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有没有私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公司招了7个销售)

2023-04-13 2:39:53 基金 阿莫

私募大佬排名

一、 葛卫东 江湖人称“葛老大”的葛卫东,2000年开始投资股市,数次破仓,一度有自杀倾向。2004年,他阅读了大量巴菲特的书籍,使他明白了投资的真谛,交易能力迅速提高。在过去的六年里,他的年均回报率为120%,被华尔街称为“东条英机”。现在拥有150亿资产,在胡润财富排行榜上排名第216位。

二、 王亚伟 曾经的“公募之弟”王亚伟,带领华夏基金在5年内产生了748.90%的总回报,成为了业界的神话。他以低调和犀利的操作被誉为“中国*的基金经理”。然而,由于他大胆的操作风格,他的基金在2016年的表现令人尴尬,王亚伟从神坛上摔了下来。但现在他重生了,带着240亿规模基金卷土重来,年化收益70%以上,重回*。

三、傅海棠 农民傅海棠养猪六年,种棉花大蒜。2000年投资期货,2009年至2010年,18个月投资从5万增加到1.2亿,成为期货“第一散户”,原“天道”思想分析市场,把握节奏,不做任何技术分析,拥有“农民哲学家”称号。

四、蒋菲 历史上“*散户投洞郑仿资者”蒋菲,25岁时通过炒股赚了4亿元,一夜成名。她的背景很神秘,又是个低调的人,所以她纳纤的财富来源是有争议的。但从她对白云山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典型的“浙派”短线游资,出手果断,资产管理严格,交易体系独特。

五、赵丹阳 赵丹阳于1994年出国,从事投资和贸易,并于1996年回到国内市场。2007年和2014年两次攻击a股,震惊股票圈。他擅长研究基本面,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做出准确的判断。李大霄曾将自己的交易逻辑与巴菲特和索罗斯相提并论。

六、林广袤 2010年以600万元持有3万多手棉花赚了220倍到13亿,2011年以1亿元持有1万手空棉花赚了7亿,被称为棉花人。2012年,他重新入市,亏损7亿。之后,他暂时退出期货,在华山行医。

七、张磊 一级市场“投资狂人”章雷是高淳资本的创始人,管理的资产达300亿美元。他的投资项目包括腾讯、JD.COM、mobike和滴滴,他倡导的投资理念是“存正用奇”、“捞一把”。目前,他的基金是亚洲*、表现*的股票管理基金。

八、裘国根 邱国根,净资产70亿,学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96年开始投资,2001年创办重阳投资掌舵。我们可以在股票,期货和债券市场看到他。他最擅长投资组合,他的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25%。

九、曹仁超 曹仁超,大陆投资者视他为丛厅“港股之神”。1969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用5000港元买下了股票。40年后,他拥有资产42亿人民币,创造了“40年增值4万倍”的神话。他倡导“炒股不投机市场”的理念,对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幸的是,他在2014年患有淋巴瘤,并于2015年2月去世。

十、徐翔 前“私募哥”徐翔,被誉为“宁波每日极限敢死队”首席舵手。17岁时,他拿着3万元入市投机到40亿元,一度管理数百亿资产“鹤立鸡群”。不幸的是,2015年,一代投资神话在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而被捕后宣告终结

拉萨有没有私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公司招了7个销售)

目前私募基金经理待遇如何?

“100万人产生一个”、“年薪百万、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在《非诚勿扰》征婚时,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体系更为灵活,基金经理有可能拿到更丰厚的报酬,这就难怪连汇添富原总经理林利军这样的公募老总都“奔私”了。

沪上一名私募研究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拿走业绩的20%,而其中的1/5则属于投研团队。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为例,该公司的产品组合规模约为20亿美元,若赚1个点便是2000万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万美元,投研团队则将获得其中的80万美元,由于研究团队与投资团队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团队实际可拿到40万美元。

多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员,最后拿到手的奖金也千差万别,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赚钱,又皮陆有多大方?朱雀投资提交在股转系统的公开转让说明书道出了隐情。

