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Excel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公式及其步骤
现金流量表是原先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资金流动状况表的替代物。它详细描述了由公司的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下面是我整理的利用Excel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公式及其步骤,欢迎大家了解!
一、基本思路
根据会计理论和现金流量表的原理,反复进行理论推导,使现金流量表的各项转换成为易懂且便于操作的现金流量表公式;转换后的每项现金流量表公式由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及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组成;然后利用Excel表格将现金流量表公式链接起来:涉及到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的项目,已在现金流量表公式中由Excel自动生成,涉及到少量特殊业务的项目,则需要建立一个附件,最后只需完成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的填列,就能直接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了。
二、Excel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建立“现金流量表。XLS”工作簿,在工作簿内建立“资产负债表工作表”、“利润表工作表”、“附件工作表”和“现金流量表工作表”4张工作表。
第二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完成“资产负债表工作表”和“利润表工作表”。
第三步,通过分析将现金流量表的各项转换成为易懂且便于操作的现金流量表公式。
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计算公式的分析为例。在分析法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账款期初数-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应收票据期末数-预收账款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减少+当期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由于当期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并不一定全部收到现金,故应减去当期净增加的应收账款后,才是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加上应收账款期初数减去应收账款期末数的理论依据如下:从会计恒等式“应收账款期初数+当期借方发生额-当期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期末数”可知,当期实现的业务收入,只有减去应收账款净增加数,才是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因此必须计算出当期应收账款净增加数。将上述会计恒等式进行移项得“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而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减贷方发生额之差额既是当期应收账款净增加数,也是应收账款期末数减应收账款期初数之差额,“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才是实际收到的现金,也即“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所以在计算公式中加上应收账款期初数,减去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当期净增加数在会计记录难以直接取数,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则可以直接查找应收账款期初数和期末数。
当应收账款符合核销条件时,可以进行核销处理,这时核销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从该会计分录中可以看出,核销应收账款使当期的贷方发生额增加,而贷方发生额即是应收账款的收回;但核销坏账并未收到现金,故应减去当期核销的坏账。因而,当期未收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减少,均应从业务收入中减去。
对于“加上当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的理解如下,前期已核销的坏账当期收回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借记“现金”,贷记“应收账款”。从上述会计分录可知,应收账款期末数额并无变化,所以调整应收账款毫无意义,但确实收到了现金,故应加上当期核销的坏账。应收票据的调整与应收账款类似。
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会计科目,其贷方记载预收账款的增加数,借方记载预收账款的减少数。当期实际收到的预收账款净增加数,即是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减去借方发生额之差额。预收账款会计恒等式为“预收账款期初数+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预收账款期末数”,因而公式中应减去预收账款期初数,加上预收账款期末数。
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计算公式。其他现金流量表各项目计算公式的分析在此从略。
第四步,将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用“附件工作表”列示出来,并用Excel将现金流量表相关公式链接起来。
由第三步分析推导的公式,即可根据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项目对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进行设置。其中,通过分析推导的少量特殊业务项目如下:其他业务收入根据“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明细账贷方余额直接得到,增值税销项税额根据“应交税金”账户明细账销项税额项贷方余额直接得到,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的减少根据“应收账款”账户明细账的贷方及摘要查找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的数额,未收到现金的应收票据的减少根据“应收票据”账户明细账的贷方及摘要查找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的数额,当期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根据“坏账准备”账户明细账的贷方及摘要查找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额。在公式中,各项目已同资产负债表工作表、利润表工作表相应项链接自动生成数据,只需将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的数据分别分析填列即可,这样就能直接自动生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数据了。其他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计算公式可按上述方法分析填列。
第五步,在“现金流量表工作表”各项中设置相关公式,就能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企业有外币业务,就需要填列附件工作表中的“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项目。该项目实际中一般可采用倒轧的方法,即首先直接从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处计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然后分别减去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净额,最后计算出的差额就是要填列的数。企业只需按上面的过程简单地修改附件工作表中最后两行的公式即可。
这种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理论性强、适用广泛,主要适合于大、中型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其使用基础是手工做账,如果把这种小软件作为模板镶嵌在已有的财务软件中,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上述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经济实用,目前企业绝大多数都有电脑,而且绝大多数都使用微软的Excel电子表格,这样就无需增加新的投资;二是操作简便,财务人员只需处理好“附件工作表”中的少量特殊业务项目,就能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但利用该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也有其缺点:其一,推导现金流量表公式,需要有牢固的会计理论、现金流量表方面的知识及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非所有层次的会计人员所能掌握。其二,此方法并非适合所有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实际应用此方法时,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作适当的调整,因此,在“附件工作表”每项后都留有几行空行,以备调整时用。
总之,利用Excel链接相关公式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是建立在分析填列法基础上,对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的一个新的探索,相信这种方法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也一定会对企业今后编制现金流量表有所帮助。
;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计算公式:
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3%)+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为
(1)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2)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3%)+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
二、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5、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6、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8、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9、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10、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11、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12、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1)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2)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3、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14、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15、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16、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17、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1)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2)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1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1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2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2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计算公式:
