能力,反映了未来靠自身发展的持续能力,审计在核查的时候往往首先核查现金流量分类是否准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资金流量和管理情况。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经营活动现金流往往与利润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趋势呈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企业发展的短期发展趋势。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影响企业资金安全,投资资金的来源,投资原因以及可行性论证。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增加企业未来偿债压力,债务杠杆是否过大,是否影响持续经营。
1.1.7财务风险方面
核查是否存在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管理办法中的禁止性规定,包括不存在重大偿债风险,不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项;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违规担保的情形;不得有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
1.1.8内部控制方面
核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了内部控制制度,评估重大内控缺陷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测试,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等,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1.1.9核算水平方面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企业上市的基础条件,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财务报表的差异报告也反映了企业的核算水平。业财数据的完善程度基本上会决定IPO的成败,如果缺失的特别厉害,只能后期不断的改进,靠时间去消化。
1.1.10审计底稿方面
审计底稿是审计证据等资料的载体,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审计底稿的程序也越发细致入微,倒逼企业内控及核算水平的提升。
1.2企业视角
企业欲想IPO成功,离不开财务部,财务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IPO的成败!任何对财务规则轻视或投入不足的企业IPO必然失败,IPO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公司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置身事外)。
1.1.1认知方面
IPO工作虽然繁重,但任何一个重要细节都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任何“侥幸”“将就”“遮遮掩掩”“靠硬解释”的心态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任何企业都必须清楚和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不能迷之自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如若偏离事实依据则必然成为主观唯心主义,不被大众所接受。
1.1.2业绩方面
IPO的成功离不开业绩的持续增长。
1.1.3制度方面
企业内控落实是否到位,或者说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关键节点是否能够落实。
1.1.4核算方面
企业必须要有独立核算的能力,这也是内控要求的重要内容。审计过程中,给审计造成的印象好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核算质量,不论造成核算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不单单是核算而核算,更要能够深入业务理解业务,了解上下游工作方式,并回头看核算,不断丰富完善核算水平,同时也要有规范前端的业务能力。
1.1.5数据方面
数据要及时准确完整,IPO过程中对财务的依赖性必然会对财务数据提出更高要求,不仅仅是会计账面数据,只要涉及经济业务的不同维度不同口径的数据都要有据可查,随时调用,精确输出。各类台账的信息维度要尽可能的全面,台账与台账之间的信息可相互利用(因为不可能什么信息都体现在账面,这看财务信息化的水平以及企业搞信息化的实力)。
1.1.6分析方面
财务人员需要熟知数据背后的经济业务逻辑,变动情况,而不单单是数据的“搬运工”。
1.1.7税务方面
不管I不IPO,只要涉及税务工作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平时日常工作当中要做到“多看两眼甚至多看三眼也不为过”。
1.1.8协同方面
IPO整个过程离不开企业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各个部门都必须把IPO当成是自己部门一级优先的工作。
1.1.9机遇方面
IPO过程中财务人员不但要面对审计师,还要和券商、律师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打交道,是了解不同领域思考问题方式的机会,同时也让自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借贷的会计层面。
企业管理可跟进的细节还很多!(持续的梳理,有助于核算质量的提升!)
二、融资尽调(Pre-IPO)
为啥要尽职调查:根本原因在于融资方与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
1、了解企业基本经营情况,行业地位,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定位。
2、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也是后期谈价的依据。
3、是否存在风险。
2.1业务模式情况
企业自身业务模式的可替代性程度。
2.2市场份额、技术壁垒以及客户粘性等
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是否容易被轻易撼动。
2.3收入盈利能力、未来增长潜力
企业所处的行业赛道,持续增长能力。
2.4财务合规情况
在当前融资环境下的尽调,将对企业财务核算抠得越细。
2.5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勾稽验证
收入与合同获取情况的匹配性,应收与收入变动的合理性,应付与付款账期的匹配性等等等。
三、IPO审计与尽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1相同点
对财务核查的维度太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企业经营状况,资产质量,发展情况。对财务的依赖性特别高,对账务处理的准确度有很高的要求。对业务变化与财务数据变化进行论证,验证历史,推演未来,揭示风险。3.2不同点
出发点不同:IPO审计更多的是从合规和免责角度出发,投资尽调更多是从验证投资逻辑,业务模式以及未来价值角度出发。严谨程度不同:IPO是严格,苛刻的,这也是行业监管下的必然结果,投资尽调相对宽松一些,各投资机构尽调方式不一,但也力求精确。对时间段的侧重点不同:IPO侧重历史数据,对未来顶多是定性的描述,投资尽调更多关注的是未来发展的驱动因素。四、企业与审计关系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有时候会相互抵触,但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
目前普遍现象:
企业人员心态:资料要得太细了吧,有必要么?
审计人员心态:这些资料都是应该有的啊,越是提供不了越是想刨根问底。
根本原因:
企业在自身内控管理、核算以及数据管理没有达到足够的标准,以致IPO大考临时抱佛脚。(打铁还需自身硬!)
总之,不管干什么工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少一些博弈,多一些共识,才有可能成功!!!
美国的注册制是发行人按照美国一般会计准则填写注册表格,证监会对填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是否符合上市要求,而不是审核内容的真实、准确,在美国欺诈发行受到的法律制裁是非常严重的,现在美国企业没有敢冒此风险的。因为是形式审查而不是实质审核的原因,瑞幸咖啡才可以堂而皇之的成功上市,如果他当时是在国内提交上市,估计撑不过第一轮的问询。
美国IPO的审核主要是发行人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销售股票后成功上市。
与美国注册制相比,我国的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还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在我国法治环境还有待持续加强的过程中,审核面临*的问题还是信任,因此,监管层依然是实质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会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毛利率与同行业相比是否异常,有无造假的可能;
2. 应收账款是否可以收回,是否有体外循环业绩造假的可能;
3. 是否对大客户形成重要依赖;
4. 股东出资是否真实,有无代持情况;
5. 是否依法纳税、依法规范经营;
6. 水电费支出与产品生产是否匹配等。
当然,与原来的审核制相比,创业板注册制还是给了企业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标准,审核标准更加透明化。如果相关上市审核规则趋严,比如规定交易所有权对申请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不得主动撤回,发现虚假陈述、重大遗漏的企业,有权处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并记录于证券市场诚信档案等,我想以后申报的企业质量肯定更加*,逐渐会形成全面注册制的环境。不过,我国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孵化环境,所以对于申请上市的企业有些小问题还是会通过的,对于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以及重大遗漏的企业的处罚还是较轻的,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乐视网、康美药业这样大胆的企业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依照美国法律会直接罚个底朝天,永无翻身之日,在国内也只是被披星戴帽,将来还有重新上市的可能。
由此,延伸到对于投资者保护的问题上,如果上市监管趋严,将增加监管成本和企业规范运营成本,可能限制了企业高速发展的机会,不过也滋生了违法犯罪情形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监管机构还是本着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办事情,而不是遏制违法犯罪情形的发生。如果将来监管更加严格了,证券市场环境和质量也更好了,投资者自然也就得到真真正正的保护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ipo和上市有什么区别》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ipo和上市有什么区别、中信证券佣金是多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