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费、投资顾问费、浮动业绩报酬、认购费等。浮动业绩报酬即通常所说的提成,通常为单位净值超过面值或约定业绩基准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录得总营业收入约4.53亿元,其中浮动业绩报酬部分占比*约为4.18亿元,净利润2.73亿元。其中,仅“支出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一项就达到9503万元左右,占到上半年净利润的34.8%,按朱雀投资上半年总人数66人计算,人均半年收入就达到了约144万元。

不过,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后台员工。同样,即便都是做研究员,收入情况也是两极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资是1万块的人很多。最后奖金是看你荐股的好坏与赚钱的程度。这种体制也是大多数私募采用的,导致牛市赚很多钱,熊市比较难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资总监温权(化名)也告诉本报记者,投研薪酬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计算准则,人与人不一样,差距甚至达到十倍。以研究员的年终奖来说,论能力和贡献从10万到近百万都有。“工作两年内的话,一般是20万~30万一年的总薪资。研究员也没那么好做,百里挑一。”他说。

“一个点拿40万美元,年终奖一般就是这个。当然也还要加上平时的base(基本工资)。”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员告诉记者,平时一般月薪就是发定薪,年末根据考核业绩来发奖金,而重阳投资则是相对另类。

“重阳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资很高,应届生做研究员的月薪就是2.8万~3万元,*的就更高了,指数级别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业绩挂钩,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现怎么样,然后决定给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员说。

“一部分私募相对比较现实,就是承包制,挣钱的时候就海挣,不挣的时候就没了。挣了钱就拍屁股走人,因为后面如果是熊市的话就白干了。”温权表示。

“至于公募,一个普通研究员进来也就是2万元,毕业只有1年的话,2万元都拿不到的。在卖方做了两三年后在买方做1年,研究员大概是2.5万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经理是3万~4万的月薪。不包括年终奖。”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向本报记者透露。

晋升考核

百万年终奖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比拼在还没毕业时就已经开始。

深圳一家规模超百亿的私募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团队10人,收到简历约2000份,参与首轮面试的人数达到100人。

基金经理这一层面的考核就裂乎更为复杂严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阳光私募为例,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有两项:投资研究及对组合收益的贡献——是否大比例超过指数基准。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私募的投研进阶为“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投资委员会委员”,一路下来大约需要8~10年,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要3~5年,而公募则相对体系化,几年的基金经理助理之后再往上就是基金经理。

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助理前,有四关要过:做研究写分析报告,去调研写调研报告,还要燃源顷写一些行业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后,除了继续做研究,还要过模拟组合及荐股这两关,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基金经理。

“一个非常严格的考评标准,全部量化后打分,每个季度考评一次,连续两年表现*,考评都不错,就可以上来了。”一位接近该私募的投资人士介绍称。

同时,一些私募投资人士也表示,创业后通常找的团队成员是此前与自己有过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业内人士。“我现在这两个研究员都是我自己带过的,用着也放心。”温权表示。

不过,在一个固定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投资经理,对其他体系会有较长的适应过程。“一些研究员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业绩来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业内人士指出,重阳投资不同于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对研究员的考核时间周期较长,这种模式也适合长期考核。

“不同的培养体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体系比较独特,在其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必须在这个体系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单打独斗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员亦表示。

搭建团队

招了两名研究员后,温权发行了他“奔私”后的第一只产品。

“仓位没敢太高,刚刚开始建好安全垫。”温权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投研团队以其为核心,两名研究员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职研究总监时的下属。

上半年来,像温权这样“奔私”一度成为基金业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断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趋缓。

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离职的基金经理达51人。7月份至今,离职基金经理数减少为79人。

“团队很重要,要找到合适的团队。我并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结局可能不是很好。这是当时没有去私募的一个考虑。”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表示。

一方面,鉴于市场周期波动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管理费受产品设立的节奏、数量和规模影响,与现有产品赎回、清算退出、业绩表现等也相关。而管理规模、业绩表现还受到诸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时,是不是要“奔私”创业,基金经理们的思量不同。一旦创业,意味着无法像此前那样一心专注于投研,租办公场地、联系发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团队更是核心。

鉴于不同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在做初始团队搭建时,基金经理通常围绕核心竞争力来进行,若着眼于未来的建设显得异常重要。

“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今年可能赚了几千万、一个亿,你并不能保证明年不会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过团队的私募老总也表示,做公募时着急出成绩,会挖熟手;但创立私募后,考虑的是长期的事业,也不急于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绩。

私募基金会靠谱么?会不会有风险?