1、编制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2、计算公式: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支付的应收票据贴现利息-库存商品改变用途应支付的销项额±特殊调整事项。
简介。
现金流量表示用于记录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也就是说该企业的现金收入以及减少都会记录在上面,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知道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如何。
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现金流量表可用于分析一家机构在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现金去应付开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公报规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为:当期现金净增加额=经营现金净流量投资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净流量。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大于0时,说明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发展正常,这个数值越大,说明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越强;
同时还需要注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体现金流量净流量的比例,它反映的是你的公司的现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依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创造价值的公司才能持续发展。
2、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企业投资活动相当于“献血”。一般来说,当企业需要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时,需要对内扩大投资或者对外进行并购,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小于0,但如果投资量过大,甚至超过了企业主体业务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时还要依靠外部的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填补资金空缺,企业会处于“失血”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
而如果企业处于战略收缩或比较保守的发展时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将大于0。
3、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企业筹资活动相当于“输血”。在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时期,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大于0,这时候企业需要融入大量资金,形成生产能力,开拓市场,其资金来源主要就是债权及股权融资。
老板要紧密关注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造血-献血+输血”状态反映了企业的健康指标,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是有限的,当外部输血(筹资)为0时,不要过分献血(投资),否则造血速度跟不上献血速度,就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关于现金流量表的理解
第一,现金流量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反映企业价值时过分注重净资产、净利润的校正。
第二,企业的价值实现不仅体现在利润的高低上,也体现在现金流上。
第三,现金流的水平能够反映企业实现价值质量的高低。
第四,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公司经营状况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占主要部分。
相反,要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占有的比重大,表明公司主业处于萧条状态;要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要么是公司处于扩张期,如发行新股、债券,要么是公司生计困难,借钱度日。
第五,现金流量表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报表。
现金流量表编制最简单的方法:
经营活动
(1)收到现金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
内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销项税金、销售材料、代购代销业务)
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金+其他业务收入(不含租金)+应收帐款(初-末)+应收票据(初-末)+预收帐款(末-初)+本期收回前期核销坏帐(本收本销不考虑) -本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本期核销坏帐-现金折扣-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视同销售的销项税-以物抵债的减少+收到的补价
2、税费返还
内容:返还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
依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应收补贴款、现金、银行存款
3、收到其他经营活动
内容:罚款收入、个人赔偿、经营租赁收入等
依据: 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现金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
内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扣除购货退回、含进项税)
依据: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
公式:主营业务成本+进项税金+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租金)+存货(末-初)+应付帐款(初-末)+应付票据(初-末)+预付帐款(末-初)+存货损耗+工程领用、投资、赞助的存货-收到非现金抵债的存货-成本中非物料消耗(人工、水电、折旧)-接受投资、捐赠的存货-视同购货的进项税+支付的补价
2、支付职工
内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劳动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费(不含离退休人员,在其他)
依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
3、支付的各项税费
内容:本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四税”等各项税费(含属于的前期、本期、后期,不含计入资产的耕地占用税)
依据:应交税金、管理费用(印花税)、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已交增值税等
4、支付其他经营活动
内容:罚款支出、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保险支出、经营租赁支出等
依据: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
投资活动
(1)收到现金
1、收回投资
内容:短期股权、短期债权;长期股权、长期债权本金(不含长债利息、非现金资产)
依据: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现金、银行存款
2、投资收益
内容:收到的股利、利息、利润(不含股票股利)
依据:投资收益、现金、银行存款
3、处置长期资产
内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包括保险赔偿;负数在“其他投资活动”反映
依据:固定资产清理、现金、银行存款
4、收到其他投资活动
内容:收回购买时宣告未付的股利及利息
依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现金
1、购建长期资产
内容: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期购建资产首期付款(不含以后期付款、利息资本化部分、融资租入资产租赁费,在筹资活动中)
依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2、支付投资
内容:进行股权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支付的本金及佣金、手续费等附加费
依据: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现金、银行存款
3、支付其他投资活动
内容:支付购买股票时宣告未付的股利及利息
依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筹资活动
(1)收到现金
1、吸收投资
内容: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收入净值(扣除发行费用,不含企业直接支付的审计、咨询等费用,在其他中)
依据:实收资本、应付债券、现金、银行存款
2、收到借款
内容:举借各种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收到的现金
依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现金、银行存款
3、收到其他筹资活动 内容:接受现金捐赠等
依据:资本公积、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现金
1、偿还债务
内容:偿还借款本金、债券本金(不含利息)
依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股利、利息、利润
内容:支付给其他单位的股利、利息、利润
依据:应付股利、长期借款、财务费用、现金、银行存款
3、支付其他筹资活动
内容:捐赠支出、融资租赁支出、企业直接支付的发行股票债券的审计、咨询等费用等。
扩展资料:
第八条 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直接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第九条 有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之一取得:
(一)企业的会计记录。
(二)根据下列项目对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其他项目进行调整:
第十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二)收到的税费返还;
(三)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四)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六)支付的各项税费;
(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十一条金融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现金流量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的类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金流量表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时候需要确定好现金流量的类别,现金流量主要分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3、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4、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5、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