靠谱,会有风险。

私募基金*风险是道德风险。私募基金经理素质参差不齐,说实话骗子很多,失联的私募基金公司很多。

有些私募只托一个产品,把这个产品业绩做上去,甚至托成*,其他产品业绩一塌糊涂,*产品你是买不到的,因为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钱嘛,譬如黄某。

每年的私募*都是昙花一现,然后拿这禅薯神个产品招摇撞骗,扩大规模收管理费,譬如辛某,规模忽悠到100亿年管理费就是2亿,还有1亿的认购费,三个亿可以花几个月了。

就个人而言,建议那工资的20-30%存到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宝、微信)上,时情况自己定。用20%-40%做些长期风险较小的投资(实体商品交易项目、投理想理财P2P),剩下的30%左右做日常消费或者风险备用金贺亏。

不过,在2013年6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才开始将私募基金归入法律监管中。可看出私募基金的合法性有待完善,从私有到公有还需要一段时间。市场对私募基金的地手拍位在立法方而还需加强。

私募基金的经理一年的收入是大概多少,如何计算的

不同的私募基金经理根据资历、以往业绩仔山表现、公司规模等年薪都是不一样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08,*业务变化请以平念斗中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销旦。

现在都有哪些私募很牛?请列举一些,比如宁波解放南、西藏同信之类的

经过6年多的高速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阳光私募基金似乎终于将迎来一个来之不易的“名分”。此次《基金法》修订有意结束私募有名无分的尴尬。正式纳入《基金法》监管,有望与公募基金在同一游戏规则中竞争。目前几乎只能从投资门槛、人数上限对公募和私募做比较明确的区分。确实,目前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元,而根据信托或合伙私募产品的规定,投资者人数必须少于50人;而公募基金的门槛则是1000元,投资者人数也只受基金份额上限的制约,甚至没有上限。由此,公私之分则异常明显。

目前总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的数百家私募基金当中,行业竞争已经越发激烈,更多的私募希望磨樱坦专注于纯粹的投资管理人角色。生存模式决定发展方向。

下面简单介绍几位私募大佬,以抛砖引玉。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田荣华外传)

田荣华,武当投资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1992年开始进入证券行业,曾经担任北京证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国信证券深圳红荔路营业部总经理。2004年加入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曾担任基金同德、长盛同智优势成长(基金同智)、长盛成长价值基金经理。

田总天生似乎就是干投研的料,听说他看研究报告跟咱们看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似的,篇篇不漏,百看不厌。做投资的想人前显圣、傲里夺尊,耳朵软不行,随大溜只能是个泛泛之辈。手软也不行,该出手时就得出手。田总耳朵和手都不赖,去年股市飞流直下,不少成了名的剑客也栽了大跟头,但武当一、二期却韧性十足,拒绝跟跌,能施展得出这“定身法”的功夫,田总算是不枉为武当派的掌门了。

田掌门是个爽快人,说话做事看上去直来直去,如今年初坦然看多,直言看好新能源等。一个朋友买了好几份私募,其中也有武当的,本来他应该是享享清福,坐收其利,但他却忽然对此感兴趣起来了,想知其所以然,赶着场子听策略,好像也要改行做私募似的。一天这兄弟神秘兮兮的跟俺说:“你知道你炒股为啥总赚小头亏大头吗?”被人说到痛处,马上洗耳恭听,“你主要是道听途说太多,买股票没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要想进行独立分析,第一步就是瞎桐不看财经电视、不听股评广播,嗯,有空嘛可以看看财务报告,当然好的研究报告可以看,,,”这哥们侃侃而谈,我知道他在做搬运工,不知道是在贩卖谁的观点呢。后来才得知这武功心法来自田掌门的真传,只可惜这朋友天生不是练武的料,财务报告看不懂,电视广播又不敢看不敢听,天天闭关修炼,其实就是邯郸学步。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田掌门仗着一身武当绝学,常煮茶论英雄,睥睨同侪,透出强大的自信,当今私募中入其法眼仅两三人而已。有媒体报道田掌门读报告一目十行,日读200篇,不知媒体是否在忽悠,若为真,那简直赶上汉王文章扫描仪了。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田掌门并不忌讳公募、私募两大门派之争,认为赢不了公募,那就别出来混了。

武当今年产品发的很猛,现在已有12期产品了。武当剑已出鞘,公募接招吧。

天生我才必有用(伍军外传)

伍军虽姓伍(武),但看上去并非孔武颂唤有力,长着一副圆头圆脑的娃娃脸。伍掌门练的也不是金钟罩、铁布衫一类的外家功,其轻功了得,惯使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伍掌门炒股重在智取,深谙世间万物相辅相克之道,玩的是“对冲”概念。

伍掌门在公募当差时间并不长,但中银国际基金在他打理下业绩曾可圈可点。其实伍掌门浸淫股海已久,其在东方证券搞自营时就已遍会天下豪杰,一时竟无对手。后伍掌门又涉洋求道,在美利坚混得洋文凭后据说还小试牛刀还挣了不少洋钿。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伍掌门的轻灵招法也非招招鲜,比如碰到今年这样“不讲理”的行情,他那“对冲”的轻功就显得有些无用武之地了。今年以来市场一路傻涨,先说是纠错性上涨,后来说是炒通胀,通胀迟迟不来后又说是炒经济好转,反正市场预涨,何患无辞!市场没风险可“对冲”了,憋得伍掌门实在难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那些什么来冲一冲。可单边牛市中除了收益还能有什么别的呢?所以呀上半年伍掌门这一冲就把收益冲掉了不少,智德持续增长今年只赚了21%,排在了百名后。像伍掌门这样名门正派的大掌门,今年居然输给了许多旁门左道的小混混,这恐怕也是天意吧。好在伍掌门也很想得开,曾云:“小赚靠智,大赚靠德”。言下之意,就是无德之辈,大财终将得而复失。

近年来市场风云变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乱世之际,群雄并起,不少私募占山割据,今年更是招兵买马,俨然一小公募公司也。伍掌门对此却很淡然,只醉心于轻功心法,并未网罗王婆卖瓜之徒,搞什么“市场销售”,也未广招门徒,去“充实研究队伍”。

凭心而论,伍掌门的功夫在国内只能做多的制度下、在当前的傻涨行情下,犹如习得屠龙之术,却无龙可屠,很是无奈。好在天地宽广,外面的世界很大,伍掌门如果去玩QDII,没准会应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句话。

伍军,上海智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投资负责人。国际金融专业博士研究生、软件工程学硕士。先后在万国证券、东方证券和中银国际基金从事长达15年的投资及管理工作。在万国证券期间,从事期货研究、交易工作。历任东方证券自营总部负责人、中银国际基金投资部副总监兼中银持续增长基金经理。在负责东方证券自营业务期间,保持了6年连续盈利的记录,并于2004年取得券商自营第一名的佳绩。在中银国际基金期间,所管理的中银增长基金,规模从20亿增长到近200亿,被银河证券评定为5星级基金。

还有东风好借力,送我上青天(吕俊外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赵军外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罗伟广外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石波外传)

因字数限制,无法一一列出。

还有你知道的西藏同信asking、上海泽熙投资徐翔等等

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理念:

证券市场每日价格的波动是持续和毫无意义的,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

我们不是先知,我们从不预测股指,指数的底和顶只有上帝才知道,故我们抛弃指数分析、量价分析。

我们从不用个股图形做为判断投资的依据,图形只是工具,个股曲线什么也不反映,它只是大众心理对公司每日看法的图表化。从历史曲线试图引申出未来曲线走势,本身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

从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时间是素质*企业的朋友,是低劣欺诈企业的敌人。与其说我们是证券分析专家,不如说我们是企业投资专家,我们专注于公司投资.一旦确定买入,我们则遵循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集中投资于*秀的几家企业。

在资本市场里,“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本金。

我们喜欢熊市,在低迷、阴冷的市场里,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享受买入的快乐,足够低的价格是抵御一切风险的法宝。

望采纳!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